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确的三观是什么样的(有些规律你必须得懂)(1)

图片来自网络 文 / 无有先生

很多人喜欢说一句话“不观世界何以有世界观?”然后就梦想着抛弃眼前的苟且,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仿佛这样就有世界观了。其实这种所谓的世界观,只不过是被现实压抑的久了,渴望寻求一种释放的快感罢了。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世界观?人们平常喜欢念叨的三观有怎样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知体系,对我们的人生又有怎样的帮助呢?

其实所谓的三观,就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但是无论哪一个对我们的人生都会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帮助大家能够快速的识别其中的道理,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三观,深入的研究一下。

一、价值观是最容易获取的东西。

价值观这个东西,是最容易拥有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成本,只要你活着,有思想,就会拥有你自己的价值观。比如一个孩子,出生以后,不需要任何教育,完全靠他自己去和这个世界相处,生存的本能会驱使他学会适应自己所在的环境,继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就像一个从小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经常被欺负,得不到任何关爱,就会逐渐的形成反社会、残酷冷漠的价值观。

一个正确的三观是什么样的(有些规律你必须得懂)(2)

像电影《小丑2019》中的主人公,就是这类人的代表,因为处处不得志,总是受压迫,最终走向了反社会的不归路;而一个从小在富裕家庭长大,被各种物质满足,又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就会逐渐形成虚荣心强,自私自利,逃避责任的价值观。比如晚清富豪盛宣怀的儿子盛恩怡就是这类人的代表,盛宣怀给他留下的巨额财富,还不够盛恩颐几场豪赌败坏的彻底。所以说一个人的价值观,跟他所在的环境和成长的经历有直接关系,这是一个人被动接触世界的结果。所以价值观的建立,不需要多么主动的努力,每个人都能拥有。而且随着环境、经历的转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是比较容易发生改变的,尤其是在20岁之前,成长被别人安排,对世界接触的不是很多,缺乏主动选择人生的能力,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一件事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但是到了20岁以后,开始要独立面对这个世界,尤其是成家立业之后,各种责任的重担促使一个人要有足够的原则立场,来应对各种事情的变化,这个时候的价值观一旦形成,轻易很难改变。

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当人与人的价值观发生冲突了,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怎么办?这种情况想必大家都已经司空见惯了,因为人的本性都是希望自己是正确的,讨厌他人的批评,所以当自己的价值观和别人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痛苦就会出现,而且最要命的是,价值观与价值观是平等的,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差人一等,所以在价值观的层面,争论是永无休止的,难有输赢。那么如何才能跳出这个囹圄,结束价值观层面的各种矛盾痛苦呢?这就需要上升到人生观的层面,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二、人生观是人生存的基础。

人生观的建立,比价值观就要难多了,因为这需要先放弃一些错误的价值观,然后主动去学习一些人生观的知识,如果不能承认自己有问题,人生观的建立就无从谈起。那么人生观应该如何学习呢?这要把人生两个字拆开来讲,第一个要弄明白的就是人是怎样的?简单的从性格心理学来说,我们把人分为金木水火土,每种性格都不一样,如果我们只用自己性格喜欢的方式与其他性格打交道,就会很容易碰壁,因为不同性格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可能完全不一样。除此之外,还有区域的划分,阶层的划分,我们能够把人分类分的越清楚,越细致,则对人的了解就越全面,这样跟人打交道的障碍就会少很多,自我犯错的概率也会大幅度降低。就好比你手里拿着一把万能钥匙,无论遇到什么锁都能够轻易打开。毛主席在这方面是我们的榜样,当年闹革命的时候,主席把地球上的人分了十几类,针对每一类人都有专门的打交道的方案,而且可以预判不同的人会有怎样的行为特点,及时制定出应对的策略,最终引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讲完了人之后,接下来就要讲讲生这个字了。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要好好的生存下去。很多人听到这里就笑了,生存谁不会啊?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忘心里搁,泡着澡看着表,舒服一秒是一秒。你看,生存如此简单。确实要是按照这种狭义的理解,每个人都会生存。但是从养生学来说,很多人不仅不会生存,还在经常作死。比如熬夜,比如暴饮暴食,比如乱发脾气,比如要风度不要温度等等,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活很大的年龄,而有的人却会英年早逝呢?这就是忽略了生的力量。

一个正确的三观是什么样的(有些规律你必须得懂)(3)

