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驰

海昏侯墓研究又有新发现!

近日,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历史专家王楚宁揭开了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的真实面目:它不仅是一面屏风隔断,而是集屏风、衣镜为一体的“孔子镜屏”。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像复原图(已出土的孔子屏风实为镜屏)(1)

孔子衣镜正面(图片来源: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是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墓葬,也是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2015年11月,孔子屏风出土。它正好被发现于盗洞附近,主体四分五裂,许多漆木碎片散落一旁,屏风上的图像和文字也都有不同程度地污损,但从漆木结构中依稀可以看出屏风的影子。由于画有迄今为止所有载体上发现的最早孔子像,因此最初被命名为“孔子屏风”。

随着不断拼合还原,王楚宁研究发现,已出土的孔子镜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衣镜,一部分为漆木残件。这面衣镜为青铜大方镜,长76.3厘米、宽46.5厘米,大小与现代普通穿衣镜相仿,具有照映影像的实用功能;方镜嵌于漆木边框之中,边框上绘制了东王公、西王母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图。衣镜背面是漆木屏板,形状近似屏风,上面绘有孔子、颜回等人的图像和传记。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像复原图(已出土的孔子屏风实为镜屏)(2)

绘有孔子、颜回等人图像和传记的衣镜背面(图片来源: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在出土的孔子镜屏中,还有两块漆木残件绘有黑色仙鹤。一块保存较好,黑鹤口衔明珠、脚踏云气;另一块残损较重,遭到直接盗损,仅剩局部,仍可辨出鹤身。黑色仙鹤漆木在衣镜中的作用就是作为大方镜镜盖。也就是说,孔子镜屏可以如衣柜般开合,铜镜藏于屏风之中。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像复原图(已出土的孔子屏风实为镜屏)(3)

黑色仙鹤漆木镜盖(图片来源: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孔子镜屏的一块漆木正面上层写有名为《衣镜赋》的铭文,下层绘有钟子期听琴图。汉代的铜镜大多会加铸铭文来寓情喻意,王楚宁就以此铭文为依据,对衣镜的功能进行了还原。《衣镜赋》有一句“修容侍侧兮辟非常”,明确指出孔子镜屏有“修容”和“侍侧”两个功能,修容即指用铜镜照鉴容貌;“侍侧” 即指屏风侍奉在侧。因为集“镜”“屏”的功能于一体,孔子镜屏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那么,刘贺在当时如何摆放这面孔子镜屏的呢?因为年代久远,而且孔子镜屏损坏严重,专家无法根据孔子镜屏现在的状况去判断,但是通过参考其他已出土的汉代屏风可以推测一二。

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的北关一号汉墓曾出土过石屏风,上面绘制有一幅屏风图像,这幅“屏中之屏”由两扇屏板组合而成,两屏曲尺相夹、围于榻侧,人物坐于两屏之间。孔子镜屏出土时也曾在附近发现有榻足、漆案等物,因此这面屏风所处环境与北关一号汉墓石屏风上描绘的宴饮场景接近。据此,专家认为孔子镜屏的组合关系应该与此类似:孔子镜屏围在床榻一角,绘有孔子、曾子等人的那面正对着主人、床榻长边;主人身旁、床头一侧,是曾子、子张像传;绕到后面,则能看到《衣镜赋》和钟子期听琴图。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像复原图(已出土的孔子屏风实为镜屏)(4)

孔子镜屏复原图(图片来源: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这种屏风的功能犹如一面镜子,只不过它所反映的是观赏者的道德行为,而不是他的容貌。”王楚宁在其复原研究中提到,屏风与人物的这种位置关系便于用屏风上的图画对人进行教导,也使画中的历史人物与观赏者的关系更为密切。也就是说,二千多年前,海昏侯刘贺床榻前摆放的这面屏风不仅用来“正衣冠”,还可以让他从孔子先贤的举止中汲取道德养分。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