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演练

(2019秋•鼓楼区期中)小明同学阅读《艾青诗选》时,产生了一些困惑。请你阅读下面两首诗并帮他解答。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五日

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一九三八年初

选自《艾青诗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

(1)读完上面两首小诗,小明很想把它们画出来,但是在主色调的采用、色彩的搭配方面把握不准。请你就其中一首,给他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2)小明不理解《手推车》中的画线句为什么要转行。请你帮他分析诗句转行的缘由。

(3)小明准备对艾青的小诗进行分类阅读,但他不知道《我爱这土地》应该与以上哪一首诗歌归为同一类。请你帮帮他,并简要说说这样分类的理由。

答案解析

【分析】《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诗,就充满了诗人对于光的崇敬。这首诗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当时诗人才22岁。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手推车》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初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在一片灰黄、荒凉的底色上,绘出了黄河流经的中国北部地区人民难耐的贫穷与长久的悲,传达出诗人在抗战初期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和对于农民的一贯同情;是诗人深切感受到的这片大地的贫穷与单调,所以这首诗也是诗人对于苦难制造者的一个平静而又怆痛的抗议。这首诗行文严谨但不失流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根据诗歌字面义的理解,从中找出其主色调,然后对其中出现的其他色调的多少、浓淡等进行分析即可。比如第一首诗,诗歌标题为《当黎明穿上白衣》指的是清晨田野上一片白雾弥漫之景,这应是其主色调,再根据句中出出的词“绿”出现最多,以“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为远背景构图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开头,是干涸的母亲河,黄河流过的地域已坦露出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悲凉而沉重的气氛沉沉压下来,手推车正是在这样阴暗的天穹下,以唯一的轮子发出刺耳惊心的尖音,表达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和控诉。那只唯一的、单独的轮子,“穿过寒冷与静寂”,“穿过广阔与荒漠”,穿行的车辙织出一幅以悲哀为经纬的北国人民苦难生活图。所以此处换行是为了突出那“唯一的轮子”,突出北国人民生活的痛苦。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主旨的理解。《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诗,就充满了诗人对于光的崇敬;《手推车》是诗人于1938年初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绘出了黄河流经的中国北部地区人民难耐的贫穷与长久的悲,传达出诗人在抗战初期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和对于农民的一贯同情。《我爱这土地》是诗人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这首诗写作的背景与主旨都与《手推车》相同,二者可归为一类。

【答案】(1)示例一:第一首诗建议采用柔和鲜明的暖色调,白雾弥漫在画面上,“紫蓝”“青灰”“绿”等颜色有层次地分布,使整幅画面富有生机。

示例二:第二首诗建议采用阴沉灰暗的冷色调,天空阴暗,荒漠灰黄,手推车灰褐色,辙迹暗黄,整幅画面笼罩着悲哀的气氛。

(2)转行后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使手推车的特征醒目而独特,更能突出北国人民生活的苦痛。

(3)可以与《手推车》归为一类。两首诗都写于抗战时期,人民饱受欺凌,土地惨遭蹂躏;都抒写了中国人民悲愤的情绪,流露出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知识链接

01,作品概述

《艾青诗选》收纳了艾青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作品共49篇,包含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火把》、《向太阳》等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所选作品内容广泛,艺术圆熟,是艾青诗歌“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诗人对祖国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的深切哀鸣,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国家英勇斗争,鼓舞着新时代的青少年奋进。

02,作者其人

艾青诗选名著阅读专项练习题(艾青诗选写作特色)(1)

艾青 (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 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

艾青(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 --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

03,写作特色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这是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

建国后,他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