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答案(用概念阐述创造议论文的高光时刻)(1)

用“概念阐述”

创造议论文的高光时刻

——例谈议论文“概念阐述”的抢分方法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答案(用概念阐述创造议论文的高光时刻)(2)

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往往有一两个词语对全文的思路起统领作用,这一两个词语就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纵览近几年高考作文题,题目中往往都有明显的关键词,最终形成以“核心概念”为代表的命题模式,如2020年高考天津卷的“中国面孔”、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的“劳动”、北京卷的“文明的韧性”、上海卷的“中国味”等。对于此类题目中的核心概念进行辨析、阐述是正确立意的前提,但不少考生直到高考临场前依旧对这类作文题目无从下手,最终只是在几个表面相近却又差别很大的概念中跳跃流连,从而偏离题意。

病例实录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答案(用概念阐述创造议论文的高光时刻)(3)

我们以泰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的作文题目为例,详实记录高三考生面对这类作文题时,在阐述概念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共赢是世界潮流,是时代话语,是积极心态,是获胜法宝。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取长补短、强强联合都可以实现共赢。共赢当下精彩,共赢明天瑰丽。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阐述共赢的存在价值;第二句话强调“实现共赢”的条件、方式;第三句话突出共赢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意义。很显然,“共赢”是这一题目的核心关键词,只要能围绕“共赢”这一关键词,阐释其价值、意义、实现途径等内容,都是切题、合题的文章。

然而全市考生的作文均分为46.2分。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有许多学生出现了审题失当或扣题不紧的失误,偏离题意的作文占有一定的比例。部分考生在写作中不能正确理解“共赢”的内涵,把“共赢”中途易辙为“合作”。二是构思上缺少具体的触发点、落脚点,议论时往往大而化之,流于泛泛而谈。如,把“共赢”整体打包,对“共赢”的核心意义不做阐释或仅仅做浅尝辄止的阐释,对其意义、价值、原因等分析肤浅、空泛,多数属于“泛概念”性质的写作。

针对以上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拟从多角度采用概念阐述的方法,来对此类作文难题进行破解。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答案(用概念阐述创造议论文的高光时刻)(4)

临场抢分一:

追寻概念内涵,巧下定义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答案(用概念阐述创造议论文的高光时刻)(5)

议论文中,所谓下定义,就是通过一个概念揭示另一个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的逻辑方法。被定义的概念(小概念)=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种差”)+大概念,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小概念)是×××(种差)的×××(大概念)”,如“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透明液体”就是“大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水”与其他透明液体的差别。如在《英雄,国之魂》一文中,考生写到:

何为英雄?“英”是指才能或智慧出众的人,“雄”是指有气魄的人。“英雄”就是那些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作者采用设问的形式,引起下文对“英雄”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人”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英雄”与其他人的差别。

下定义不仅要尊重概念的基本内涵,还要借助概念的外延,根据立论的需要灵活阐释。

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肯定是否知道文中核心概念的准确内涵,此时,可以不必硬用下定义的方法去界定一个事物的概念,而只需写出自己对这一概念独特的理解就可以了,这种方式就是“阐释”。常用的句式有:

1)我认为,A应该具有C、D等特点。

2)在我的心目中,A应该是E、F的样子。

3)我理解,A应该具有X、Y等作用。

如在《大家何以诞生》一文中,作者写到:

我想,所谓大家,正是文坛上的主角,是一个时代最夺目的存在,“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作者采用“我认为,A应该具有C、D等特点”的形式,从“文坛上的主角”“一个时代最夺目的存在”两个角度阐述“大家”的某些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一些具体化的理解。

定义法是认识和把握事物最直接的,也是最准确的方式。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起到破题和明确论述对象的效果。

临场抢分二:

依据字形,拆解核心概念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答案(用概念阐述创造议论文的高光时刻)(6)

核心概念往往是用一个词或词组来表示,这些词语有的本身就存在多重含义,而在不同的学科、人群、语境中,人们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也存在许多差异。但是,在一篇议论文中,一个概念一般只能表达一个确切的含义。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先要对关键词、核心词进行必要的解释。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汉字的构词法,从字的组织构成进行拆解,对概念进行阐释。

如《做自己的主角》一文,作者在开头这样写:

