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的秋天,一路行来,千里风光,辽阔苍茫,大草原的秋色,有一种深沉广阔的美,让人觉得心一下子就静了下来。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近处悠闲自在的牛羊,只是这么简单的勾勒,一幅草原秋景图就呈现在眼前。这次锡林郭勒的自驾,我沿着秋天的脉络,去追寻属于千里草原的辽阔风景。
第一天 出发吧,我们去寻找草原的秋天
草原的秋和夏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情,如果夏天的草原是生动而张扬的,那么秋天的草原就美的更加深沉。锡林郭勒大草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驻地锡林浩特市。这里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距京津唐地区最近的草原牧区。
第二天 锡林郭勒贝子庙,参加祭敖包仪式
爱自驾,爱生活,爱旅行,爱草原的辽阔风光。唯有辽阔草原,
才有千里风景,浩浩荡荡的二百辆车队,在京藏高速上飞驰六百多公里后,就来到了锡林郭勒,秋日的大草原,以无尽的蔚蓝欢迎远方来的朋友。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就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贝子庙的背面就是现在的旅游胜地--十三敖包山,这也是藏传佛教或蒙古族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敖包。十三敖包中的数字的十三,被认定为敖包神,是神灵所局和享祭之地。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
草原深处的佛教圣地,乌兰五台
当眼前的风景越来越开阔,当成群的草原牛羊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当草原的风吹起我的长发,我知道,我又回到了我喜爱的锡林郭勒。这一次我自驾的目的地是草原深处的乌兰五台,这是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
当乌兰五台的敖包出现在眼前,还是觉得很震撼,这个草原深处的佛教圣地,距今大约一千九百年,与山西五台(黄五台)同时成为了佛教胜地,乌兰五台中的"乌兰"蒙古语译为"红",乌兰五台景区属历史上的"五个五台山"之一,与山西五台山齐名。当时五台分为红黄蓝绿白,山西为黄五台,乌兰五台为红五台。
远远的就看到了成吉思汗广场的高大雕像,成吉思汗雕像高达18米,宽7米,此雕像是按照蒙古国著名的宝力道巴特尔著作的成吉思汗画像所雕刻,成吉思汗作为一座民族的丰碑,在蒙古族沧桑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长河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戎马崆峒,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从2006年西乌旗融资1500万元修缮了乌兰五台景区,修建了"天下第一大敖包"小庙、广场、停车场、综合服务区、砂石路、游览人行道、佛塔等工程。重建的大敖包高为13米,直径长为13米,由13个台基为层次和13个莲花叶围三圈而构成了6个“十三”,古今“十三”融为一体自然形成九个13的吉祥数字。
第三天 古老的游牧文化,感受蒙古儿女的侠骨柔情
秋日的牧草已经被牧民收割,辽阔的草原上,随处可以看到卷成小卷的牧草,和远处大大小小的蒙古包组成了独特的草原秋景。
西乌珠穆沁草原深处的游牧部落,距巴拉嘎尔高勒镇以南50公里,是通往自治区级生态保护区古勒斯台山的必经之路。大门是一个独特的蒙古勇士的头盔,这里占地面积82平方公里,核心旅游区20000亩。地形地貌很奇特,境内既有典型的草甸草原,还有森林草原和沙漠草原,属于草甸草原向森林草原的过渡地带。
辽阔的草原,让世代在此生活繁衍的蒙古人,根据草原的习性,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就游牧文化而言,它与农耕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农耕文化提倡改造自然,本质上是人通过和自然的斗争而生存、生活。游牧文化则崇拜、依赖、适应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因为完美的自然环境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资源,游牧蒙古人领悟到大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赖以生存的摇篮,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谓时代造英雄,但有的时候却是英雄创造历史,13世纪的蒙古帝国诞生了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忽必烈等一批明君,同时拥有者勒蔑、木华黎、哲别、苏布台、博尔术、赤老温等能征善战的文武名臣,蒙古人自幼在马背上长大,成吉思汗普及的博克(蒙古式摔跤)、骑射、赛马,号称男儿三艺,骑兵作战, 自然占尽优势,这也是13世纪蒙古族统领天下的一大原因吧。
唯有辽阔草原,才有千里风景,只有当站在锡林郭勒草原这片无垠的热土上时,对这句话,才会有深刻的感悟,这时候,会有忍不住想奔跑想跳跃,想就那么站着,让草原的风呼啦啦的把衣服吹起来的快意。
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年少时光,心里都深深埋藏着一个武侠梦,这颗种子的诞生也许就起源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郭靖在内蒙的辽阔草原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时光,大漠孤烟,金戈铁马,还有蒙古儿女之间的义气,成就了郭大侠耿直善良的侠义性格,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也让郭靖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对每每遇见的人生窘境都能心怀坦荡,淡然处之。
西乌珠穆沁白桦林景区
听说,在辽阔的西乌珠穆沁草原深处,有一片神秘的白桦林,那里隐藏着一个全内蒙最绚烂的秋,我们沿着崎岖蜿蜒的草原之路,一直飞奔,去寻找传说中的草原秘境。
路边牛羊成群出现,澄澈的小湖泊,芦苇摇曳生姿,马群迈着优雅的步伐,从容的带领我们走进白桦林深处。西乌珠穆沁草原深处的白桦林,在深秋的十月,有着绚烂的色彩,这片原生态的白桦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东南,距离旗所在地50公里,占地约有1000公顷。这里有起伏的沙丘、成片的白桦林,迪彦郭勒河水从旁流过。
十月初的白桦林,叶子已经黄透,在丽日蓝天下,变成了好看的金黄色,这蓝与黄,对比鲜明,却又如此好看。路上遇见的马群,对人类还是会有些害怕,它们本来是想过马路,到另一边的白桦林,看到我们的车子过来,它们义无反顾的走进了白桦林的更深处。
在白桦林里,随意一坐,偷得浮生半日闲,亦是一段美妙的时光。
第四天 草原那达慕
我辗转奔赴来到乌珠穆沁,这里有辽阔的草原,就为了看一场精彩的那达慕盛会,吸引人的男儿三艺,当飒爽英姿的草原儿女策马奔腾而来,当节奏欢快的民族音乐响起来,当激情的蒙古舞蹈跳起来,整个乌珠穆沁草原是欢快沸腾的,这里是草原那达慕,这里是逐草而居的蒙古儿女期盼已久的狂欢。
西乌珠穆沁的游牧民族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13世纪,生活在阿尔泰山脉葡萄山的民族,他们跋山涉水,长途迁徙,在17世纪中叶的时候,定居在了乌珠穆沁,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和草原有着不解之缘。
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这种颇富民族风情的活动,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也是蒙古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1225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算起来,历史十分久远,到了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
蒙古谚语中,常说人生的最大不幸是: “少年的时候,离开了父亲; 在中途的时候,离开了马,那达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一直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流传和发展,那达慕并不是单一的体育项目,而是草原文化、经济和信息的盛大聚会。这里把多姿多彩的蒙古民族杂技、服装、蒙古舞蹈和蒙古歌剧等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集于一台,展示了草原人民勤劳勇敢、豪爽热情的性格。
每一阵风沙,每一次草木兴盛,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每一次翻身上马,每一次策马奔腾,都是蒙古人对自由的向往,每一次深情回望,每一次草原那达慕,都是草原儿女对乌珠穆沁故乡的热爱,用蒙古话唱出来的歌谣, 声音分外动人,而秋色中的盛大那达慕,让我对这片神秘古老的土地充满了爱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