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影导演最知名作品(新人导演处女作)(1)

1月12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协“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软实力”专题会议上,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分享了他的一个行业观察:

观察2022年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名单,可以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若干重要奖项的获奖者均为首次执导,获奖作品是他们的“处女作”,如最佳编剧奖(原创)的《爱情神话》编剧、导演邵艺辉,最佳导演处女作《人生大事》的导演刘江江,获最佳美术奖、最佳音乐奖的科幻喜剧《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张迟昱)也是首次独立执导。其中,《爱情神话》编剧、导演邵艺辉完全是上海扶持成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良好。

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一段时期。如获本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提名的《奇迹?笨小孩》导演文牧野,“处女作”《我不是药神》出手“即刻经典”,张大磊的“处女作”《八月》、毕赣的“处女作”《路边野餐》也是出手不凡,荣获国际重要奖项。它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在,青年导演的成熟期提前了,他们已经有可能去挑战市场和美学的高度,成为电影业界的年度“黑马”。

“分析它的原因并不复杂,现在的青年导演是‘读图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影像素养远超前辈,加上本科、研究生阶段的丰富拍片实践,他们的处女作可以建立在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之上。”厉震林说,以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为例,学生作品年度在国内外影视节获奖数量在60项以上,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戛纳、威尼斯、柏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学生单元以及其他专项单元奖项。2020年,本科毕业生申迪的毕业作品《乌玛》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基石奖,这是中国大学生首次获得该奖项,为中国和上海争得了荣誉。

“这些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优秀中期与毕业作品,充满青春气息,有独特而迷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天马行空,古灵精怪,在市场上很有可能横空出世,获得观众喜爱,它们有基础扩大拍摄成为长片电影。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它是北京电影学院半小时的本科毕业作品扩展拍摄的。根据我们的经验,上戏电影学院一年约有3-4部作品具备这种扩拍的基础。”

厉震林介绍,2022年,上影集团和上戏电影学院成立了“上影——上戏电影导演扶持计划”。该计划的基本原则一是从上戏电影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优秀中期与毕业作品中遴选,必须是长片“处女作”;二是极微成本拍摄,经费控制在100万至300万之间;三是原则上该影片要经受各大电影节“青年创投项目”检验;四是以美学创新撬动市场,以“鬼马”创意吸引观众;五是上影和上戏导师全程加持,每个创作环节均有指导教师。目前,已有七个剧本在孵化中,争取今年有1-2部电影长片投入拍摄。

2022年,上海戏剧学院也成立了实验电影制片厂,这是继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之后的国内高校第二家电影制片厂,其目的之一也是扶持学生的优秀中期与毕业作品转化成为长片电影。目前,该电影制片厂拥有近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有七个摄影棚、5个演播厅,以及系统完整的录音棚、拟音棚、混录棚、作曲棚、剪辑棚、特效棚等,可以满足长片电影摄制需求。

目前,上海已经是中国电影出品中心,半数头部影片出自上海,现正在向摄制中心发展。在此过程中,上海如果能够加快培养一批引领中国电影市场和美学的青年导演在上海建组和摄制,则有助于上海早日建成国际影视摄制中心。

厉震林建议,以“上影——上戏电影导演扶持计划”为抓手,希望能为上海电影以及青年电影人才培养作出贡献。“在此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瓶颈,因此,一是希望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尤其是题材规划和电影节参赛方面能有更多针对性;二是在市电影产业专项资金申请中能够获得一定支持;三是待具备一定运作经验以后,建议扩展到上海其他高校,能够有更多的优秀电影新人处女作问世,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作者:周渊

编辑:朱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