(拍摄/航拍:王明睿 剪辑:王思瑶)

全省率先、黑科技、智能加持……入春以来,常德鼎城区牛鼻滩镇同春垸村因为“潮汐“育苗大棚的建立,成功”出圈“,受到了省、市、区各地媒体的争相报道。

大棚的拥有者——华茂诚信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学红侃侃而谈:“这个潮汐育苗技术确实好,出苗均匀,病虫害少。”话音刚落,他打开手机APP,开始演示。

常德乡村振兴从哪一年开始(乡村振兴沅澧行)(1)

“潮汐”育苗大棚。

眼前,一股股营养液从苗床底部的小孔汩汩涌出,灌溉结束后,多余的营养液通过管道回流进蓄水池, 如同潮涨潮落,高效又环保。

作为常德市的“ 菜篮子”供应基地之一,今年,陈学红这里的菜苗卖得好,300多万株被抢购一空。

近年来,在牛鼻滩镇党委政府领导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同春垸村大力发展蔬果产业,插上“科技”翅膀,延长产业链。村支两委坚信,只有产业兴旺,村民才富,乡村才美。

三大优势 确定发展方向

在常德,赫赫有名的“上林榨菜”,就是出自同春垸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由个体户收储当地老百姓种植的榨菜,自行腌制后贩卖至常德市乃至周边城市,最多时全村有260多个散户零零散散经营着这门生意,年产量达到5000多万斤。

常德乡村振兴从哪一年开始(乡村振兴沅澧行)(2)

蔬菜大棚航拍图。

2016年,同春垸村由原三星村、上林村、同春村、渔码头村四村合一后,总人口达到7200余名,成为鼎城区第一大村。合村后总耕地面积1.2万余亩,其中旱地占到7000余亩,全村地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特别适合发展果蔬产业。

成才介绍,同春垸村距离市城区仅20公里,特别是离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近,每天清晨,全村的菜农们都会自行去交易中心卖菜,区域优势尤为明显。

有历史渊源、有种植条件、有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蔬果产业无疑是同春垸村的首选。

科技加持 延长产业链条

从航拍机上俯瞰同春垸村,以沅水大堤为分界线,一边是浩瀚无垠的江水,一边是一马平川的菜地,菜地上是一栋栋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好一幅产业春园图,看得人心情也随之变得辽阔。

常德乡村振兴从哪一年开始(乡村振兴沅澧行)(3)

全自动播种机流水线。

在同春垸村,家家都有菜,个个是能手,怎样才能把这么多散户组织起来统一管理,形成产业呢?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起抱团取暖,陈学红和他的华茂诚信蔬菜专业合作社由此而生。随后,全村依托华茂诚信冷链蔬菜物流园,大力发展果蔬产业,逐步形成蔬菜、黄桃、葡萄等种植基地,规模效应日益凸显,产品远销江西、广东等地。

要做就要做行业标杆。华茂诚信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至今已有12年,4年前被评为农业部国家级示范社。合作社成员达到138户,蔬菜基地13058亩,获得近20个产品无公害认证和绿色认证,2021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陈学红是一名普通的菜农出身,但在他身上却看不到一丝“守旧”的影子。多年前,他就是进入了全市蔬菜行业将包装贴上“二维码”,做到原产地可追溯的第一梯队。这次花200万元建立“潮汐”蔬菜大棚,又是全省率先。

走进“潮汐”大棚,处处尽显科技之美,一条全自动播种机流水线;一个恒温恒湿催芽房;一座冷库,再就是一个个悬在半空中的苗床。陈学红介绍, 这种新型穴盘育苗灌溉施肥方式,解决了顶部喷灌存在的灌溉时间长、水肥利用率低、出苗不均匀、病害发生率高等问题。

产业链逐渐成熟,村集体经济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去年,村集体成立“同春振兴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收入增加5万元。成才说,榨菜产业长期无品牌粗犷经营,市场的占有率逐年降低,今年村里准备建一个速食榨菜厂,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集中腌制,统一对外销售,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把“上林”榨菜的品牌再次打响。

反哺乡村 描绘美丽画卷

一座名为“福地门”的牌楼、一条拓宽后的笔直村道、两排整齐的太阳能路灯,我们进入同春垸村时,不由得眼前一亮。

常德乡村振兴从哪一年开始(乡村振兴沅澧行)(4)

福地门一角。

在同春垸村,除了福地门,村里另有状元门、幸福门、希望门三座牌坊。建设一个接着一个,应接不暇,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花湖湾幸福屋场。

成才说,每一项建设都需要真金白银,镇村干部的不遗余力、产业带头人的与时俱进、乡贤们的大力支持,让村里的面貌一点点改变。同春垸村的当下和未来,正如村里的4座牌坊名,在这块“福地”上,会走出一个个行业“状元”,他们包含着“希望”,奔向“幸福”的未来。

来源:常德融媒

作者:杨 晟/文 王明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