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江汉平原东北部的小城云梦,古时为楚国的别都,曾经因出土秦简的睡虎地遗址与楚王城遗址而闻名。

云梦皮影戏光影之下的非遗(古泽今遗云梦皮影)(1)

云梦睡虎地秦简

在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土地上,皮影戏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采占据了重要的文化地位。1992年,云梦被授予了“湖北皮影艺术之乡”的美誉。

传说在明清时期,有一位陕西人来湖北做官,他特别喜爱家乡的皮影戏,于是将其引进过来。湖北人观之声调高亢,于是称其为高腔皮影。由此,高腔皮影在江汉平原流传开来。而在梳理云梦皮影戏的历史渊源时,记载的事迹可追溯到云梦皮影戏最早是由老皮影艺人周铁保的曾祖父由湖北安陆市传入,距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的历史。早期,在云梦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表演皮影戏的艺人。清代至民国时期,云梦的皮影戏班遍地开花,民间皮影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场皮影戏多由六到八人组成,三、四人在前台演唱,操作,三、四人在后台打锣敲梆,接腔合唱,相互之间配合完整,引人入胜。清朝末期,云梦县内茶馆兴起,馆内聘请皮影戏班子进行演出。为了节约演出成本,云梦皮影戏便最终形成了“二人台”。前台艺人位于幕布前,双手操持所有影人的表演,井井有条,杂而不乱。后台一人负责打击所有乐器,主要包括锣,胡琴等。这种演出形式一直持续至今。轻装简从,二人一台,云梦皮影也因此获得了“戏剧轻美骑”的称誉。

云梦皮影戏光影之下的非遗(古泽今遗云梦皮影)(2)

云梦皮影唱腔最早受高腔影响,音调高昂,节奏明快,且多采用锣鼓伴奏,一唱众和。在不断的发展中,皮影艺人又在伴奏中加入管弦乐器。在腔调上,他们又吸收了民间的楚剧,汉戏等艺术元素,揉进了小生腔、花旦腔、楚调汉韵等,逐渐形成了生、旦、净、末、丑各种腔调之分和起、摇、数、垛等多种板式,使云梦皮影保罗万象的同时又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

除唱腔外,云梦皮影艺人的口头编唱艺术十分独到。云梦皮影戏的剧目繁多,包括历史、文学著作和民间故事等题材。这些剧目流传百年,却没有文字剧本,只有一个最简单的脚本条目。表演时,艺人需要全凭对故事梗概的掌握来进行即兴编唱,唱念做打都要临场发挥。长达三四个小时的演出全由主演者一人男腔女调,多腔并用,旁无提词。

在不断的发展中,云梦皮影艺人展现出了卓绝的创新精神。云梦皮影的独创性表现有两点:一是“换头”技术,二是制作工艺的改进。在皮影的绘画上,皮影大师陆春元汲取京剧脸谱和剪纸艺术的元素,将人物形象展现得更加细腻、逼真。1958年,他制作出了“活皮影”,该皮影头可点,嘴可张,眼可眨,嬉笑怒骂全在脸上,让云梦皮影的生命力达到了一个高峰。而陆春元的关门弟子,现云梦皮影国家级传承人秦礼刚,也为云梦皮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皮影影人主要是由牛皮、驴皮材料制成,人物形象简单,服饰粗糙,影人显得笨重而不透明。秦礼刚大胆采用透明硬塑料来制作皮影,使皮影的雕刻更上一层楼。

云梦皮影戏光影之下的非遗(古泽今遗云梦皮影)(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湖北皮影制作表演艺术家秦礼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