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由于古代没有视频和照片,历史悠久的国家往往通过对文物、遗址和史料典籍等方式去探索祖先的生活方式以及民族的文化血液。
这形形色色的古人遗物也通过各种方式保存了下来,如陪葬、掩埋等,但通过沉船找到古人遗物的东西并不多,因为人们鲜有机会接触到水底。
1987年我国在阳江海域发现一个沉船遗址,仅这一个遗址留下来的物品数量就是多少个陆上遗址加在一起也比不了的,对历史和考古领域也有重大意义。
它就是“南海一号”。
模型船
规模空前的水下考古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国考古学的起点比较早,发展也很快,但中国水下考古学却比较年轻,因为人类历来与大陆打交道比海洋要多,而水下考古受发掘难度和下潜深度的限制很难有较大发展。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开始重视水下考古,并且也进行了相关的考古工作。
南海一号就是当时水下考古领域意义最重大的考古新发现,它是迄今为止海上发现沉船中最久远、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而且也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起步后一次重要的实践。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在广东附近海域寻找一艘名为莱茵堡号的东印度公司沉没货轮,结果碰巧找到了一艘中国南宋时期的沉船,上面有大量货物,金、银、铜、铁、瓷,用料、样式多种多样。
沉船
由于南宋时期经济、贸易十分发达,宋朝货物远销世界各地五十多个国家,因此可以断定这艘沉船可能是当时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货船。
沉船是在南海川山群岛附近发现,所以临时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后来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教授将其命名为“南海一号”。
由于发现得较早,当时中国的水下考古发展程度、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都成了对沉船遗址发掘和研究的限制因素。
另外,发掘的的另一个难点就是沉船中文物数量十分巨大,当时评估的数量为六到八万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数字还是太保守了。
2019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该发掘项目的考古工作成果,沉船遗址的各类文物超过十八万件,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已经破碎的。
文物
在十八万件文物中瓷器最多,超过十七万件,其余各类金属和玉石器物少则十几件,多则近两百件,船本身也属于价值较高的文物。
这里面的很多文物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中国的造船史、陶瓷史以及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史、航运史都有重大意义。
从发现南海一号沉船遗址开始,有关方面一直在围绕它做工作,最初因为技术问题和资金不足进展一直很缓慢。
国家考古部门和广东省当地的考古部门一直在为这次考古做准备,香港同胞也提供了巨大帮助并发起了募捐。
2001年水下考古队对沉船遗址具体位置进行了确认,一年后开始着手打捞,从2002年3月到5月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成功打捞超过四千件文物。
文物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水下考古人员又进行了勘察和打捞,并建立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7年甚至将这个沉睡海底近千年的沉船吊出海面。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水下考古技术发展和经济实力日渐雄厚,对南海一号的发掘速度明显加快,每次有发布考古新成果时都有数以万计的新文物出水。
2021年南海一号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被视为考古界一次罕见考古发掘。
吊出沉船
和外国的盗贼抢时间南海一号的发掘过程中难度很大,表面上看最大的两个难题在于发掘初的经费不足和海水的阻隔,但实际上最紧迫的问题是要防盗贼。经济和技术不足可以用时间弥补,但是盗贼可不等你。
如前面所说,南海一号的发现是广东省救捞局和一家英国公司在寻找一艘荷兰沉船时发现的,英国是历史上偷抢中国文物最多的国家之一。
当时钢铁抓斗抓出了一堆文物,人们才意识到到下面有一艘古代沉船,令人痛心的是抓斗里很多瓷器已经被抓碎了。
看到破碎的文物,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应该保护起来,进行科学有序的打捞,英国人则是暴露了骨子里的强盗本性想继续用这种粗暴的方式打捞。
