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美国作家雷德蒙·钱德勒最后一部小说,曾获爱伦·坡最佳长篇小说奖,是20世纪美国文学黄金时代最重要的杰作之一。

但在我最初阅读时,发现这是一本极具娱乐性的侦探小说,由此产生一个疑问:钱德勒是如何将娱乐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的?

我们通常认为,类型小说在艺术性方面必然落后于纯文学作品。然而钱德勒这部《漫长的告别》,不仅仅是一部传统的推理侦探小说。钱德勒用精炼、幽默的文笔,塑造了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美国的社会现实,传递追求正义的道德理想。所以,我们对钱德勒作品的评判,不应该停留在侦探小说范畴,而应该放到文学作品中去

读了12遍的村上春树评论说:“《漫长的告别》是灵魂交流的故事,是人类抱有的美好幻想,和它不可避免地引发的深深幻灭的故事”。

人这一辈子就是走向孤独的过程(漫长的告别中那些人性的堕落与坚守)(1)

《漫长的告别》究竟讲了什么?

钱德勒写的不是犯罪,也不是破案,他写的是人性的堕落。

小说背景下的美国社会,充满着腐败、暴力和邪恶。人们曾如此调侃它:万能的美元,一面是虚伪,一面是肮脏。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主人公马洛是一个私家侦探,偶然的机会在酒吧结识了一个朋友特里·莱诺克斯。然而几天后,当这位朋友再次找到他时,也带来了麻烦。特里的妻子被人杀了,而作为嫌疑人的他不仅在逃跑,还求助于马洛。马洛出于侦探的直觉,相信特里不是凶手,决定帮助他,于是被卷入这个错综复杂的案件。

随着马洛的介入,突破重重阻碍后,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案件相关的主要人物是两对夫妇。

一对夫妇是特里·莱诺克斯和妻子西尔维娅·莱诺克斯。

特里是一名退伍军人,结婚前贫困潦倒。而妻子西尔维娅是一个大家族的小姐,家境富裕但风流成性。西尔维娅和特里之间只是表面上的夫妻关系,婚姻是她风流放荡的一种伪装,也是维护所谓家族荣誉的一块遮羞布。

另一对夫妇是作家罗杰·韦德和妻子艾琳·韦德。实际上,特里和艾琳曾经也有过一段婚姻,后来因为战争的原因分开了。

悲剧的源头,是西尔维娅勾搭上了罗杰。罗杰的妻子艾琳发现他们的奸情,而且艾琳还发现,勾搭自己丈夫的这个女人,竟然是前夫的现任妻子。艾琳出于妒忌和怨恨,杀死了这个抢走她两个男人的女人。

西尔维娅死后,丈夫特里在马洛的帮助下逃跑了。特里随后伪装自杀,表面上是为了给前妻艾琳当替罪羊,实际上是为了彻底逃离那个让他厌恶的家族。

当艾琳发现丈夫罗杰知道她是凶手后,又设计杀了罗杰,直到马洛查出真相,艾琳绝望自杀。

逃跑、假死后的特里,用另一个身份生活着。他看到马洛为了给他翻案,陷入各种麻烦和危险,出于感恩,或是朋友的情谊,终于再次出现在马洛面前,即使这次相见成了诀别。

小说以追查真凶作为主线,而故事的核心主题,则围绕凶杀案中三个人物构建。案情中三个主要人物间的关系,表面上,凶手是艾琳,受害人是罗杰,被冤枉者是特里,实际上,他们既是凶手,也是受害人,没有人是无辜的。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他们人性的堕落,是对真相的逃避,对道德底线的践踏,以及对正义的背叛。

人这一辈子就是走向孤独的过程(漫长的告别中那些人性的堕落与坚守)(2)

特里·莱诺克斯的堕落

告发一个女人总是艰难的,哪怕你从不把她放在心上。

特里曾是美国突击队的一员,由于在战场中受了伤,被纳粹抓住、严刑拷打。幸好纳粹中有人没遵守命令处置他,他才得以逃生。

他在战争中救过两个战友,并和他们成为朋友。但这两个朋友并非善类,一个是墨西哥妓院的皮条客,一个是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主。后来特里伪装自杀并以墨西哥人的身份重新生活,就是得到这两个朋友的帮助。

特里本是一个善良、真诚的人,那时候的他年轻,热情,富有活力,但战争给他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心理伤痛,打破了他原本坚守的信仰和原则。后来的他为了金钱和其他原因,娶了一个不爱的人,宁愿忍受侮辱,丢掉尊严。他每天烂醉如泥,浑浑噩噩,直到有一天,那个女人死了,他才有换一种生活的想法。

