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抓娃娃的教育,又得从胎教抓起。这就是说,人与人的竞争从娘胎里就开始了,人们在这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早就知道了让孩子从小就要赢在起跑线上。

然而,胎教这个概念并不是现当代才出现的,早在三千年的周朝,聪明的古人们便已经有胎教观念了,可见胎教的历史有多么悠久。

那么来看看古代人的胎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吧。

胎教的起源,以及古人的胎教观

我国古代的胎教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宫廷。

根据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周文王的母亲怀孕时,就格外注意胎教,要求“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

最早关于胎教的记载(不可谓之迂而不加信)(1)

另外,根据《礼记》的记载,周朝王室和贵族阶层也已开始实行“胎教之礼”了;西汉贾谊在《新书》中提到“胎教”一词。由此看来,之前的西周虽然有胎教的概念,但“胎教”一词出现文献中是在西汉。

同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医书中已有“胎教”这个专门门类,这就可以表明胎教在此时,还是受到一定关注与重视的。

我们现代所说的胎教,主要是一个狭义概念,主要是指在胎儿发育成长的各个阶段,按照规律去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使之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这种狭义的胎教,算是最直接的胎教。

最早关于胎教的记载(不可谓之迂而不加信)(2)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承袭最早胎教的观念,所秉持的是一种广义的胎教观。

在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孕妇的行为举止和饮食上都不能触犯一定的禁忌。总而言之,就是要看美的、吃美的、听美的、想美的。

说到“不可吃异常味”这点,他还说道:“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唇缺;又不可以啖生姜,令人多指”。

这些说法,在今天看来迷信色彩太浓,不足为信,但是在过去,还是被奉为科学的。

古代的胎教的作用和养胎细则都有哪些?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

他是充分肯定了胎教的价值所在。

接着,他又评价道:“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耳不妄自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意思就是说,如果母亲自己本人就接受过良好胎教的话,也会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最早关于胎教的记载(不可谓之迂而不加信)(3)

查阅《封孝琰妻崔娄诃墓志》可看见那里面对她的赞语,而她之所以有这么好的素养,是因为“禀自胎教,行举名扬”。这里所说的胎教,既包括了她在娘胎中蒙受的教养,也包括后期的家庭教育。

所以由此看来,古代和现代社会对胎教的看法都有共同认识,就是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只进行胎教显然还是不够的,孩子出生后也要进行更有益的教育。

在魏晋南北朝时,医学对迅速发展起来的养胎学就帮了大忙。

西晋有位名医叫王叔和,他所著的《脉经》,其中有大量对妇女的妊娠、产后、带下、月经等方面的疾病进行诊脉和医治的论述;而在这方面,更有针对性、更权威的是《逐月养胎法》。

首先来说怀胎一月时,“寝必安静,无令恐畏,饮食精熟”,这是说孕期刚开始便要防噪声污染,不要受到惊吓,多吃营养熟烂的食物;怀胎二月时,须“居必静处,慎戒事情”;怀胎三月时,应“目无斜视,耳无邪听,口无邪言,心无邪念,无妄喜怒,无得思虑,好芬芳,恶秽臭,是谓外象而内感”。

这些话语看着有些眼熟吧,很显然,养胎之法是和广义胎教互相渗透的,本来就不可分开来看。

最早关于胎教的记载(不可谓之迂而不加信)(4)

怀胎四月时,孕妇应该“静体和志,饮食节调,洗浴远避寒暑”;怀胎五月,孕妇们要有充足的睡眠,经常“洗浣衣服”“深其居处,厚其衣裳”,以免遭受外界寒邪侵袭;怀胎六月时,劳逸结合好一些,所以可以“出游于野”,吃的东西,也最好是“调五味,食甘美”。

到了最关键的后三个月,孕妇该怎么养胎呢?

