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第一眼》封面
《艺术第一眼》,是看艺术的第一眼,也可以是进入艺术的第一步。今天,沪上文艺评论人、文化传播者观察者徐佳和的当代艺术评论集《艺术第一眼》在大沪艺术空间进行新书首发式。该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最新出版,是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当日恰逢由石建邦策展的“一念三千——余启平柴一茗”双个展同期闭幕,两位艺术家与徐佳和惺惺相惜,是徐佳和书中着墨甚重者。《艺术第一眼》的首发式,既是旧朋新友的满堂荟萃,也是为艺术界的各路人士架起彼此重新认识的桥梁。
《艺术第一眼》集徐佳和十年之力,名为艺术评论集,却更似一部文艺随笔,全书约28万字,广大读者展现当代世界前卫的艺术风貌,描摹了艺术的发展,也描摹了艺术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交融发展的精神图景。
那些年,徐佳和幸运地在第一时间通过忘年好友,联系到了被传得沸沸扬扬的美国“赝品画作高手”“比波洛克画得更像波洛克”的钱培琛老先生,并作了专访。因为“一眼假”的徐悲鸿《九方皋》拍出960万元天价而写的新闻调查,她几近拆穿了一个由假画、假出版物构建起的骗局,却遭到来自买卖双方的威胁……
徐佳和(左)与知名报人郑重
本书由知名报人、画家文博学者郑重先生作序。郑重评价道:“一潭清水,纯可见底,而又有着混沌般的不可捉摸。” 徐佳和力求在文章中用通俗的语言,把更深刻的哲学内涵表述出来,力避自我陶醉的梦呓之语,力避用几个世纪之前视为金科玉律的概念给当代艺术增加几道光环。她有着自己的见解,但又不把话说绝说死,从而给人留下更广阔的思索空间。
本书荟萃当代众多有影响的东西方艺术家、画家、摄影大师、世界知名美术馆馆长、策展人等。他们成长的国度、经历各不相同,但无不是时代敏感者、艺术传播者。他们阐述的艺术理念及独有的人格魅力,至今仍影响着中国艺术界。本书勾勒了他们的上海之行以及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勾勒了上海艺术家在异乡对于艺术的艰苦探索、对于家乡的深情回望。
因作者的职业关系,许多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脉络细节在采访中渐渐梳理清晰,读者可了解这些当代艺术大家最主要的思想、成就和贡献,对各种艺术流派和学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更深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内涵与神韵。作为一名写作者,徐佳和以文学的写作方式描绘了当代艺术界的各色人等,以小说的笔法重新构筑了艺术界的点滴往事,非虚构写作的宗旨与斑斓的文采在字里行间形成了补充,而不是冲突。
徐佳和与哥伦比亚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
徐佳和坦言,自己并非学习艺术专业出身,她所有的关于艺术知识的积累全部在于日常海量的阅读、多年来流连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艺博会上直面艺术珍品真迹的机会,以及与各路艺术专业人士的无碍交流。从最初的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到澎湃新闻,到新民晚报的任职,不同的媒体性质,使她的写作也从一个较专业化的较深入的切入点开始,向着更广泛的更大众的领域拓展。
如果说当代艺术评论的问题在于写作者用拗口的理论、晦涩的文字作为一种矫饰,把自己打扮得高深莫测,而将大众拒于千里之外,那么在《艺术第一眼》中,读者所能读到的,感受到的,是写作者一颗敞开的心,在她娓娓的文字中,不感觉拘束,不必要掩饰,那可以是一条通向艺术认知的小径,轻步踏来。(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