当他发现自己的旧爱杀了他的妻子,他没有揭露真相,他逃跑了。为了逃离腐朽的家庭重获自由,他写了自白书,伪装自杀,整容变成另外一个人。

特里逃跑后,马洛四处奔波,为他翻案,作为当事人的他却没有露面。他隐瞒真相,以假面目示人,导致了更多的人死亡。当他克服心理阻碍重新出现在马洛面前,他换了新的面容、新的身份,穿起了高级时装,抹上了高级香水。

特里天性不坏,但在道德方面做的很失败。他能和马洛这样的硬汉成为朋友,也能和恶棍、赌徒成为朋友。对他来说,无论是和匪徒或是和正人君子待在一起都同样开心,因为他的交友标准仅仅要求英语流利、礼仪得体。

对于特里,马洛的话可谓一针见血:“你有你的标准,你按这些标准生活,但它们都是个人标准,无关任何形式的伦理和顾虑。”正是特里这种只在乎外在的形式和礼仪,不在乎道德伦理的价值观,造成了他的是非不分和自我沉沦。

故事结尾,马洛与特里告别,那最后的一声再见,正式宣告不同世界的两人分道扬镳。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特里在马洛心中已死。

人这一辈子就是走向孤独的过程(漫长的告别中那些人性的堕落与坚守)(3)

艾琳·韦德的堕落

时间让一切都变得低劣可鄙和充满遗憾。

艾琳和特里结婚后,特里在战场上失去音讯,她的生活突然陷入黑暗。

虽然她后来和罗杰结婚,但内心仍然深爱着特里,至始至终忘不了那段恋情。她把那段感情形容为“狂野神秘”、“不可思议”的爱,整日沉浸在过往的爱情中难以自拔。

直到有一天,连这种幻想的爱情也破灭了。因为当她再次见到特里,发现他已经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其实,艾琳和马洛一样,都对特里抱有某种美好的幻想,他们在特里身上看到一些特别的东西,那是特里身上美好的品质,只是那美好的幻想随着特里更为真实的一面暴露而破碎了。

艾琳一如既往地渴望爱情,仍然对生活抱有很高的期待。然而,她无法忍受整日酗酒的丈夫,更无法原谅他的出轨。

面对不堪的现实,艾琳彻底绝望,愤怒与憎恨冲昏了她的头脑,她内心阴暗的一面被彻底激发。她开枪杀死了西尔维娅,而当她发现罗杰知道真相后,为了掩盖真相,又策划杀害罗杰,并把凶手的罪名嫁祸给马洛。

曾经的爱人娶了荡妇,相见却不屑相认;如今的丈夫成为酒鬼,懦弱无能却将她背叛。艾琳看着自己的爱人一个个堕落,原本相信和坚持的东西,突然就变得荒谬而可笑。绝望之下,艾琳感叹道:“人生的悲剧不在于美丽的事物夭亡,而在于变老、变得下贱。”

艾琳最终选择堕落,选择毁灭那些令她希望破灭的人。她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这终归是一场徒劳,杀死一个人,无法消灭他人性中的丑陋,更难以消除自身的失望和怨恨。

人这一辈子就是走向孤独的过程(漫长的告别中那些人性的堕落与坚守)(4)

罗杰·韦德的堕落

你太蹩脚了,韦德,连续三个形容词。

罗杰有着许多作家同样的烦恼,比如缺乏灵感,不满意自己的作品,憎恨自己没有才华。因为作品难产,他几经崩溃,就像电影《闪灵》里那个被困在深山酒店的作家,把自己独自锁在房间,重复敲打一些毫无意义的句子。

意志消沉的他逐渐失去妻子的信任,作为一个丈夫,他毫无尊严。为了逃避,他开始疯狂酗酒,导致他经常神志不清,有时连做了什么都不知道。

他最喜欢写性,而且不只是在作品上,现实中也同样渴望那种生活。于是他在酒吧勾搭别的女人,而这个女人碰巧是妻子前夫的现任妻子。当他渐渐发现真相,是自己的妻子杀了人,他选择沉默,和特里一样选择逃避。即使知道妻子有杀他的动机,他没有一丝反抗的念头,仍然消极度日,最终也死在了妻子手上。

钱德勒为什么要用浓重的笔墨来描述这位作家?

