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浩泉

服装第一街四季青(城市记忆亲历者说)(1)

1989年10月1日四季青综合交易市场开业

我出生在四季青乡(今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道)三叉村一个农民的家庭。改革开放初期,我曾担任过一家村办企业的厂长和四季青乡三叉村村委会副主任兼工办主任,在乡镇企业起步时期,已在市场上闯荡了10多年。在此期间,我通过自学完成了大专学业,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文化素质。

1989年,这一年决定了我人生的命运。这一年,江干区和四季青乡两级政府决定把位于清泰立交桥东侧的一座停车场改造为综合交易市场,这就是四季青服装市场的雏形。

新开业的交易市场由于当时杭州汽车东站班车还不多,附近的公交车又很少,交通不便使招商引客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再加上交易市场新开业,知名度也不高,好不容易引来的一些客商又五花八门,毫无市场特色可言。

为了扭转局面,区和乡两级政府领导想到了我,1989年9月15日,一纸调令,调我担任市场的经理。当时我已45岁了,许多人质疑我能否挑起这副重担。我就这样迎着人们怀疑的目光,走马上任了。

10月1日综合交易市场正式开业。开业头两天,基本没有顾客来。3日,稀稀落落来了几个人,看了一圈摇摇头走了。4日上午,摊主到市场办公室闹事。5日,市场办公室召集摊主开会,我宣布所有规费全免,但也无济于事,摊主们排成“长龙”开始退摊位。交易市场开业仅6天,就有一大批摊位撤走,市场管理人员面对冷冷清清的市场,欲哭无泪。

服装第一街四季青(城市记忆亲历者说)(2)

90年代中期的四季青服装市场

1989年10月4日,我上任第一天,就遭了一记“闷棍”——市场仅存的一批摊主吵着到我办公室要求退钱、退摊位。我耐心地劝导他们,要增强对市场的信心,要振作精神,要他们相信我,一定会帮他们共度难关,迎来市场的繁荣。但无济于事,最后的一批摊主也撤走了。

这一天,是我人生中最难熬的一天,也是最难忘的一天。10月8日上午,我正独坐办公室苦思对策。这时,走进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人,坐下来与我攀谈。他自我介绍说是温州人,了解到我这个市场面临的困境,向我提点建议。他建议把原来定位的综合交易市场改造为服装专业市场,如果我采纳这个意见并在两年内给予免税,他准备组织温州人包下市场三分之一的摊位。我听了他的建议后,虽然没有当场答复他,但还是激起了我的灵感,触发了我扭转残局的思路。凭着闯荡市场十多年的经验,我深知,创办一个市场,兴盛一个市场,绝不能步别人的后尘,一定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经营之路,一定要有特色。

他的一番话,同时也催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小时候,我跟着妈妈进城,总喜欢看服装店里的衣服。后来结婚了,别的男人最怕陪老婆逛百货公司,我却爱陪老婆逛商场,逛百货公司,最喜欢看那些花花绿绿的服装。可以说,我从小就有一种对服装的偏爱,一种对服装的情愫。

虽然那个温州人提出的,二年内给予免税的苛刻要求,我没法答应,当时我没有这个权力呀。但也就是他的这句话,再次促使我创办服装市场、使市场“起死回生”的决心。

我始终把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转述毛泽东同志讲的“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一句话作为我人生的信条。在以后的几天里,我犹如上紧了发条的弦,马不停蹄先后找到温州地方工业供销公司驻杭经理和江干区工商局、税务局负责人,请他们出主意、提建议。又一鼓作气考察了温州、义乌、绍兴等地的各种专业市场,寻找市场的“起死回生术”。在做好周密的市场调查后,又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论证,我决定寻找一个正确的切入点。

1989年10月21日,我走进了江干区税务局局长的办公室,争取到了“税收包干”的优惠政策。10月23日,我又派人去温州发动工作,并在《温州日报》上做了招商引资的广告。到11月26日,共有45家温州业主来到了杭州四季青,“凤凰” 一个个招了过来,四季青露出了生机。终于,命运之神绽开了笑容,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1989年11月26日,为了适应温州业主做生意需要图个吉利的心情,我们又重新组织了一次隆重而简朴的市场开业剪彩典礼。经过“第二次”开业的四季青服装市场开始从45个摊位的规模起步,但光顾市场的人还是很少,市场仍然显得冷清。

为了不辜负这批温州业主,我在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打破了绍兴和义乌当时经营市场的传统模式,引进与人们日常生活相连的清泰门农贸市场,安排在四季青服装市场两侧。凡是来买菜的人都会顺便来服装市场,从而加深了家庭妇女对服装市场的印象,汇聚了市场里的人气与商机。我把这种举措叫做交叉模式,即互为干扰,又互为作用,可以不花钱做广告。当服装市场借助农贸市场的人气优势迅猛发展时,我们又顺势把农贸市场迁到附近小区,再把农贸市场原址改造成服装市场。

随着四季青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又借势推进。1992年至1993年,四季青服装市场二期、三期工程先后建成;1994年我们又“吃”进四季青镇政府大楼,扩建市场四期工程。市场的营业面积从原来的7000多平方米扩展到6.1万平方米,摊位由原来的45个增加到2350多个,经营服装的品种达5000多种,许多来自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内外服装经营商人纷至沓来,到四季青投资创业。原来被义乌人、绍兴人看不起的“先造庙,再招和尚”的四季青模式,终于营造出了大规模的服装市场,使之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服装专业市场,并跻身“全国百强市场”行列。

服装第一街四季青(城市记忆亲历者说)(3)

今日四季青——中国服装第一街街景

现在的四季青是杭州专业服装市场的著名商标,是全国首家驰名商标,也是天堂杭州的一张名片,无论我们杭州人走到祖国的哪一座城市,那里的人就会对你说:“哦,杭州我知道,‘东有四季青,西有美西湖’,到了杭州,没到过这两个地方,就不算到过杭州。”

这时,又有谁能相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门可罗雀、一片惨淡、面临倒闭的综合交易市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