还好这不是近代了,中国的船员汇报给了国家文物局,制止了英国公司。
瓷器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南海底的宝藏又被一个叫迈克•哈彻的英国人盯上了,此人生于1940年,面相凶恶,虎背熊腰。
哈彻在孤儿院长大,从小就对钱财有这极强的欲望,这种欲望可以使他不断挑战法律和人性的底线。
三十岁时哈彻在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打捞公司,主要经营业务就是打捞沉船,人类数千年来因遇险和战争沉到大概里的船只不计其数。
哈彻起初只是把那些船只捞上来卖点金属废品,直到他发现了一艘明代运货的商船,里面有两万多件文物,他凭此大赚一笔,也因此发现了新的生财之道,卖文物比卖废品好几年赚得还多。
哈彻学习的方向也从财富变成了历史,他钻进图书馆研究起了人类海运史,并在打捞中找到不少沉船,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
哈彻
中国南海成为了哈彻关注的重点,因为历史资料中能够找到的各类沉船就有数千艘,一些货船里最少能找到几万件文物。
1999年哈彻在南海海底三十米处找到了一处沉船,竟打捞出上百万的康熙年间的瓷器。哈彻将其中的三分之二砸碎,带着剩下的三十多万件文物去欧洲拍卖,这使他成为最有名气也是对中国水中文物威胁最大的盗贼。
这就是考古和盗宝者本质的区别,在盗窃者眼里文物的价值只有经济价值,而考古是为了从文物本身获取历史信息、文化艺术价值以及古人的智慧,从而为后世带来无穷无尽的多方面收益。
哈彻通过查询推测,这艘船很可能是1822年从中国厦门港出发的“泰星号”,顺着这条线索他查询了当时所载货物的来源,评估了一下价值,结果得出结论这三十多万件文物个个都是珍宝。
哈彻拿去拍卖后短短几天就得到了三千万美元的巨款。这是中国文物的一次重大损失,令很多考古人士心痛。
哈彻等人
此时距离南海一号的发现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哈彻不可能不知道这件大事,而哈彻在欧洲拍卖南海沉船文物的事也震动了中国考古界。
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初,因为无底线追求财富哈彻摊上了官司,巨额债务使哈彻更急于在南海寻找文物。
为了不让类似哈彻这种文物强盗继续破坏,中国考古界加快了相关工作。
中国国家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威曾说过,自己成为一名水下考古队员,就是被英国人迈克•哈彻"逼"出来的,正是这个英国职业盗宝人催化了中国国家水下考古中心的诞生。
中国考古人为了国家的文物非常拼,为了学潜水他们天天都在水里泡四五个小时,身上都磨破了。
考古
当潜到二十多米时,人会出现神志不清、身体不适的情况,眼睛可见范围只有一米,考古队员要在这种情况下尝试耐心清理沉船和文物上的淤泥和杂质。
有些考古队员家在北方,为了赶时间常年在气温较高的广东奋战,只为更早把文物打捞上来,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保护文物考古队只能在气候适宜的时候打捞,因此时间更加紧迫。
当时在水下文物保护方面立法不足、人们也缺少文物保护意识,一些沉船项目发现后遭到了渔民的哄抢,有的人为了获取船舱内的文物用炸药炸坏了沉船,这都给考古工作带来新的麻烦。
如果被国内渔民捞走尚有找回的可能,但是因为哈彻大发横财的事传播很广,不少像他一样的海外打捞公司或者海盗也试图在南海寻宝。
水下考古人员能做的只有比他们更快,如果有可能还要在发现文物的海域让人日夜留守。
考古
张威曾经说过:“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工作,其实都是为了避免沉船被破坏而进行的抢救发掘。只能跟盗宝贼争夺时间,哪儿出现问题就上哪抢救文物去。”
盗宝者的贪婪和过去的重大损失逼得考古队员短时间内既要成为考古专家,又要成为出色的潜水员,发现文物后要像公安消防人员一样第一时间出发去现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发达,中国古代和其他大洲的国家进行了越来越多贸易,无数船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返于国内外,这些贸易船只定会有物品的遗落和沉没,由于其性质,所承载的货物量必然会很庞大。
南海这片海域就如同陆上的关中地区,有丰富的文物在其中。
文物
水中文物与陆地文物不同,海水长期浸泡使文物更容易损坏,被偷盗的风险也更高,因此加强海底、河底的文物探测、打捞和保护最为紧迫。
幸运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了水下考古的物质条件,对海洋的管理也更好了,我们希望更多的文物被完整打捞上来,填补更多史料没有记载的空白。
参考文献
考古队长解密南海一号发现始末:与海盗抢时间.2007.8.14.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南海一号”发掘阶段结束逾18万件南宋文物亮相.2022.3.25.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