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听闻“包浆”,是20年前春游绍兴。造访鲁迅先生之故乡,少不得乘“乌篷船”。上得船来,抚摸把手,凹凸起伏,虽油漆斑驳仍显黑黝黝的色泽。船夫笑着解说:这叫“黑漆古”,也就是一种包浆。

为啥要包浆 也说包浆(1)

图文无关 资料图,程功 摄

何谓包浆?问收藏家,回应云山雾罩,想来大抵是器物经年历久,或是把玩摩挲,或是土埋水浸,于表面形成的一层天然光泽。

这是以物品为载体的岁月留痕。既承托岁月,年代愈久的东西,则包浆愈厚。那么,同样经过岁月磨砺,大至人文、小至人生,是不是同样有包浆存焉?譬如对某些恒常价值观念的奉守与坚持。譬如老派知识分子气质,眉眼间的雅致、衣袋里的手帕,再如言语中的恬静、步履的从容,又或者是握笔久久而坚韧存之的留痕。

花有千种,人有万样。包浆自非一样一式。有人盘玉佩,有人好佛珠,各人乐在其中。但殊不知,你把玩器物,社会也在盘你。面对生活的风吹日晒、粗粝揉搓,面对社会的名欲利欲、复杂纠葛,你能打磨出思想的包浆、人生的包浆,初心不改,坦然笑对吗?

其实,中国人对于柔滑包浆的追求,或许源于悠长的玉文化——所谓“温润如玉”。“玉”又素有洁白无瑕之意,也有“守身如玉”之谓。《孟子》载曰,“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那么,保持信念、持守道德,不为生活的考验所屈服,不被社会的浊流所污染,不容他人情绪的野马肆意践踏你头脑的原野,即为守本也。

此际,包浆像是一条银河,彼岸,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行至此岸,你已超然物外,俨然脱离低级趣味了。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齐世明

流程编辑:L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