就拿熬夜来说,古人制定的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对应的是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所以子时(半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对应的就是大雪和冬至,丑时(凌晨一点到三点)对应的小寒和大寒,这个时间段是外在世界阴气很强,阳气不足的时候,所以作为一个人这个时候要顺应世界规律,及时休息,保存好阳气,去迎接未来新的一天。但是如果你就是觉得自己可以与天地为敌,可以违背自然规律,那么老天对你的惩罚就是折寿,本来可以活100岁的,可能活到60岁就结束了。而且作为中国人,老祖宗传下来的很多文化本能的东西,其实都在提醒我们要如何更好的生存下去。比如大家在看神话故事的时候,都听说过黑白无常会来索命。这句话的原本意思其实是,白天和黑夜的规律被打乱了,该属于你的生命的时间,就要被老天索走了。所以说没有一个好的人生观,我们就不会懂得热爱生命,不懂得热爱生命我们就无法获得幸福的人生。

有了一个好的人生观,对于管理自己来说是足够了,但是想要建功立业,实现理想,人生观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上升到世界观的角度,以客观的立场,从全局出发,才能百战不殆。

三、世界观就是要懂得掌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一个正确的三观是什么样的(有些规律你必须得懂)(4)

这里引用毛主席《实践论》中的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运动的目的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毛主席这段话就是对世界观的非常好的解释,总结来说一个人世界观的建立,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了解历史。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必须要在过往的历史中找答案,比如要了解一个孩子为什么很叛逆,就要去了解他成长的经历,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如果要了解一个国家为什么会衰败,就需要去研究同一个时代不同国家的情况,以及每个国家从古至今的发展要素是怎样的,这样才能知道敌我的优势与不足,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除此之外,正确的认识历史,对未来的判断有极大的帮助,比如曹操在打官渡之战的时候,因为了解袁绍的历史,知道这个人好大喜功,缺乏容人之量,身边没几个靠得住的人才,所以断定其在作战的时候肯定会有诸多失误,可以打,有胜利的把握,最后果然打赢了;毛主席在和蒋介石打仗的时候,知道蒋介石集团一直以来都是为大资本家服务的,政策上反人民,内部管理上不团结,容易分裂,所以断定蒋介石和他的美国主人是纸老虎,必定会走向失败,最后果然凭借小米加步枪,消灭了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所以只有正确的了解历史的规律,才能知道形势的发展方向,继而才能趁势而为,走向成功。

第二,研究政治,历史研究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对政治感兴趣,因为你会慢慢发现,历史的发展是由政治推动的。《大明王朝1566》中的清官海瑞,为什么敢跟比他官职大很多的人叫板?那是因为海瑞背后有皇帝的儿子裕王在支持他;蒋介石为什么第一次民主革命成功以后,就敢调转枪头去消灭曾经的盟友共产党?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叫做“枪杆子里出政权。”我们被蒋介石打,是因为手里的枪不够多,如果听了陈独秀的话,把枪交了,不仅换不来和平,只会加速自我的灭亡。果不其然,后来事态的发展都被主席预言到了。所以谈到政治,就不能不说到权谋,而权谋是不以个人的情感、意志为转移的,它的单位是组织乃至国家,这就需要你在复杂的关系脉络中,找出最优的路线以达成心中所愿,所以研究政治能够快速提升一个人的心智。

第三,研究世界规律。我们中国人称赞一个人有学识会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道德经中把天地和人的关系描述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奉有余而损不足。”包括很多中国家庭里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都在提醒我们要跳出主观意识,从大局出发来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你会发现中国人有一种文化本能,那就是要以世界为核心来搭建自我的认知体系,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人生。而了解世界并不是天天出去瞎溜达就能弄明白的,如果这么简单,导游应该是世界观建立的最好的。所以建立世界观的主要方法,并不是去忙着观世界,而是要先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弄明白历史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而后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弄明白自然规律和人之间的联系。比如我们喜欢说的“得人心者得天下”,是说如果你把所有好处都独占了,那些贫困的都难以生存的人就会来消灭你,反之如果你能够带领大家“打土豪,分田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追随你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你成功的概率就会越来越大;比如春种秋收不违农时,我们才能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如果你非要以人胜天,违背自然规律,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当然我们简单说起来容易,如果要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客观规律来改造这个世界,需要研究的就多了。比如你想去引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就需要去研究军事、农业、教育、经济等等;你想要创业赚钱,就需要去研究政策条款、客户心理以及组织架构等等。有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满盘皆输,就像当年王莽变法一样,心是好的,方式欠妥,最终功败垂成。当然有些靠短期运气发展好的,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因为运气终归是运气,就好比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但是当风停了的时候,最先摔死的也是猪。