怀胎七月时,虽然大腹便便很不方便,也要“劳身摇肢”,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百脉舒展,便于产子,此外,“大言号哭”是使不得的,“居处必燥”也是要注意的。

怀胎八月时,“无使气极,无食燥物,无辄失食,无忍大起,和心静息”,总之就是要静养,不要为诸事劳神。

怀胎九月时,即将临盆,需要做的,便是“饮醴食甘,缓带自持而待之”啦!吃营养的食物,穿宽大舒适的衣服,等待“冲刺”分娩在即的十月。只要逐月养胎,到了怀胎十月之时,孕妇们别的都不要担忧,“候时而生”便是。

这些养胎细则放到我们现代来看也是受益无穷的。

最早关于胎教的记载(不可谓之迂而不加信)(5)

在封建迷信的时代,人们依旧重视胎教

不管是养胎,还是胎教,都特别关注到孕期女子的健康,这是很具有人文关怀的。不仅如此,古代一些国家,还从法律上对孕期女子进行了保护。比如,南朝梁的法律里,特别提到了“女子怀孕者,勿得决罚”

然而,我们还是要说,在战火频繁的时代里,法律的保障,养胎学说的发展,对于民间的孕妇来说,影响力还是有限的。医疗体系不健全,她们出于拳拳爱子之心,主要会借助求神问卦的方式,来求得心理上的平安符。

那么,她们还会对胎儿进行胎教吗?这个肯定是有的。有学者认为,只要母亲对儿女有成龙成凤的期待,都会在潜意识里影响她腹中的孩儿,逐渐长成她所期待的模样。

《洞冥记》中记载道:“东方朔母田氏寡居,梦太白星临其上,因有娠。田氏叹曰:‘无夫而娠,人将弃我”。

最早关于胎教的记载(不可谓之迂而不加信)(6)

我们看这段记载,别去管里面那带有玄幻色彩的东西,或是猜想这其中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只看“梦太白星临其上”这句,便可见到民间孕妇的这种胎教意识是有多么地明确。

常言道“男成俊士,女号英姬”,生男生女本来都一样。可大家都知道,受时代局限,在这成龙成凤的期待中,古人当然觉得生男孩是最理想的。

当时,有一个迷信说法特别流行,人们认为,男女的性别是可以控制的。

说实在的,民间的确有一些办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儿子的概率,但是这种方法到底可信不可信呢?我们来看一下。

南朝宋刘敬叔在《异苑》中提到,魏晋时百姓们普遍认为,

“妇人妊娠未满三月,著婿冠衣,平旦左绕井三匝,映井水,许见影而去,勿返顾,勿令婿见,必生男”。

这意思就是说,在前三个月,是可以通过这种办法来求取男胎的。

这种说法,今人看着自然是嗤之以鼻的,很明显这种说法太过迷信。不过,古人对此法如此推崇,自然是出于延续香火的心愿,在我们看来是太愚昧了。

最早关于胎教的记载(不可谓之迂而不加信)(7)

好了,管他生男也好,生女也罢,孩子生出来了,只要有条件有心思的父母,都该快速进入家长的角色,好好对他们进行教育了。

今人格外看重孩子的周岁,为此不少人会在周岁宴上置办一系列小物件,让儿女来抓取,以此来预卜他日后的志向前程,这种风俗叫作“抓周”

大家对这个都很熟悉,似乎没什么多讲的,但这里要说的却是,抓周最早不叫“抓周”,而叫作“试儿”。这种风俗正是从魏晋南北朝时兴起的。

而在现代,孩子满一周岁也会摆出各种各样的物品让宝宝进行抓取,图得就是一个乐趣。

尽管古代的胎教思想中不乏有一些观点缺乏科学依据,带有迷信的色彩,但是其中的胎教思想和内容确实有很多有益的成分。在重视优生优育的现代,我们更应该从古人的胎教思想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为今天的优生优育丰富理论依据,拓展教育实践。

结语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健康、漂亮、活泼,尤其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当代,更希望自己的宝宝从小就赢在起跑线上,以便在未来的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成为佼佼者。

那么胎教就更加尤为重要,前人千百年来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使得胎教以及成为了我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胎教对促进人类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对于优生优育,促进现代优生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为我们现代人积累了相当大的宝贵经验,值得每个人的重视和借鉴。

你们还有什么古代有趣的事件分享那?可以一起讨论分享哦。

参考书籍:

《列女传》

《礼记》

《逐月养胎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