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得惊人艺,货与帝王家”,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
八极拳古训:“学得惊人艺,卖与帝王家”,严禁门人为小“利”而跑江湖卖艺,有“宁可饿死,绝不卖艺”的门规。至今为止,八极门人仍遵循古训,规范自己的行为。但由于各种原因,对于“货与帝王家”的含义,还没有深刻理解,甚至也有一些误解。基于传统文化传播的考虑,有必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货与帝王家”的问题。
其实,这里的“帝王家”,是国家民族的代名词,“货与帝王家”是报效国家的大“义”,也是武术人的一种爱国主义情怀的表现,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践行。儒家讲的“仁”就是爱人,就是一个人必须有爱心,将“仁”付诸于实践,就是“忠”和“恕”。《大学》里进一步阐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八极前辈一直遵循儒家思想,视拥有爱心、精忠报国为本分,身体力行并常常告诫后人,诸多事迹铸造一代楷模,令我们后人敬仰。下面我们从李书文、霍殿阁二位前辈的事迹中,去领略那种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吧。
一、神枪李书文
李书文,是八极拳历史上登峰造极的代表人物,有“神枪李书文”之美誉,又因功力奇大,出手必伤人,武林当中又人送绰号“李狠子”。
但李书文的狠,是有大义之原则的,我们先看看史料的记载吧。
小站练兵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他利用各种手段和关系笼络武艺高强之士,并重金聘用日本空手道高手和德国军事教官来训练他的精锐部队。
李书文的师父黄士海收到袁世凯的聘书,因年事已高,特推荐弟子李书文去任教。李书文到兵营后,袁世凯的卫队武道教官日本武士伊藤太郎,见他貌不惊人、瘦小枯干,李书文身材瘦小,用现在的话说也就1.6米多一点,还扛着一杆大枪,就蔑视地对李书文说:“大大的东亚病夫。”并用小手指向下连续指点。刹那间,李书文以闪电般的速度,施枪刺壁蝇之绝技惩罚了他。
众人惊愕,伊藤大怒,挥起日本长刀以泰山压顶之势朝李书文头顶猛力劈下。李书文大枪一抖,将刀崩飞,再顺势一枪“泥鳅翻花”,刺穿伊藤的咽喉,又大枪一挑,将死尸甩出演武大厅外。
众人惊呼。日本武道教官秋野、井上、野田见同伴被李书文刺死,齐挥刀恶狠狠地朝李书文扑来。只见李书文进出如闪电,退守如矢箭,大枪一抖如蛟龙出水,左刺右挑,顿时血肉横飞。顷刻间,三位日本武道高手的尸体都被甩出演武大厅之外。
众人惊愕之时,李书文大枪一摆,刺向厅柱之蝇,蝇落而厅柱无痕。厅内立刻爆出雷鸣般的掌声。袁世凯连呼:“神枪!神枪!真乃神枪也!”
