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美国网站亚马逊放出了一张封面,乌云密布的画幅中只有两行大字赫然其上——《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II》,虽然仅是预售前的占位,但在消息发布时,玩家的疑问和想象力却以核爆般的速度迸发——所有人都热切地想知道,新作(下文简称《使命召唤12》)将放在怎样的故事背景中,又将引入哪些以往没有的元素?对于《使命召唤12》可能的方向,在这里,不妨听我们认真地扯一次。
重返二战?
从名称上看,《使命召唤12》很容易被理解为《使命召唤5:世界大战》的再版,而12月7日,开发商在facebook发布的一段神秘文字更提供了某种证明。在这段文字中,其引用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句话:“1941年12月7日,这一天将成为国耻日。”考虑到开发商从没有发表过类似的政治性文章,因此这条信息完全可以被理解为对《使命召唤12》背景的暗示。
事实上,绝大多数玩家也如此认为,关于二战的猜想一时甚嚣尘上,只是对开发商而言,二战却比任何题材更具挑战性:《使命召唤》的崛起是因为二战,但从佳作变身神作却是因为现代战争,是《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用1400万的销量掀起了全民热潮,而《使命召唤5》虽然用同样的技术讲述了二战战斗,但表现却没有比前者好一点。接下来,《使命召唤6:现代战争2》更用2400万的销量证明,固守二战题材根本没有未来。
《使命召唤》发售首月主机版销量统计表,可以看到使其实现飞跃的是《使命召唤6:现代战争2》,《使命召唤5》虽然有前一代的成功,但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表现。
如今,二战FPS已死的结论似乎已不用争辩了,它过度消费了玩家的热情:上一批AAA级作品早已成为遥远的往事,只有《红色管弦乐》《解放1944》等小众作品仍在苦撑一片狼藉的残局。只是,历史总重演老故事,当人们看倦了现代战争时,对二战大作的怀念必然沉渣泛起。此外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致敬历史无疑能赋予游戏深度和情怀。
二战FPS边缘化正成为趋势,作品也成为小群体的私享。在《解放1944》中,玩家虽然可以操纵重武器,但复杂的操纵、纸片般的人物和海量的bug,都让多数玩家望而却步。
先不要高兴太早,深度和情怀不是发行商关心的一切,只有在钱景良好时,他们才会相机而动。他们也不可能不意识到,二战FPS最大的门槛不是其他,而是它们自身。其故事的重心不能脱离历史,而历史又让它陷入了一个自我设置的陷阱之中。
《使命召唤5》封面,作为“二战AAA”作品的最后一代,其只是维持了全系列的一贯品质而已,更缺乏像《现代战争》般震撼的场景,在太平洋岛屿和帝国总理府不断涌出的杂兵更让你感到厌烦。
从《使命召唤》一代到五代,我们追随盟军战士的脚步,踏遍了黄沙漫卷的北非、炮火硝烟的诺曼底、残垣断壁的斯大林格勒和杀机四伏的热带岛屿,我们还将红旗插到了柏林城下——如果连资料片都包含在内,《使命召唤》其实已覆盖了二战主要战役中的多数。在玩家清楚过程和结局的前提下,要想提供全新的震撼,剧本中必须出现神来之笔。不仅如此,70年前的杀人模式还与FPS的快节奏彻底脱节。
重返二战固然令许多老玩家怀念,但对打一发拉一次枪栓的毛瑟步枪,还有多少玩家能接受?上图是《使命召唤5》的全部登场武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三秒钟一发的毛瑟步枪和一秒钟三发的M4突击步枪,你选择哪种?恐怕大多数的选择是后者。同样,在汤普森、波波沙和MP40上,玩家能得到哪些新鲜感受?答案恐怕是根本没有。如果选择二战,该系列的重要特点——快速流畅的战斗,将不可避免地失去,因为老式武器的限制太大了。当枪战不火爆的时候,又有谁会为《使命召唤》埋单呢?
一些玩家说,开发者可以引入广大地图、高自由度的战斗。这的确可以成为《使命召唤》转型的方向,不过首先,这需要漫长的时间,其次,从成本上并不划算,另外,与高度成熟的《战地》系列对抗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使命召唤5》的坦克关卡,平心而论,这一关的感觉并没有像在《现代战争》中操纵炮艇机那么爽快。作为一种孤立载具,本作多人模式中的坦克也没带来多少新感觉。
什么能帮助《使命召唤12》在二战领域取得突破?两方面至少是需要的:过去几年,它的开发者已提供了无数脑洞大开的创意,如果真要致敬历史,不妨再用阴谋论重新解读耳熟能详的故事,其引子也许是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的秘密科技项目,届时只存在于图纸上的科幻武器将得到机会登场,叙事上也不必受到历史的限制。另一项改进也许在于颠覆“单兵vs单兵”的作战模式,《cod11》无疑开了个好头:通过加入更多可操纵的重武器,进一步强化装备、武器的定制,即使二战题材也可以焕然一新,何况这些元素在二战游戏中几乎从未出现过——虽然从一代到五代,游戏中都有操纵坦克的关卡,但受技术限制,这些关卡给我们的感觉并不痛快……
只是这时,从深渊里传来了微弱的呼救,循声望去,《幽灵》的主人公正在那里苟延残喘。
拥抱未来?
