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①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②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③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④亡者,未之有也⑤。”(选自《说苑•建本》)

古文观止二十篇 文言短文精讲系列之一百七十八(1)

【注释】

①君:做人君。

②与:亲附。

③非:反对。

④遂:立即。

【评析】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起源很早。这个时间节点,很可能始于西周。

从有文献记载的三代来说,因为夏的历史,书面文献记载停留在传说形式,因为没有出土文字的发现,也没有出土文物的确证,只能是一种合理的推测。

商则不然,因为有甲骨文的有力佐证,商史是基本可信的。商人的基本特点就是迷信鬼神,凡事必要用甲骨占卜,有浓重的原始巫风,其中记载大量屠杀人牲,也就是用人来祭祀神灵的记载。

历史的车轮,到了西周。经过周公的礼乐教化,把最高统治者看成是天子,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但是,这个天,是有民作为终极裁判出现的。也就是说,天意实际上也就是民意。人的力量或者高贵被发觉,祭祀的方式变成对祖宗神灵,颂扬先祖的功业,认为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意见转达上帝。而不是像商代一样只是神秘莫测的外界蛮力。捕获的俘虏不在成批的杀害,而是可以买卖。从这个意思上讲,周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种民本思想,其核心是要求统治者为有德和仁政者,为当时及后世的有识之士普遍接受,也就是认识到民的力量,并有意识的察觉民意,维护自身的稳定。

文中管仲的话,可以作为这种思想的反应。就是把天看作民,认识到民的力量,国家要想稳定和发展,就离不开民的拥护。如果民怨沸腾,生计无着,那国君就要被打倒,国家就要覆灭。

不管怎样,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能有这样的政治上的真知灼见,实在是难能可贵。这条总结出来的铁律,一直贯穿着历史的始终,并默默发挥着作用。这就是后来,唐代李世民魏征君臣总结出来的“民能载舟,亦能覆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