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易经》和《山海经》视角剖析端午节的由来

古人过端午节的传说(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由来)(1)

节日,是人与自然、社会的深度对话。

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上半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是为什么呢?

一堂国学认为,或与华夏民族的两大崇拜体系:“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

中华民族的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风俗和寓意。 每逢此时,我们会在家门口挂上艾草菖蒲,吃粽子,更讲究的民俗还有缠五彩绳、佩香囊、挂天师像等,南方的朋友还有赛龙舟的水上项目,爸爸妈妈会给小朋友们讲屈原、伍子胥、曹娥的端午故事……端午节是一个消灾祈福,阖家团圆的节日。

下面,我们从自然(天象)崇拜和人文(祖先)崇拜两大方面,分析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

一、端午节与自然(天象)崇拜

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以确定人事,这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易经》与24节气,用于指导国事与民俗。

五月初五,仲夏时节,临近24节气的芒种和夏至节气,此时,28星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位居天穹正南,而《易经》先天八卦的“乾”卦也位于此方位

古人过端午节的传说(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由来)(2)

五月初五,恰又与《易经》乾卦的五爻对应,因此端午节有“九五,飞龙在天”之象。

民俗有“二月二龙抬头,五月五龙飞天”的说法。

而苍龙七宿在南天成“飞龙”之象,第一宿角宿,又称“龙角星”,因此,这一天象,便衍生出了端午节的两大民俗:赛龙舟和吃粽子(类似龙角星)。

更巧合的是,角宿一,即室女座α星,是全天空第16颗最亮的恒星,英文名Spica,意思是“麦穗”(黍),在我国古代,最初的粽子称“角黍”,更印证了天象与此款美食的联系。

古人过端午节的传说(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由来)(3)

二、端午节与祖先(人文)崇拜

华夏族是最早种植黍(大黄米)和水稻的民族,而粽子的主要食材来源又是大黄米和粘稠的稻米(糯米),何新先生认为粽子的原型“角黍”有“且”(祖)的造型,最初很可能是祭祀祖宗神明的。

《礼记·月令》记载夏天五行属火,对应南方,“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而炎帝神农氏是华夏农业始祖,典型特征是头上有犄角,即粽子“角黍”的形象;

古人过端午节的传说(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由来)(4)

苗族牛角银饰

古人过端午节的传说(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由来)(5)

布依族的牛角头饰,像不像两个大粽子?

火神祝融在《山海经》里的形象更是驾驶两条龙,很像今天赛龙舟的样子。

《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上古传说,火神祝融的势力范围在南方,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也在南方最为繁盛。

古人过端午节的传说(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由来)(6)

而赛龙舟的节奏离不开“鼓”的击打,在《山海经》等传说中,鼓与雷神、雷泽、雷祖以及伏羲、黄帝等人文传说均有关联

《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

这段传说与华胥氏履雷泽生伏羲的故事必有关联,伏羲,华夏人文始祖,人首龙身。

《山海经·海内东经》又记载: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音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从《易经》后天八卦来看,东方为震卦,震为雷,为鼓,所以东海乃至东南沿海都有击鼓赛龙舟的民俗,应与《山海经》的这两段描述有关。

古人过端午节的传说(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由来)(7)

而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也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这个图腾就是“龙”。

而吴越族又属东夷族群,龙为东夷太昊伏羲氏和黄帝部落的图腾。

至此,我们也能看出,炎帝、祝融、伏羲、黄帝等人文始祖神话传说的交融,也证明了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古人过端午节的传说(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由来)(8)

此外,端午节还是中国传统的“采药节”,有挂艾蒿、菖蒲、佩带香囊,祛病消灾等习俗,传说中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是中药之祖,黄帝发明《黄帝内经》,是中医之祖,这些线索都证明了端午节的起源,与炎黄传说、三皇五帝传说的有关,而后来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历史名人的故事,则进一步丰富了端午节的人文内涵。

五月初五端午节,向华夏祖先致敬,也祝大家端午安康,阖家幸福!

(作者:一堂国学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