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梅核气,久治不愈,咽喉经常有痰,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常规按照清热、解毒、利咽来治疗,但是临床发现疗效并不满意;这时我们会想到《金匮要略》里有:"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临床用之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个看似没有用清热、解毒、利咽药的方子,是怎么起效的呢?又能怎样加减进一步提高疗效呢?
我认为还是要对其病理病机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时在临床诊疗脾胃病的过程中,我发现本病跟胃食道返流病有很大关系,胃食道返流病的典型表现是泛酸、胃痛、烧心、胸骨后烧灼或疼痛感。现在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及胃的入口(贲门)松弛,然后胃酸返流至食道,刺激食道粘膜相应的症状,严重的也会返流至咽喉,所以这类患者往往伴随有咽喉不适。中医认为此病由胃气上逆所致,所以胃食道返流跟慢性咽喉炎、梅核气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其实它就是胃食道返流病的一个症状。但是有的患者说其没有泛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甚至胃镜检查咽喉、食道、胃都没有发现问题的,这又怎么解释呢?我认为疾病的发展也是一个由功能改变到器质病变的过程,或从中医上讲,就是无形的气机变化到有形病症变化的一个过程,所以如果没有这些胃食道受刺激的典型症状或体征,那可能它这个阶段只是咽喉、胃、食道黏膜的循环不畅状态,从中医上讲就是个气滞或痰阻状态,还没达到胃食道返流典型损害的那种严重程度而异。所以临床按照胃气上逆,气滞痰阻咽喉,这个思路来作为主要病机来治疗,"半夏厚朴汤"就有着落了。不过问题又来了,临床中也有好多用“半夏厚朴汤”效果不佳的,这个时间我们还是要灵活变通的,往往发现此病虽然是个慢性过程,但遇到寒凉或辛辣刺激会郁而化热而加重,这时我们要根据寒热情况,加减一些清热、解毒、利咽的中药配合起来,这样才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具体且看下面一个病例
付 某 男,35岁 近三年反复发作咽喉不利,有痰,久咳清嗓不爽,时刷牙欲吐,早晚或者受凉、油烟等刺激时更明显,每遇感冒或者食辛辣之后加重,甚时咽喉疼痛,服清热解毒、消炎等药能缓解咽痛症状,但咽喉不利、有痰感难消,平素大便多不成形,食辛辣,容易腹泻或大便不畅,近受寒凉后加重,查咽微红充血,后壁滤泡,舌微红齿痕苔白,脉细缓。
诊:梅核气 咽炎
一诊:方药: 黄芩 甘草 桔梗 炒牛蒡子 炒僵蚕 紫苏叶 蒸陈皮 姜半夏 茯苓 薄荷 射干
用法:水煎内服 共:5 剂 每1日1剂
二诊:咽痛减,痰少,查咽红充血明显减轻,守原方减 黄芩、射干、牛蒡;加白扁豆、旋复花;苏叶改苏梗 5剂。
以后每次发作根据病情缓急,以清热利咽、降气化痰为主要治则,随证加减,往往数剂即愈。
一年后很少发作此证。
体会:对于此症我认为其病机,慢性阶段主要是胃气不降,气滞痰湿阻滞咽喉,而食辛辣或者受寒刺激后又郁而化热导致急性发作,在急性发作期,我们以清热解毒利咽,兼顾降气化痰;慢性阶段以调理脾胃,和胃降逆,理气化痰为主,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合理组方,方能取得不错的临床效果。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慢性咽炎、梅核气都要按这个病机来解释治疗,具体还要依据每个人的情况辩证施治,比如鼻炎、颈椎问题....等一样会引起类似的症状。所以中西医虽然学术体系不同,但疾病的本质是唯一的,如何运用中西知识对疾病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更好地指导我们临床治疗,提高疗效,才是中西结合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