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赵匡胤兵变建国自崖山海战,历经319年虽说大唐盛世,但论经济之发展,文化之膨胀,宋朝第一当之无愧,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宋朝的戏剧著作 宋朝下的音乐和戏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宋朝的戏剧著作 宋朝下的音乐和戏曲

宋朝的戏剧著作 宋朝下的音乐和戏曲

北宋从赵匡胤兵变建国自崖山海战,历经319年。虽说大唐盛世,但论经济之发展,文化之膨胀,宋朝第一当之无愧。

宋朝建国后,虽然边境战火纷纷,但国内相对太平,经济发展迅速,工商业也异常繁荣,生活富足后,精神自然要跟上,于是一批市井的娱乐场所应运而生:瓦市、勾栏

如果说宋以前的音乐都是宫廷乐的话,那么宋是真正把音乐平民化的朝代,在民间涌现出来的大量诗词歌赋,加上“唱赚、诸宫调”等音乐形式的创造,音乐飞速发展。

王国维说汉之百戏,唐之歌舞戏,宋金之滑稽戏。在音乐的促进下,融入肢体动作的配合,形成了北宋的杂剧,再后来浙江温州发展出一套南戏,与宋杂剧的表演方式又有不同

但整体来说,宋朝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加之平民化的转变,是我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高峰。

宋朝的音乐和戏曲是一家吗?

1、更加理性和民族的宋朝音乐

音乐最早起源要属《诗经》,由民歌小调组成,在统治阶级中,音乐有娱乐的作用,也有记录发现民意的功能,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作用就是祭祀,用以缅怀先人。

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包括后来佛教法雨西来带来的梵呗,或是本土道教的求雨、求平安所唱念的体裁,更多是属于上层阶级的部分,民间对音乐接触甚少。

自春秋以来,秦朝的大一统,汉朝的“犯我国土,虽远必诛”,魏晋南北朝的风流,直至唐朝不可一世的强盛,进而到宋朝的平民文雅化,一切的变化完全可以从音乐和戏剧中看出

经五胡乱华再到魏晋南北朝,其实到唐朝时,不管是流淌的血液还是气魄某种程度上都有胡人的基因,以至于在唐朝强盛的时候,大体音乐更偏向宫廷,它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吸纳了周边大量的音乐文化,俯视着周边小国。在史书记录中,宫廷里的穿胡服,化胡妆的唱曲比比皆是,这是一种优越感极强的体现。

然,随着社会的变迁,五代十国的混乱,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这时候才算实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但赵匡胤因皇位来路不正,所以重文抑武,这更加导致宋朝偏向复古系列,极力把音乐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用家国同构的方式来增加君臣、家庭的伦理观,也树立强有力民族意识观念。

在宋朝以前我们是没有民族观念的,我们只有中央之国,只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北宋四面八方都是异族,西夏、西辽、金国等等,在这种环境下民族意识不断的提升,所以这个时候最能表现理智和民族主义的就是音乐了,通过唱曲的方式抒发心中的那种矛盾情感。

2. 戏曲与音乐关系

戏曲是民众最重要的文化生活的内容之一,音乐只是其中展示方式的一种,戏曲包含了歌舞,杂技,武术等等。

但不管怎么说,戏曲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宋朝戏曲一下子到达了一个极高点的原因。

即使整个国家边境不稳,但国内的经济文化却发展极好,民间音乐的大量崛起,也诞生了很多专业的乐人

(1)歌姬:这些歌姬会编创出很多歌曲小调来吸引客人,丰富了音乐的形式;

(2)农村艺人:这些长时间在人的技艺和表演不如瓦舍里的人,但是由于创作方式更平民化,所有也得到很多人喜欢,通过戏曲的方式在街头巷尾表演。

(3)文人雅士:在整个社会的风气下,很多文人在朝堂上没有得到重用,便流到民间。于是乎,大量的文人带着他们的诗词歌赋流向市场,他们虽然没有直接的参与,但他们的作品却带来了整个戏曲的丰富性,就像卖词换酒钱的柳永,“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还有无数的词人,他们的诗词歌赋为民间的音乐戏曲增添了很多光彩。

再加上当时的自由、平等思想,朝廷对民间言论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更加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就好像那些讽刺意义的参军戏曲、宋徽宗的故事,生辰纲的故事等等,百姓喜欢看,自然有人唱

各种表征形式的涌现,让音乐通过戏曲的方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以至于有人考究音乐与戏曲是否一家?

随着宋朝民间音乐的迅速兴起,加上“营业场所”的增加,音乐和戏曲自然而然融合一体,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必然,很难去分出谁是谁。

杂剧和南戏谁先谁后,是否一系?