四、三观不正的人是精神流浪儿。

一个正确的三观是什么样的(有些规律你必须得懂)(5)

为什么我们要建立完善的三观体系,如果三观不正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对于那些只有价值观,而缺乏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会称呼他们为精神流浪儿,这是因为这类人很容易被一些不正的人事物影响而变得偏执。但是因为三观不正,导致他们的偏执又经常碰壁,给他们的人生造成了很多的痛苦,所以他们会经常在价值观的层面纠结,四处寻求答案却总行有不得,逐渐的变成了一个精神流浪儿。所以从小培养一个人的三观认知体系是重中之重,而父母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如果在20岁以前,父母没能引导孩子建立完善的三观体系,当孩子走上社会以后,就会在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中痛苦不已。要知道一个人只要活着,必须要有一个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如果父母没能帮孩子建立,孩子就只能在社会上随便找一个来弥补。因为人都害怕孤独,所以每一种价值观代表的都是一个可以找到共鸣的圈子。比如摇滚价值观、环保主义价值观、及时行乐价值观、工作狂价值观、心灵鸡汤价值观……等等,先不用评价这些圈子的对错,你会发现一个缺乏人生观与世界观的人,很容易活在各种能够给他带来共鸣的价值观的圈子里。比如一个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活着的精神流浪儿,因为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立场原则性不强,所以没能找到能够接纳自己的圈子,很无助,很孤独。

一个正确的三观是什么样的(有些规律你必须得懂)(6)

突然有一天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告诉他只要崇拜一棵树,就能活的快乐。流浪儿正在迷茫中挣扎呢,一听有人要给他答案,非常开心的就跑去学习了。到了崇拜树的圈子里以后,他发现这里的人发明了很多崇拜树的方法。比如在树上挂红绳,能够保佑明年大吉大利;往树洞里扔钱,预示着财源滚滚;围着树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能够去除晦气;还有一样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所有崇拜树的人,每个人都会得到一本《树经》,里面会告诉你如何像大树一样过完自己的一生。这个流浪儿刚开始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进入这个圈子久了,天天听这些人分享崇拜树后的改变和收获,慢慢的就开始相信了。而当他融入了这个圈子以后,他的价值观会变得越来越坚定,因为在这里他能够找到归属,所有的人都能和他产生共鸣。而离开这里以后,面对那些不理解他的人,他会嘲笑他们没有信仰,并且会不遗余力的推广他的“大树的智慧”,最后即使父母、亲人都反对,他也会义无反顾的以身殉树。至此,这个精神流浪儿完成了自我价值观的建立,但与此同时,真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就和他无缘了。所以如果一个家庭里面,父母自己三观不正,没能从小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三观体系,那么这个孩子走上社会以后,大概率会被一些乱七八糟的价值观所误导。

五、三观的学习方向。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建立三观的方法。世界观的建立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要去学习正统的根植于天地的文化,这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圣贤具备此等素养,大家可以由浅入深的去学习一下,推荐书目是《毛选》、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白云先生的《老子之道》以及先秦经典;二是要去观察这个世界,懂得躬身入局,因为你只有了解这个世界流行的是什么,了解不同地域、年龄段的人有什么喜好,才能明白如何针对这些情况,制定出最优的方案。就像主席当年教育我们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你想要改变这个世界,首先要懂得融入这个世界,否则自绝于群众,是不可能有任何作为的。人生观的建立也要去研究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一个是养生学,如果基础较弱,可以去看看九型人格,性格色彩和一些简单的养生书籍,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可以去看看徐文兵和梁冬讲解的黄帝内经。除此之外建议大家去学习一些演讲口才的技巧,因为与人打交道不仅仅在自我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你要懂得如何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价值观的学习在这里就不啰嗦了,因为当你建立起了完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就不太可能出错了。

一个正确的三观是什么样的(有些规律你必须得懂)(7)

古语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长没有捷径,不信可以试试走捷径的代价。我们今天讲三观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勤于修行,正己化人,因为如果一个人三观不正,受苦的不仅是他一个人,而是所有在乎他和他在乎的人。所以把自己培养好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回馈。最后梳理一下三观之间的内在整体来看是这样的,价值观受制于人生观,人生观受制于世界观。成功幸福的答案,就是做一个三观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