从此,“神枪李书文”名冠天下(后人简称为:“神枪李”)。
京城打擂俄国拳王
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俄国著名拳王马洛托夫来华,在京设擂台,贴海报,夸海口,侮我中华儿女,激起中华民众及有志之士的极大愤慨。
京、津两地武术名手与其较技,均败。李书文的二师父张景星时为天津“中华武术会”教习,捎信给李书文,见信后,李书文奉师命立即到京赴擂。
一切手续办妥后,李书文飞身来到擂台之上,马洛托夫见李书文瘦小枯干,于是双手抱肩,对着李书文蔑视地吐了一口唾沫。李书文义愤满胸,怒发丹田,随手一记“霸王挥鞭”卧风掌,打得马洛托夫晕头转向,将其左腮部打掉鸡蛋大小的一块皮。未等马洛找夫反应过来,李书文奋起神威,顺势一招“六大开抱肘”,以闪电般的速度,运起千钧之力将马洛托夫肋骨打裂,击下擂台。
众人观呼,延臣大喜,联奏,欲封李书文为五品顶戴、近侍卫队武术总教习。李书文以师父需他尽孝道为由谢辞。宣统皇帝及众朝臣无奈,赐金佛座像一尊以示嘉奖。
奉系三军武术总教师
1908年,李书文应奉系将领许兰州之邀请赴奉天作客。奉军大帅张作霖久闻“神枪李书文”大名,亲自登门拜会,并敬聘为奉军三军武术总教师(三军为:卫队、骑兵部队、步兵军官训导营)。
当时扶植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是日本,所以,在张作霖各部队中任武术教官的主要是日本人,其次才是中国人。日本武术教官冈本向张作霖提出:要与李书文比武较技,条件是:如李书文赢了,由李书文在此任教官,他们日本人统统走;如李书文输了,必须马上走人。
张作霖也想见识一下李书文的的功夫到底有多高,李书文看到张作霖之意,对日本人的挑战早已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说:“两人较技,非同儿戏,难免伤残。我是一个快入土的糟老头子,日本人伤了我无所谓;但如果我伤了日本,日本当局怎能与你张大帅善罢干休。这样吧,让我们按规矩各立一张生死文书:无论哪一方伤残,都不要偿命,这样我才能与日本人交手。”
张作霖见过冈本的功夫,暗想:李书文已50多岁,人老不讲筋骨为能,怎么能伤害得了冈本;如冈本伤了李书文,大概也不会致命,我是大帅,对许兰州也有交待。
于是同意双方立下生死文书,李书文走下场与冈本对峙。立了生死文书的冈本更加狂傲,急不可待地挥动双掌,恶虎擒羊般朝李书文颈部击去。李书文迅速侧身躲过,顺势一掌,击中冈本肩头,冈本的肩胛骨立即粉碎。
武士的品德
“神枪”李一辈子比武无数,名扬全国,一生比武无败绩,但李遵守武林规矩不偷袭、不暗算、不失诺,有武士的品德。
比武伤人,是那个时代的特点,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但难能可贵的是,很多情况下的比武,李书文用狠,是为了彰显民族大义而为。
仗义疏财
同时,李书文重礼教,强调忠仁义勇,对钱财、富贵有独到见解,他说:“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房子多,穷人买不起,富人不愿买。钱是白的,眼睛是黑的,咱爷们有艺”。家乡遇旱灾,收成不好,李回乡时,施舍邻里,把大洋分给乡亲,有时从外面带粮食回来救济。
二、皇帝武师霍殿阁
东北军任教
皇帝武师霍殿阁,是李书文的爱徒。恩师把霍殿阁推荐给奉系东三省总司令许兰州,做东北军武术教官。临行前,再三嘱咐:“咱们练武的人,要行侠仗义,济困扶危,多咱也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霍殿阁在东北军中任教期间,便主张“天下把式是一家,人不亲艺亲”,并广交武林好友。尤其在比武时,赢人不伤人,一时名扬关东。
1924年,奉军进关后,许兰州公馆在天津,一生爱武的李景林任直隶督办,也在天津。霍殿阁携侄霍庆云便盘桓于许、李等处,传功授艺。这期间霍殿阁在天津又广交武林高手,再加他纯于功、重于义的作为,很快又扬名津门。
皇帝武师
