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建设,绘就更多“富春山居图”

解读专家:叶兴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乡村发展新图景,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目标。对此,您有何看法?

叶兴庆: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继承发展和高度凝练,是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高度契合的乡村愿景,也是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一重大论断而作出的战略部署。

问:实现这一目标,您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

叶兴庆:首先,应当夯实基础,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只有产业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才能留住年轻人。要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的边界,围绕城乡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新需求,促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价值创造能力;围绕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促进休闲农业、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产业发展,释放乡村的多元价值;围绕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新需求,促进城市产业向县域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利用本地资源、技术门槛不高、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要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的形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将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小农户。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而言,要着力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经营性收入占比,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在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其次,要抓住重点,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提高乡村生活品质。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持续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加大农村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补齐农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立足各地农村实际加快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进村容村貌整治。调整优化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布局,强化、拓展和完善县域教育联盟建设,进一步促进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紧密合作,加大对村庄居家养老和互助式养老的财政补助和规范指导。

最后,扭住关键,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顺应乡村人口结构、公共事务、政府与村庄职责边界的变化趋势,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针对人口净流出村和净流入村面临的不同突出问题,完善村民自治的单元划分、组织形式和技术工具,利用网络等提高参与度和治理效能,保障户籍和根基在本村、就业和生活在外地村民的合法权益,回应常住本村、非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群体的合理关切。针对村庄公共事务中涉及承包地、宅基地、集体资产处置、国家扶持资金分配等财产权益事项增多的新趋势,处理好自治、法治、德治的边界,逐步扩大法治的作用范围。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何做(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

来源: 光明网-科普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