明朝人一度认为南戏是由杂剧演变过来的,但王国维又认为相反,先有南戏后有杂剧,所以在戏曲界里一直争论不休。

1. 杂剧的来由

杂剧的定义,可以参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的话:“此种滑稽剧,宋人亦谓之杂剧,或谓之杂戏。”

杂剧,最早出现在唐代,与百戏差不多,种类多,主要通过滑稽诙谐、歌舞、音乐和杂技的组合而成的一种相对综合的戏曲。很明显“杂”就给人形式很多样的感觉,北宋时期,杂剧成为了一种主要的表演形式,可以简单的分为三段:

第一部分称之为“艳段”,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拿出来作为表演的体裁和引子;

第二部分,可以称为“正杂剧上”,这一段是主要的部分,通过对故事的表演,还有说唱甚至结合舞蹈,把一个故事表述清楚,随之而来的也是第三段;

第三段:称为“正杂剧下”,他又称“杂扮”“杂旺”,但都属于正杂剧范畴,所以分为上下,这一段方式,是通过一些搞笑,滑稽,或者杂耍的方式来展示。

换个角度来看,这个与现在的二人转、相声的形式更像。但是三段并不是说需要连在一起,可以各自有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这样子让形式更丰富。

这类戏曲的取材很广阔,有部分来自宋朝大曲,还有民间的小曲,更有甚者带有讽刺的故事,就像宋高宗时期,对岳飞的推崇、秦桧让自己儿子走后门中状元的讽刺都可以借鉴进入戏曲,也可见当时的思想的自由与平等。

2. 南戏的转变

中国戏曲的发展来说,宋朝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

从宋朝开始,中国戏曲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某些事物进行模仿和表演,在文学素养的滋润下,文化的冲击下,宋杂剧,金国的金院本,直到南戏的形成,这一路过来,光彩夺目。

杂剧到南戏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递进深化的过程,最早的杂剧主要是以科白为主,滑稽是其表演风格,但是这种风格需要依赖语言来表达,这就会产生很明显的情况-方言的差异性。

杂剧在北宋时期最活跃的地方是汴京,那是当时的都城,这就不适用南方,南方由于早期的封闭性,形成了独立的语言系统。

正如相声,用普通话讲大家都可以大笑,但是用温州话,大家都听不懂。

所以,靖康之乱后,宋高宗南京建都,慢慢的戏曲也在南化。

徐渭在《南词叙录》里说:南戏始于宋光宗年年间......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这是最早南戏产生的记录,故而认为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初名即为温州杂剧

但是温州杂剧只不过是南戏的一个萌芽,只有当戏文出现的时候,整体的配套,才算是南戏形成的标志。

戏文主要是多名演员在一定时间的长度里,演出一个长篇故事,而且这些主要的人物还需要固定的扮演者,跟宋杂剧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演员不能随意变化,这也就是慢慢的从原本的末泥,副末,副净演变出更多的角色,从而创造出新的体系。

所以,可以推测出来,南戏是在温州杂剧的基础上,结合北宋南传的宋杂剧里面的“唱赚”,“科白”,“跳打”等百戏的元素,加上南方的宗教仪轨、说唱、一些诗词歌赋更融入伴奏,用歌舞表演故事,形成了独特专有的艺术形式。

但后来由于国破家亡,这一套戏文的方式受到朝廷的封禁,以至于没能流传,只能深入福建浙江一代。

再接着宋朝被元朝所灭,杂剧在元朝盛行起来,元朝歧视汉人,对于南方人更加抑制,使得南戏一度衰弱,但一息尚存,直到元顺帝,南戏又突然盛行了起来

总结

宋朝经济之繁荣,文化之发展,进而带动音乐和戏曲的融合,在瓦舍、街头巷尾等场所通过戏曲音乐的方式把各种情怀唱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音乐和戏曲都是宋朝的骄傲,并没有分家,就是一体的,共同发展。

而对于杂剧到南戏的过渡自然不言而喻,谁先谁后自然揭晓,南戏整体上是混合了杂剧和百戏等传统艺术,但大部分还是以杂剧为主,包括动作语言方式都以杂剧为主要表现方式。

南戏在传承了杂剧后,也一度起起伏伏,但是南戏所带来的泉州戏、莆仙戏也是流传深广,在宋朝戏曲下所孕育出来的杂剧和南戏承上启下,为后期的元杂剧、明代戏曲都带了蓬勃的发展,所以再发展的进程上,杂剧和南戏就是一家。

宋文化下的戏曲戏剧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宋.周密.《武林旧事》

2.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3.明.徐渭.《南词叙录》

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