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龙山征联#没想到的是,我在几个月前谈粤龙山征联的问题,昨天又有人回复了,结合我收藏的《诗词格律》里谈对联的资料,见文中截图,和我的见解,再次谈谈相关情况。
如果自己写的东西自己欣赏和参加比赛写的东西,肯定不一样的。
作为征联比赛,应该严肃认真。
几个月前的问题,今天有人重新提起,也许是初学者,也许是学习几十年而偏见固执的人。
我把书里的图贴上,并结合个人见解。
我在几个月前写了关于粤龙山征联问题的分析文章,认为疑问句是不行对陈述句,是拿《诗词格律》出来作参考的,有书为证的(见截图)。
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诗词格律》书籍中,明确强调,对联的一般要求是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对联六要素,也有句式一致的要求。
粤龙山征联中:
龙行粤地游花海
谁造仙园壮荔乡
根本没有句式一致,也就是《诗词格律》里说的结构对称。
首先:“龙行粤地游花海”是陈述句,“谁造仙园壮荔乡”是疑问句,在句式上不一致。
其次,对仗学讲,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是大类相对,只满足于宽对要求,工对还是要词类一致的。
“粤地”跟“仙园”根本就不对仗。粤地是指广东省。“仙园”只是刘世荣的园子,粤地是地名,“仙园”是指一座园子,粤地对仙园,明显不符合对联里的词类一致要求。
因为“粤地”是地名类,“仙园”是居室类。
以“粤地”之大对“仙园”之小,违反了格律诗里对仗的要求,下联气势必须跟上联持平或压倒上联。
另外,有的台湾人,认为“仙去”即“逝去”的意思。
谁造仙园本来就是不雅的。壮荔乡,就是给荔乡壮胆的意思。
按照使动用法,“壮”字作动词只有取壮胆才具有动词词性,才能跟上联的“游”字对仗。
谁造仙园壮荔乡……仙园谁造的都不知道,结果仙园被要求拆除了复耕复林了。
如果按照以前的传统对仗理论来看,
“龙行粤地游花海”
“谁造仙园壮荔乡”
根本不符合对仗理论的,前面已经论述了。
“龙行粤地游花海”说的是龙来广东看花海。
下联,如果从联意上讲,应该要说怎样迎接龙,派谁去迎接龙才对。
如果放弃了“迎接龙”的意思,那么,就应选结构工整的。
我们为什么要区分词类相对,并讲究词类一致。
有人会举例说,格律诗里有词类活用的对仗例子,词类不一致也能对仗。
词类不一致的对仗适合格律诗,格律诗讲究格律。对仗有时候可以放得很宽。
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是形容词,“悬”是动词。
可对联毕竟高于格律诗的,不能照搬格律诗。
举例,如老邹最新出句:“唐风沐荔乡,映日荔红红世界”。这个句子的长度就不符合格律诗规范,格律诗一般是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的。
如果有领导来访,首先考虑的是怎么迎接,而不是夸自己的园子壮观。
比“壮荔乡”漂亮一千倍的江南园林,也没有说自己“甲苏州”“甲江南”。
要是江南园林挂“龙行江浙游花海,谁造园林甲江南”岂不是更好。
机械造句,只是填平仄游戏。《诗词格律》明确交待“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平仄合律,可没有对仗性,不能视作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不拘平仄的名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合平仄的对仗,可以提取出来作对联。
总的来说,粤龙山征联为观音山征联留下了很多思考。
因为老邹说“织女画中织画图”比较接近,因为织女是玉帝女儿的缘故。织女联层出不穷,我也可以仿照其平仄格式,造出无数织女句。
如:
织女地中织地天
织女锦中织锦丝
织女树前织树花
织女路中织路仙
织女庙中织庙庭
织女酒中织酒仙
织女洞中织洞天
织女水中织水壶
织女石前织石桥
织女佛前织佛仙
其中,“石”“佛”两字按平水韵来读,是仄声的,按普通话来读不合平仄了。
叶配立考证,所谓织女画其实是牛郎织女画,织女画不是核心景点,不应该作为跟“观音山”对仗的词语。
其实,对对联就像问答题,“龙行粤地游花海”对“鹤至高州守果园”不香么?
“粤地”是地名,“高州”也是地名。花会结果的,如果花海包含果园,那么“龙行粤地游花海”跟“鹤至高州守果园”,气势持平了,既写实又应景。
当然,“龙行粤地游花海”对“虎架龙江赏雪雕”也可。
如果因为
“龙行粤地游花海”
跟
“谁造仙园壮荔乡”
在平仄上相反(第一字平仄不论,),就说突破句式也不错,这种极端思维,“龙行粤地游花海”对“学海无涯苦作舟”也能成对了。
分析
龙行粤地游花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正好平仄相反,又符合马蹄韵。
“龙行粤地游花海”对“谁造仙园“谁造”壮荔乡”跟对“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没有区别的,都是平仄一样的句子。
对联六要素有句式一致,词类一致的要求。“谁造仙园壮荔乡”根本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鸡声茅店月”跟“军舰核潜艇”也是全名词组成的句子,为什么“鸡声茅店月”只能跟“人迹板桥霜”对仗,毕竟,在“军舰核潜艇”上,看不到“鸡声茅店月”的,特别说明“核潜艇”的“核”字普通话读平声,平水韵读仄声。
好的对联必须是对仗具体的。“龙行粤地”跟“谁造仙园”一样,就像“鸡声茅店月”对“军舰核潜艇”一样。对仗不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