因为罗杰·韦德的堕落,正是作者钱德勒本人的堕落。

钱德勒对自己一概否定,从来不认可自己的作品。他说自己写的都是垃圾,所有作家都是废物, 自己更是最没用的。

钱德勒瞧不起同为作家的海明威,不认可美国文坛把他和海明威并列。然而讽刺的是,当他晚年因为写不出更好的作品而想自杀,却没有海明威的勇气。他对自己开了三枪,打穿的只有身后的浴缸。

他和笔下的作家罗杰·韦德一样,勾引别人的妻子,而且还是朋友的妻子,一个比他大18岁的女人;他死后留下巨额遗产,最终只能跟贫困者葬在一起,因为他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甚至他的文稿代理人和秘书还在互相争夺他的遗产;他的作品屡次中奖,然而他却自命不凡,不愿出席颁奖仪式,理由是他不喜欢穿着制服上台演讲。

相比他作品里勇猛刚正的主人公,现实生活中的他一片狼藉。钱德勒对自己做过评价,他说自己是“表面的缺乏自信和内里的傲慢与自大的不协调的混合物”,“始终活在虚无边缘”,也许正是这些原因,使他成为美国文学界的异类。

人这一辈子就是走向孤独的过程(漫长的告别中那些人性的堕落与坚守)(5)

菲利普·马洛的坚守

拿走你的钱,上面沾着太多的血。

《漫长的告别》所塑造的各种人物的堕落,使得主人公马洛的“硬汉”形象熠熠生辉。作为真相与正义的守护者,马洛克制欲望、坚守底线,成为整部小说最正面的人物。

在马洛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一些矛盾的性格特征。比如作为一个侦探,应该以事实作为依据,而他仅因为对特里有较好的第一印象,就决定帮他逃跑。还有在韦德喝得不省人事时,马洛不放心他一个人,一边照顾他一边等他妻子回来,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他的侦探工作范围。

这其实反映出马洛是重情之人,尽管他的职业需要理性。但他的感性没有干扰他对案情的判断,倒是为他的探案过程平添了更多阻碍。在马洛寻找真相的道路上,有太多的反派势力,无论是黑道、政客还是社会名流,都不是他一个私家侦探所能对抗的。有时候,甚至于警察所扮演的角色也并非总是正义的。

本该和马洛同一战线的警察,却经常成为阻碍,所以马洛总是不可避免地得罪警察,导致他进过好几次拘留所。侦探被关进拘留所,被严刑逼供,没有比这更辛酸和讽刺的了。小说里的警察总是为了交差而早早了事,只要有个替罪羊,定个罪名,他们就可以收工大吉,说不定还讨好了某位背后的大人物,因此而升官发财。

只有马洛固执地寻找真相,为此不得不冒着失去生命的风险。其实,对于他这样一个掌握许多隐秘的人,必定有人愿意为他付上一笔可观的封口费,然而他却不愿同流合污,宁愿过着清贫的生活,也要坚守自己的底线。

马洛侦查凶杀案的经历,无疑是对抗整个腐败的美国社会的过程。面对“梦中女郎”的表白,他拒绝了;顾客给的报酬,他一分也没有多收;警察都隐瞒的事实,他却把真相公之于众。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堕落,没有让马洛失去对正义的信仰,他冒着生命危险,顶着强权打压,依然孤身向前。

从这方面来看,马洛与美国文化中的西部英雄非常相似。他们虽然孤独,但对生活报以热情,虽然忧郁,但这忧郁从未减少他们对正义的渴望。有那么一个瞬间,我还在马洛身上看到蝙蝠侠的影子。同样是在堕落的城市对抗暴力和邪恶,不同的是,马洛没有富可敌国的财产,也没有全副武装的高科技装备,他所能依靠的仅仅是智慧和勇气。

马洛自嘲说:“有朝一日要是我在黑暗小巷里被做掉,没有人会觉得他或她的生活忽然掉进了万丈深渊。”一方面,我们能感受到马洛在对抗反派势力时的渺小和无奈,另一方面,如果马洛真的倒下了,那么将预示着整个社会都陷入了黑暗。

人这一辈子就是走向孤独的过程(漫长的告别中那些人性的堕落与坚守)(6)

休谟在《人性论》中写道:“正义规则最初的确立依靠集体利益,人要用这些规则来互相约束。如果他们都自发地追求个人利益,社会就陷于种种非义和暴行。”当人性堕落,人们漠视规则,社会就会变得混乱不堪。除非有更多马洛这样的人,坚守道德底线,敢于同黑势力对抗,才能给社会带来希望。

《漫长的告别》虽然是一部侦探小说,但它不只是一场推理解谜的智力游戏,更是一场探究伦理和道德的精神之旅。小说的伟大之处,也是它超越传统侦探小说的地方,在于它的重点不是如何缜密地侦破一起谋杀案,而是通过对案件人物的塑造,来探讨人性与社会的种种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