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州市镇江镇建国生态红心蜜柚基地,从梅州来的蜜柚种植专家廖堂辉正在田间带领工人摘下保护袋,观察蜜柚的长势,就提高蜜柚的产量和品质收集数据材料。

在高州市人民医院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里,青年科研人员正围绕干细胞功能特性、治疗机理与临床转化等课堂埋头思索。

在高州市华侨中学里,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华侨中学校长龚美娟正与各科教师探讨新学年课改新方向,制定科学、详尽的教学计划。

……

9月,秋种作物正迎着阳光微风奋力破土向上,这是奋斗的季节。高凉大地上,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响应号召、投身一线。教育、医疗、农业、乡村……他们扎根基层,在一线实践中贡献才智、绽放芳华。

近日,高州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会上,茂名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州市委书记王土瑞要求,要围绕高州市实际,打造一批能推动产业提质、带动新兴业态发展的创新团队,形成以高层次人才引领产业升级的良好态势。要把柔性引才与本土育才有机结合,围绕科技创新、制造业、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开展专业人才队伍锻造行动,打造粤西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乡土人才培育四大工程(高州柔性引才本土育才)(1)

第75期《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头版报道。

坚持自主培养

打造本土人才队伍

高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创更高水平的全国百强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要完成这个目标,人才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丰盛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达为正在忙碌地对接处理农产品销售的各种工作。作为高州第一个农民高级工程师,2012年选择回乡创业的何达为无疑是本土荔枝龙眼电商销售的先行者。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何达为认为,培养更多合格的新农人是推动广东荔枝更好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2015年,何达为担任高州市电子商务协会常务副会长,并担任茂名市电商协会特聘讲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各类培训工作。同时,他还兼任高州市根子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社长,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现有社员58户,辐射带动农户2600多户。

因为联农带农效果显著,何达为先后获评“茂名市大学生回乡创业推进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1年11月,他被评为“广东省乡村工匠经营管理(农产品经营管理)专业高级工程师”。

乡土人才培育四大工程(高州柔性引才本土育才)(2)

何达为正在厂房调试加工设备。

作为农业大市,高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才就是第一推动力。何达为的成功史就是高州人才工作的成长史。在高州,像何达为这样在本土培养成长起来的农业青年专家还有许多。

坚持自主培养,人才与行业需求、发展需要的适配度才能更高。高州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高州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5万人。

扬帆计划、高凉名师、青年名医名师、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万名乡村技能人才……高州坚持自主培养,一个个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专项培养计划落地,累计培训实用人才6.9万多人次,培养省级认证高素质职业农民1159人,高州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总量达8.56万多人。

高州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队伍。

同时,高州不断探索人才引进提质工程和人才回归工程,实行“订单式+市场化”引才模式,通过招才引智、回乡共建、刚柔并济等方式,“十三五”以来高州累计引进硕士或副高职称以上人才182人,柔性引入博士或正高职称人才195人,高层次人才数量相比2016年增长208.6%,成为茂名引进高层次人才最多的县市。

搭建科研平台

创造有为有位人才环境

“体外循环专业相对小众,难遇到适合的科研平台。高州拥有省心脏重大疾病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心血管外科是省医学特色专科,年心脏外科手术量位居全国前列,具有开展体外循环研究的专科优势。”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转而入职高州市人民医院的邓丽坦言,平台于医学生而言就如同土壤之于花草树木。

近年来,随着医改不断引向深入,高州医疗名片越擦越亮。要吸引并留住人才,就要搭建好平台。

“高州从市委、市政府到医院都十分重视临床科研的发展,为我们做好体外循环专业及其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邓丽说。

目前,邓丽及其团队已刊发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SCI论文3篇,开展国家药物临床注册研究项目2项。“围绕临床疑难问题,未来的一年或者两年,我们医院会有自己的原创技术。”邓丽信心满满。

乡土人才培育四大工程(高州柔性引才本土育才)(3)

邓丽(中)利用3D打印的主动脉夹层模型指导团队成员开展研究。

吸引人才,用好人才,需要创造有“为”有“位”的工作环境,让英雄有用武之地。高州深刻认识到人才驱动首先要驱动人才的道理,通过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互促互进,在机制运行、平台搭建、队伍建设等方面同步运行、同步提升,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和事业发展空间,当好人才伯乐。

