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或者知道小鹿姑娘,是去年末的一场笔试考卷。
我仔细看了她的答题,字迹飞舞,就一道考题,她洋洋洒洒涂满了正反两面。
从业务结构到市场份额,从区域规划到员工职业规划,面面俱到,能看出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最后落到本单位的意见时,对现有上司不满颇为尖锐:管理简单粗暴、人文关怀欠缺,事务性工作太多等等。
毫无疑问,这是个有能力的业务骨干,却怨念颇深。
她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后来了解下来,因为那段时间,上司将部门党建那块活交给她了。
就有了第一感觉,棱角太利、锋芒太盛,这姑娘还是需要磨练。
前段时间,正好去她们那个部门。她那个上司对她赞不绝口,立为可塑之才,有机会就打算要往上推一推。
后来,我就找她聊了会。姑娘看着是个很温和的女孩子,语音语调和顺平缓,微微笑着,从容淡定。我们聊着工作和生活,就给我一个感觉,这个姑娘很清晰自己生活的目标,也不大会被外在的一些因素左右。
说起笔试那段时间,是部门内工作量最大、人员最紧张的时期。每个人都紧绷着,上司也是,一着急讲话难免会直接。
现在,她说很能理解上司那时承受的压力。她看到上司的强处,而且,在意见不同时,也选择直接向上司表示自己的想法。
坚韧、自我肯定,是一个业务能手必备的素养。
这次聊天,颠覆了我原来的看法。
我以为,认识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我们面对面地聊天。
小兹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干部。我第一次见他,我们各坐在沙发上。他颇为恭敬,讲他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措施进度、他统筹内外的做法,副手在旁边频频点头肯定,业务数据也好看。
我回来说,这个还不错。我比较肯定有自己想法、不是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的人。
后来,他的职务需要提拔,在干部考察评议时出现了问题。有将近半数的员工投了反对票,包括两个副手。
这个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是他太会表现,说一套做一套吗?
我以为,认识一个人,最好的方式还是要看他的行动。
我曾经有个同事,只不过他在基层做部门负责人,而我在机关,是他的管理部门。
这个男同事比我年长,很憨厚,对手下员工很包容。每次到他们那里,没有一个人对他有一点不满之处。我戏说他就是他们那个部门的“慈父”。
“慈父”的管理,很多时候不是好事,因为太体谅,所以不会给员工太多压力,不是自己扛了,就是抱怨上级不通情理。
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一级压一级,你很难说压力下放下传是错的,分工不同,职责不同,尽职尽责,是需要全体协同作战的,一个人独自冲锋陷阵,总有一天会缴械。
那一次,形势所迫,需要去营销攻关一个大客户,上级给予他们的费用支持不够。他愁眉莫展,说自己以前垫付的费用还没进账呢。
我说,需要多少,我先借你吧。他欣然接受了。
后来,后来的后来,他再没有提起这笔钱。
这次其实对我打击蛮大,也颠覆了我对一个人的认识。我本是善意,想着先帮着渡过难关。他如果觉得不值得,完全可以不接受,没人逼他诱他。
结果就是,他觉得这些压力是管理部门给的,那次投入的回报没有达到预期,他有损失,这也是我应付的。
那笔金额,不是小钱,讨要几次,他却置之不理。那笔金额虽不会给我带来生活的影响,却直接造成我对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质疑。
所以,认识一个人,终究还是需要时间的检验。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有人说,认识一个人,是在自己困境的时候,平凡的时候;钱钟书说,认识一个人,就和他去旅行吧。
我只想说,我们有时候太自信,以为自己可以从笔迹、从言语、从表情,或者一些细枝末节中,自以为是地觉得可以读懂一个人的人性。
其实,往往,我们的眼睛只看见自己愿意看见的 ,耳朵去听愿意听见,然后,将那些来佐证自己的判断。
生活际遇瞬息万变,人也会变。
我们能做的,就是守住我们自己的本性本心,强大自己,提高眼界和格局,保持善意和感恩,有缘的亲近一些,非同道之人远离一些。
看过一句话,很喜欢,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所以,最后我想说的是,即使我们曾经识人不明,遇人不淑,我还是希望,我们一起做那个影响其他人的那颗挺拔的树、洁白的云、干净光亮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