“主”字,比“王”多一点,意味着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是一份责任与担当。而“角”字则更让人胆战心惊。“用”字头上一把刀。有用之人自然具备成为主角的潜质,但切莫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刀悬于头顶,是一种警示。

此开头,利用拆词法,对主角一词做出了一种富有新意的解读,强调了主角“需要责任与担当”,需要“警示”自我的人生姿态。

又如下面语段:

何为“锻炼”?“锻”是重锤打,“炼”是烈火烧。火,考验真金;灾难,考验勇者。在艰苦的环境中淬炼自己的意志、能力,这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优秀的人是靠磨砺成功的,能够选择适当的环境磨砺自己的人将会是这个世界最好的适应者。

其实,通过拆解关键词,从而解释关键词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核心概念从众多可能意义中剥离出来,并赋予它只有在本文语境下才成立的特定意义。这些往往就是议论文的中心,一般情况下也是文章新颖和深刻之所在。

临场抢分三:

运用句式,合理比较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答案(用概念阐述创造议论文的高光时刻)(7)

在界定核心概念时,引进比较思维,可以对文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相近或相反的比较,让说理在比较中更加深刻。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把“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这些与“拿来主义”相反或相近的概念做了比较,从而让读者对“拿来主义”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思想认识。进行比较就是区分与核心概念相似、相近概念的异与同,或者用相对、相反的概念来与核心概念进行对比,达到不直接说也能使人理解的目的。

基本句式如下:

1)提起A,很多人都会联想到ɑ1、ɑ2,其实,A更应该是ɑ。

2)有人认为A是V,但V与A显然有区别。

如在《拒绝平庸》一文中,作者写到:

“平凡”与“平庸”二词,差之毫厘,意隔千里。凡者,未必庸也;而庸者,定凡亦俗也。

作者对“平凡”与“平庸”二词进行比较,得出“凡者,未必庸也;而庸者,定凡亦俗也”的推论,强调了“平庸”的庸俗的特质。

考生对比较法进行灵活运用,也就是将相反概念与核心概念进行对比,明确二者的差异,在对立、互补的基础上,对概念进行深刻阐释。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答案(用概念阐述创造议论文的高光时刻)(8)

临场抢分四:

借列举展开说明,诠释思想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及答案(用概念阐述创造议论文的高光时刻)(9)

概念界定是最直接的方法,在对“是什么”层面的用力上。但需要学生深厚的写作功力,而且在界定的时候容易出错。所以在概念界定无法成功的时候,用事例来诠释核心思想,这就是“列举法”。可以用具体事例阐释核心概念,也可以用具体的物品、场景比喻核心概念。用几个事例进行列举,就能较好地诠释核心概念。一般使用“是……是……”或者“不是……不是……而是……”等句式。

比如:写“同情”这一话题。直接对同情从内涵上下定义:同情就是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其实这样的诠释还是比较抽象的,读者不一定明白。那么我们可以用列举法来写这么一段文字:

同情不是“嗟,来食”般的盛气凌人的恩赐,亦非“鲁镇信女们”装模作样挤出的慈悲之泪,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也许有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下之分,但是他们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同情不是可炫耀的荣誉,也不是出于利益的交换,而是与功利无关的一种情感享受,是一种胸怀敞亮的悲悯。

上文对“同情”没有直接进行概念界定,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同情”是什么,可谓形象而生动。并且将同情与悲悯、恩赐、慈悲等进行近义辨析,把同情的概念表述得更准确,内涵揭示得更为深刻。

又如2019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语言,我们的精神家园》有这样的语段:

徐霞客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雪溜,就是冰雪融化后雪水滴落山涧的声音——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词人向子湮《鹧鸪天》中有言:“花能笑语柳能眠。”周邦彦《苏幕遮》中亦写道:“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花语、鸟鸣,是在传递生命的信息——这是生命的语言。

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当交响乐《欢乐颂》奏响,人们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眼中泛起点点泪光。旋律、泪光、掌声,是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的对话——这是音乐的语言。

作者从三个不同领域列举了大自然、生命、音乐的“语言”,生动而诗意地展现了语言的具体形态,给读者以强烈的视听冲击。

以上四种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

总之,材料作文中的“核心概念”是我们扣题的关键,更是我们成文的依据。对“核心概念”的解说、分解、界定和辨析,是我们判断推理的起点和平台,它决定了我们论证的方向、趋势和思路。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