1927年,由许兰州、商衍赢(清末翰林)二人介绍霍殿阁到张园(清末宣统皇帝潜居天津日本租界的住处)应试。原来,宣统皇帝(溥仪)对两个保护自己的日本武士不放心,想请本国武师,并想学点武艺健身、防身。可是日本人提出:请中国武师可以,但必须能胜日本武士者,否则不必。当时,天津武林高手曾去应召,但未能制服日本武士。
这次霍殿阁在宴前应试,一见两名日本武士,便知功底不浅,又想干净利落地让日本人见识一下中国的武功,于是,右手伸出中、食二指,对众人说:“日本武士如能把我二指扳弯,我就算输了。”
当时日本武士宫藤上前便扳。他不是向下扳,而是向上扳,想把霍殿阁的手指一下扳折,但是没有扳动,只把霍殿阁的手和臂稍抬高些。霍殿阁腰间发力,一沉肩,把对方的手又按了下去。霍殿阁趁机手指向前一穿,扣住对方“合谷穴”,使其半身不适,再难施展。同时,左手放杯,矮身进步,将对方举起。
另一日本武士出口岩田见前者扳了两扳未搬动便被举了起来,并未看清详情,自持有点力气,也想来扳手指,霍庆云起身接招,同样举起日本武士。
溥仪见后大喜,当即重金赏退了两名日本武士,聘任霍殿阁为武术教师,教自己和随侍人等习练武术,再任霍庆云为御前侍卫。
护军事件
霍殿阁除了教溥仪与后宫人等练武外,还组织了部分徒弟,在霍庆云率领下,常驻张园,白天练武,夜间轮流值时护卫溥仪。
1932年,霍殿阁随溥仪到东北长春,他除了在宫内府中以徒弟为骨干组织了“护军”,既护卫了溥仪安全又按时练武,同时在宫内府外又开场授徒,传播八极拳技艺。霍殿阁对日本人嫉恶如仇,多次以武技教训日本兵,并授意徒弟资助抗联。
1937年6月28日,霍殿阁在护军的部分徒弟,到大同公园游园,与游园的日本关东军发生摩擦,因徒弟们平时深受师父熏陶,对日本人敌视已久,不甘受辱,一时怒极,竟与关东军公开发生武斗,愈打愈烈。
关东军见已有人负伤,实在打不赢了,便放出狼狗,企图咬伤护军、扭转败局,可是没有料到,护军刘宝森只一脚,便把狼狗踢死了。
这一仗,使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堂堂大日本帝国关东军大伤光彩,社会为之哗然。不但在东北,就连关内、上海的报纸也相继刊载,皆为鸣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护军事件”。
虽然这一仗打出了民族的自豪感,然而,也埋下了霍家悲惨灾祸的伏笔。
日本人原来就对以霍氏门徒为主的护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一来,便抓住了排挤霍氏的把柄,很快便遣散了护军中的霍氏门人。接着,霍殿阁本人也被排挤出宫内府。
此时,由于他自己在家的时间多了,心情郁闷,报国无门,饮闷酒的次数也更加频繁了,骂“小日本”也更厉害了。有时在家里骂,有时到街上骂。然而,徒骂何益!终于气结成疾,多方医治无效,最后竟至疯癫,于1942年初秋含恨辞世,时年57岁。
君子常当当
霍殿阁一生品格高尚,尊师重道,扶危济贫,仗义疏财,经常资助遇到困难的武林同道,因花销太大,俸银入不敷出,每月不到开饷时间,便把钱用光了,没办法,就让徒弟去当铺当东西,月月如此。
一次徒弟刘君立劝师父:“再来客人可以少花点,省得老跑当铺”他却说:“朋友比钱重,不偷不抢,光明正大,君子常当当吗”(因为他文化程度不高,把《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误听讹用了)。
精忠报国
霍殿阁最高的人生理想,就是学岳飞的“精忠报国”,每日睡觉必仰卧,双臂放在头后,教导后人说:“看我的双手和身体,就是中字,下面是心,合起来就是一个忠,要忠君报国”。
虽然受制于历史局限性,保了“伪皇帝”,未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即使在不得志时,关内也曾有人数次邀他回去,但他都基于忠的观念,叹息着说:“我忠臣不保二主,皇上不行,我也要保他一辈子。”
因此,从道义上说,霍殿阁遵循了自己的义务,这个义务在道德上已经完成,依然是浩气凌然的民族英雄,是八极后人的榜样。
正如东北军教务主任刘卧白,亲书条幅赠霍殿阁所题:
“大鹏飞,英雄起,天下乱,几时止,好男儿,莫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