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拓一直是西安这两年热门的话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骨架越来越大,中心城区似乎是被人们遗忘了。很多人开始觉得,城市周边发展得红红火火,中心城区却逐渐衰落。尤其是西安这种城市格局,以城墙为界限划分为主城区的中心城区格局,显得尤为明显。
曾经的钟楼片区是西安的核心区域,东大街更是有着“西北第一金街”的美誉。但是随着东大街的改造,华侨商店的拆除、西安饭庄的拆迁以及多年来不间断的围挡等等,钟楼这片核心区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落后于其他区域。然而以城墙为核心的中心片区仍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城着城墙该如何改造,对于西安这座古都来说可谓意义重大,也是多年来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
城墙内的困境
西安古城墙内面积不到12平方公里,但是长期以来都是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钟楼为核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向外辐射,形成了著名的商业街。长久以来,钟楼片区就是西安的形象代表,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是必去的地方。
虽然面积不到12平方公里,但是作为西安的核心区域,却分属于新城区、莲湖区和碑林区三个不同的区域。这也造成了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分歧,例如,分属于这三个区域的解放路、西大街和东大街,这三条街道都曾经提出要打造“西北第一金街”的称号,同质化的竞争也使得彼此之间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就造成了现在半死不活的状态,“西北第一金街”只能成为过去,成为人们口中的曾经。
在三区分管这样的情况下,重复建设以及规划不统一的情况,也使得城墙内原本就不大的地方缺少凝心聚力,难以协同发展,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如果说同质化的发展是其衰败的原因之一的话,那么原本是好意的“改造”却为商业街的发展“雪上加霜”。
2001年,西大街进行改造。整条街长约2千米,宽约70米,2007年改造完成。改造后的西大街整体打造成仿唐风格,形成了集购物、旅游、观光、餐饮为一体仿的古商业街。至今仍然保留着古朴典雅的唐代建筑风格,曾被誉为“西部第一金街”。然而如今的西大街,百盛、银泰商业相继退出,再也没有了往日繁华的样子。
同样,东大街的改造也是“越改越凄凉”。2012年伊始,东大街开始改造,时至今日,东大街似乎永远不是在改造,就是在改造的路上。曾今繁华的东大街,如今却很少有人再去关注。这几年,东大街百盛、群光广场相继倒闭,民生、开元被收购,曾经,东大街作为西安的“顶流”,西安最时髦、最潮流的购物区,如今却门庭冷冷清清。
城市的外扩、电商时代的崛起以及这几年不断兴起的商圈,使得城墙内的商业不断下滑成为必然。无论是东大街还是西大街,都难逃衰败的命运。
那么,城墙内就真的任由其衰败下去吗?
城墙内的改变
这几年城墙内的商业或许是显而易见地衰败了,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城市中心的衰落。但是城墙内部不仅仅只有商业,更重要的还有旅游。
城墙内12平方公里,但是却聚集着西安重要的旅游资源,钟楼、城墙景区、书院门、碑林博物馆、北院门风情街、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湘子庙、卧龙禅寺、广仁寺、五星街天主教堂等等,西安几个有年代感的公园也在城墙内,如莲湖公园、革命公园、儿童公园等等。
如果说商业的衰落是不可抗拒的因素,是会因为一些外部因素而随之转移的,那么城墙内这些丰富的旅游则是固定的,不可转移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在这方面,政府也是不遗余力地去保护规划。
早在2020年,《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中,就统一划定了北院门、三学街、七贤庄3片历史文化街区,并明确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等等,进一步明晰了西安历史遗迹该如何保护。像三学街、七贤庄这样的历史文化片区也提出了明确的规划。
以三学街改造为例。此前,其所在的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正式公布。三学街因其咸宁学巷、府学巷和长安学巷三条街巷而得名。在历史上,三学街见证了历来对于教育的重视,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而碑林更是中国古代书法的巅峰,其保存下来的历史遗迹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此次三学街的规划改造对于继续挖掘传统街区的文化内化,突出地方特色、传承文化,以及改善周围街区人居环境等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城墙内部的旅游资源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提升。
▲三学街规划改造示意图
与此同时,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与永宁门相接壤,又与南大街相邻,在顺城巷体验古城的慢生活,而在永宁门、南大街及钟楼则是旅游消费的重要场所,区域之前又形成互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除此之外,西安城墙内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结合,也是能达到1 1>2的效果。城墙内各类文化资源,融入古城整体展示线路,形成老街步行旅游体系。如,与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相串联的有城墙、书院门、湘子庙、下马陵、德福巷、钟楼、明秦王府、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等等。整体展现古城墙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呈现古今结合、展现城市发展、市民生活的完整面貌,将古城墙内的文化资源发挥利用到极致。
▲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
除了历史景区的改造之外,古城核心地段也迎来了更新换代。位于东大街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也在去年9月份正式开街,升级改造后的易俗社文化街区更是成为了潮流的聚集区。以“街、坊、巷、院”为基础,包括了易俗大剧院、新华书店、易俗博物馆、中国秦腔博物馆、老字号商业街、网红潮牌等等。不同于以往的的商业,易俗社文化街区这种新的“文化 商业”的模式,可以说为古城的中心商业注入了新鲜血液,让人眼前一亮。不仅发扬了秦腔艺术,也带动了古城区商业的发展,成为西安这座古城城市魅力重要的展示窗口和城市新名片。
而这两年比较火的老菜场创意园区也是成为了年轻人的潮流聚集地,从原本古城中的一个废旧厂房摇身一变成为时尚地标。不仅是年轻人的时尚选择,还保留着老菜场原居民的市井生态。可以说为为古城中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原本没什么人气的地方一下子又活了起来。
▲老菜场创意园区
可以看出,城墙内无论是景区还在商业都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是商业形式的改变还是旅游街区的升级换代,都是古城中部“崛起”的信号。城市发展虽然不断向外拓展,但是中心内部的“优化”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毕竟,城墙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西安乃至中国城市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篇章。
改造能否重新焕发古城活力?
回过头来看城墙内的这些变化,或许有人会有同样的疑问,像当年东大街、西大街改造一样,本意是好的,奈何时代发展地太快,顾此失彼。而城墙内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改造,是否也会面临同样的困境。
首先,城墙内的旅游文化资源有着不可代替性,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珍贵。其次,城墙内的旅游资源众多,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其影响力,达到聚集效应。再次,作为为古城中文化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也是古城西安对外打造的一张新名片。
随着城墙内各类街区的改造升级,城墙内也会迎来新的面貌。此前,城墙内的商业曾经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没落,但是城墙内的旅游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显珍贵。
再返回来看前几年提出的“三区合一”,无论是对于古城的保护,还是加强老城区的整改提升等等,都有利于打造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旅游资源更加精准的古城区。包括西安此前已启动的“皇城复兴计划”,也曾提到了未来碑林、莲湖、新城有望合并为一个区,主要负责古城风貌、经济、文化的管理复兴等等。然而三区合一并非易事,这几年似乎也鲜有人提,但是关于城墙内的复兴建设却在不断地进行,顺城巷改造,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三学街改造等等,这一些列的措施都是让古城中心更具吸引力。
西安的城中心虽然在城市化进程的浪潮当中,由于历史原因而落后于其他周边区域,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城墙内的升级换代,古城中心仍然有着极强的文化魅力,那时,皇城复兴或许并不只是一个梦。
作者:毛豆
陕光灯(shaanlight)出品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