对厌倦历史的玩家来说,重返二战的《使命召唤12》更是俨然异端,“更高、更快、更强”,他们信奉古老但雄辩的信条,而满足他们的无人机和动力骨骼只有在未来才能找到。在重返二战一说甚嚣尘上的同时,业界也有了《使命召唤》会延续未来题材的说法,另外,根据隔代推出续作的传统,制作者也有理由为《幽灵》安排一个彻底的结局:我们已经从加勒比海一路杀到太空,难道就给我们看大Boss原地满血复活就完了?
《使命召唤10:幽灵》截图,虽然诟病之处颇多,但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结局真的没问题吗?
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2014年E3大展上,来自官方的消息表示,《使命召唤12》的背景计划设定在公元2054年,官方的表态看上去矛盾,这就让人产生了疑惑,其实则未必,他们有许多方式自我圆场:譬如,新作可以用二战期间的未知事件(如轴心国开发的秘密武器)来充当引子,其后果则引发了2054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尽管听上去有些像《战地:叛逆连队2》),此外,我们还特别希望新作能充当承上启下的一环,把系列各个作品的时间线贯穿起来。
《战地:叛逆连队2》的二战关截图,如果必须引入二战,在游戏中也可能只是一关,这样可以在未来及历史题材爱好者之间求得某种平衡。
只是,如此布局同样挑战很大,它将面临《cod11》及前作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些作品中,虽有叹为观止的大场面和新武器,但剧情早已没有了Ghost死时的震撼和在纽约港冲浪的刺激,它们延续了前篇一律的拯救世界模式,同时你还无不沮丧地发现,Boss总有一套正确的理论,杀掉他们一点都不过瘾。在每关的开始,你总是跟着小队并听取简报,你永远不能去设计自己的作战方案。对于这些,我们的感觉更像是“鸡肋”和“年货”的复合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买又有种莫名的失落和怅惘。由此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当单机模式失去吸引力时,《使命召唤》系列的核心玩家将进一步萎缩。
cod11截图,未来武器帮这部作品赚足了眼球,并掩盖了剧本毫无新意的瑕疵,在下部作品中,制作组必须考虑避免重蹈覆辙。
这里,核心玩家并不是指每代必买的用户,而是那些在游戏内外都不断讨论它,将其重复一遍又一边的死忠人群:当你跟着AI突突突,杀了足够多的人之后,重温游戏或者参与多人模式的吸引力便消失了,光盘开始在角落吃灰,玩家和开发商开发商都失去了进一步利用现有作品的可能,这也是《使命召唤》系列长期的遗憾——简而言之,无论如何,即使选择未来题材,制作者也必须考虑好剧情,并且改变“游戏电影”的基本模式,至少要给玩家持之以恒的动力或十足畅快的体验。
结语
变革不一定能获得赞扬,但固步自封一定没有未来,推出了超过15部正作和资料片后,《使命召唤》系列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考验。作为“国民级”游戏,它在未来固然可以凭借惯性维持高销量,然而,让人眼前一亮的体验也正在远去,制作组必须直面这些问题:无论重返二战也好,拥抱未来也罢,他们有理由认识到,玩家希望看到的不仅是画质和声效上的更进一步,而是剧情、模式等来自内核的创新。曾几何时,《使命召唤》曾定义了一种游戏类型,代表了一代主机,也留下了许多的模仿者,被无数玩家寄予厚望,这些都有理由使制作组化期待的压力为动力,现在就看他们如何运用创造的艺术。明年《使命召唤12》的问世必将意义重大。无论它准备拥抱未来还是回归二战,选择回应玩家还是特立独行,最终结果成功还是失败,都将在游戏史上留下一笔,并在产业内树立起一个醒目的耻辱柱或标杆。
流传的《使命召唤12》封面,背景是法国摄影师Seb Janiak云层摄影中的一张,它可能不属于官方制作,而是电商发售前的占坑。对于新作,你希望看到哪些变化,不妨在评论中分享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