高州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1家发展到2021年的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备案50多家;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营收入5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构建了“产业成形、创新成势、人才成群”的良好发展势态。

据统计,目前,高州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茂名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博士工作站4家,建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15家、“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2家,RCEP荔枝(龙眼)国际采购交易中心已正式营业,全省首个荔枝产业链党委在高州成立,为人才服务特色农业产业生产、供应、销售提供了红色保障。

人才驱动

投入人才激励资金1.6亿

人才引得来,也要留得住。如何解决山区县人才留不住难题?做好人才服务是解题核心。

高州全面梳理各类专项人才政策,以优质公共服务构建高效便捷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人才干事创业动力。

据悉,“十三五”以来,高州累计投入人才激励、培养、补贴资金1.6亿元,实现县镇两级人才驿站、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全覆盖。举办人才活动周等各类人才活动150多场次,服务对接各层次人才1万多人次。

乡土人才培育四大工程(高州柔性引才本土育才)(4)

高州市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工作人员为前来咨询的专家人才服务。

高州建立市领导联系专家人才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人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加人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设立人才平台建设资助项目、高级技师人才资助项目、科技创新奖等系列激励政策,以人才效应激活发展效益。

高州市人民医院共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92篇总影响因子达408,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成为广东省首个县级医院干细胞产学研基地;广东生命一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得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茂名市首个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的企业……

在人才的驱动下,高州跑出了高新科技领域发展加速度。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牢牢把握人才这个关键变量,主动对接国家、省、茂名市重大人才项目,优化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建立人才信息智库,做优人才服务体系,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为全方位推动高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高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叶理论说。

乡土人才培育四大工程(高州柔性引才本土育才)(5)

高州建成多个乡村振兴人才驿站。

奋斗个案

90后“兵支书”林嘉文:

退伍后选择回乡服务

“今晚7时30分开始林臣村村民会议,明天中午12时是廖屋村。”在高州市泗水镇林丰村,村党支部书记林嘉文正在安排当天的工作。作为一名“90后”,土生土长的林丰村人林嘉文在退伍后毅然选择回乡服务。2021年村级换届选举中,他高票当选林丰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一名“兵支书”。

人居环境整治是林嘉文上任要解决的第一块硬骨头。当时,村中尚有不少危旧泥房未清拆,禽畜放养、乱堆放现象普遍,林嘉文带领村“两委”干部,逐家逐户上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以水滴石穿的态度化解群众内心的壁垒。最终,林丰村委会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拆除废旧泥砖房200多间,废旧猪牛栏80多间,覆盖15条自然村,1067户,建设污水池3个。还在拆除了废旧泥砖房的地方打造成了“四小院”,受益群众达1000多人。

乡土人才培育四大工程(高州柔性引才本土育才)(6)

林嘉文(右二)开展平安大走访。

林丰村委会至林丰小学路段是林丰村群众出入的主要道路,过去这里坑坑洼洼,下雨天泥泞不堪,群众多次反映“行路难”问题。林嘉文在上任后,立即着手筹建村内道路硬底化,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村内党员干部发动村民积极捐资参与,最终成功筹集数万元建设了道路路基和路两旁的排污管,并在年底前将该道路硬底化建设完毕,解决了周边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林嘉文的脚印遍布村内的每个角落,对村里的情况如数家珍,对需要处理的问题一个个记录在册:廖屋村申请建设文化广场,山尾村地界纠纷,上村的困难户申请困难补贴……一项一项处理好了,就在记录本上打钩。

林嘉文的经历是新时代基层管理人才的缩影。如今,在林嘉文带领下的林丰村的整体面貌大变样,乡村振兴成效日益突显,村中一番生机勃发的景象。

“为家乡发展努力。”林嘉文坦言,自己仍然是一名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将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积累,提升能力,为家乡发展作出更大努力。

青年致富人才邓耀光:

农村也有广阔天地

“今年,我们把小番茄嫁接到茄子根部,利用茄子发达的根系为小番茄初期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高州市镇大岭耕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耀光自信满满地向农户介绍今年千禧番茄种植的黑科技。1994年出生的邓耀光是高州市石仔岭街道青年人才党支部的党员,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今年是镇大岭种植千禧番茄的第4个年头,参与种植的农户已经从本村辐射至隔壁村,种植面积翻了几番,种植规模近400亩。不仅在种植规模上再次升级,种植技术也全面更新。“利用茄子发达的根系,等小番茄长稳长好后就把茄子剪掉,经过这样的技术处理,小番茄能长到2米高。不仅产量更大,品质也更优,抗病虫害能力也更强。”邓耀光说。

乡土人才培育四大工程(高州柔性引才本土育才)(7)

农闲间隙,邓耀光利用合作社优势带领村民承接水果打包发货业务,再挣多一份收入。

2019年,在外闯荡多年的邓耀光在当地青年人才党支部的号召下,回到家乡一心当起了新农人。他勤劳肯干、脑瓜子活,又得益于“三变”改革的春风,邓耀光从前辈邓槐波的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加大力度流转土地,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中心,扎根基层一线,开辟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多年来,邓耀光一步一个脚印,打造了“一地三金”的经营托管模式(土地变股金、土地变租金、土地变薪金),把沉睡资源变成香饽饽。同时,把红色资源、法治文化融入到村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及新农村的建设、整体的规划当中,建设了花之韵、法治公园和农耕文化馆,呈现出一派美丽乡村的新景象。

目前,邓耀光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打造了养殖、包装、销售一体化电商服务产业。据悉,2021年村集体合作社实现350多万元分红,平均每户分红超3万元。镇大岭村也通过“三变”改革,变出富民强村新天地。

“农村也有广阔的天地!”邓耀光说。

沙田镇“农场主”冯颜英:

为村民搭建就业平台

“明天上午,有一批辣椒需要采摘上市,大约需要10个人帮忙,有时间的姐妹联系我报名。”刚往微信群里发完消息,高州市万桦家庭农场场主冯颜英马上打开淘宝开始回复客人的咨询。身兼多职的她既是农场主,又是工人、客服、会计,她还是一名人大代表。

2021年,为助力化解家乡年轻人大量外出,劳动力不足,致使家乡田地闲置的问题,冯颜英以多年经商所积累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创办了高州市万桦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承包了500多亩土地,种植谷物、蔬菜、豆类、水果等。

冯颜英在种植过程中,始终坚持物理防虫、合理用肥、适度防治等科学种植手段,所以农场出产的农产品质量优、品质佳,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成功打开了“网上 网下”两个市场。农场的规模、收益在不断扩大、提高,而随之不断增加的还有村民们的分红和务工收入。

乡土人才培育四大工程(高州柔性引才本土育才)(8)

冯颜英带领村民种植时蔬。

目前,冯颜英的农场拥有固定工人10余名,临时工人上百名,其中多为因各种原因难以外出务工的村民。通过在冯颜英的农场务工加分红的方式,这部分村民既有了稳定收入,又可以兼顾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幸福感倍增。

此外,为进一步唤醒村中沉睡的土地,让它们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冯颜英充分发挥自家农场的技术和机械优势,为村民免费提供农机技术指导、农业机械耕种和育苗等服务。通过示范种植、技术教授等多种方式,向村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种植业,并帮助他们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群众办点实事,为更多村民搭建就业平台增加收入。”冯颜英说。

延伸

“1 N X”人才政策体系解读

今年,高州拟出台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1 N X”政策体系,为高州打造人才强市、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再添人才力量。

“1”就是研究制定高州《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支持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内容包括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建强科创载体平台、锻造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队伍、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建立健全激励评价机制、深化人才工作“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人才生态保障行动、组织保障等八大方面内容。

“N”即出台实施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的“N”项实施方案,探索因地制宜的人才队伍建设之路。围绕中心工作谋划布局,拟写了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制造业、农业农村、专业技术和技能、党政、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基层治理、宣传文化10个重点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行动方案。

“X”即制定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保障的配套管理办法,精准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办法涵盖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实施意见、市级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管理办法两方面的配套办法,包含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待遇、人才补贴、人才评定等方面的实施细则,旨在做优人才生态环境,强化高州市在人才引进中的竞争力,打造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数读

“十三五”以来

●高州累计引进硕士或副高职称以上人才182

●柔性引入博士或正高职称人才195

●高层次人才数量相比2016年增长208.6%

●成为茂名引进高层次人才最多的县市

【撰文】邱茜

【通讯员】何雁玲 李子彬 赖冰莹 詹耀霞

【作者】 邱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