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从知道“不应该那么写”开始:看别人“吃一堑”,让自己“长一智”。——改客岛

传统词典的优势(优良跟优秀的差距有多大)(1)

跟文字打交道的人都离不开词典。如果你只买一本汉语词典,那么,我只推荐《现代汉语词典》,这是最权威的。如果你还想买一本类似的,用以参照和补充(这常常是必要的),我只推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它也相当权威,而且有自己的“规范”特色,不过总体上比《现汉》要差一些,可以说是优良与优秀的差距,特别是它的设计。

那么,它的设计比《现汉》差在哪里呢?它们的装帧和版式设计,看上去不是很相似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看看两个有趣的极端例子,看看设计对使用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这两个例子都来自美国。

一个是2000年因为选票设计缺陷导致戈尔输掉大选。

这一年,两位总统候选人戈尔和小布什,最后在总共有多达600万选票的美国东南沿海大州佛罗里达一决胜负。最终,小布什只比戈尔多了区区1784票而险胜,赢得总统宝座。而其实,戈尔是因为佛州棕榈滩的选票设计有问题,估计至少失去了3000多张选票而冤死的。

棕榈滩位于佛罗里达东南沿海,是美国著名的超级富豪度假和养老胜地,吸引着美国以至全世界的亿万富翁。特朗普卸任总统飞离白宫后,就是先到他的棕榈滩别墅去的。出于照顾那些年迈超级富翁的好心,2000年大选中,当地司选官员对选票的排版进行了改动,使候选人姓名能印得大一些。按原来的老版式,是10名候选人姓名上下排一列,供打孔计票的方框排在姓名旁边。现在改为左右排两列,每列5人,方框安排在两列中间、各人姓名旁边。戈尔排在左列第二,与排右列第二的布坎南差不多正对。

结果,由于一些投票人年迈,对新版选票一时不够适应,打孔时,要么把本来要投给戈尔的票错误地打孔给了布坎南而不自知,要么是发现打错后再打孔戈尔却造成打孔多次被视为无效票。最后,本来没有多大名声,在这里也没进行过任何竞选活动的布坎南,竟获得3704票,是其在佛州之外美国其他地方所获总票数的3倍,连他自己都对如此获票多得异常感到诧异。这是在发生911的前一年,后来有人说,棕榈滩的选票设计改写了美国历史。

第二个例子是著名的辛普森案中辛普森那本《如果我杀了人》一书的书名设计。

辛普森是当年美国的橄榄球超级明星,逆袭成功的黑人英雄,住在洛杉矶的富人区。他与白人前妻布朗离婚前常常家暴布朗。离婚后,包括布朗有了白人男朋友戈德曼后,辛普森还常常去布朗家中骚扰并要求布朗复婚。布朗坚决拒绝。后来,有一天晚上在布朗家中,布朗和戈德曼双双被杀,各身中几十刀,惨不可言。事发于1994年。事后,警方找到的诸多证据都表明,很多人也认为,辛普森就是凶手无疑。可是,后来辛普森却被法庭判无罪释放,而当初勘察现场的警察局长则被送进监狱。这就是辛普森案,被列入历史上“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之一,直到今天仍不断被拿来讨论,而绝大多数美国公众至今依然认为此案错判,辛普森就是凶手。

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还因为辛普森的胜利是用巨额金钱砸出来的。他为此案总共花费了600多万美元,雇佣的辩护团可能至今都是历史上最豪华的“梦之队”,10余人均为各路顶级专家,包括享誉世界的华裔刑侦专家李昌钰,给有些律师的费用则高达每天5万美元。而失去金钱和“梦之队”的辛普森,则在接下来的民事案和十三四年后的另一案中输得一败涂地。

按照美国的司法制度,刑事审判不附带民事,民事另案独立审理。而在民事案中,辛普森被判对被害人负责,需总共赔偿两被害人3300万美元,这个数字是根据对辛普森到死所能挣到的全部的钱推算出来的。

因两场官司倾家荡产却更为网红的辛普森,为了挣钱还债想到一招:出书以虚拟口气讲述杀人经过,书名就叫If I Did It(《如果我杀了人》)。作为辛普森债权人的戈德曼父亲老戈德曼,得知后非常生气,索性通过法律途径拿下此书版权,对书名作了特殊设计后出版。他们对书名的特殊设计,比起咱们今天的“标题党”和广告设计毫不逊色:把If(如果)印得很小很小,几乎看不见,这样,此书就成了I Did It(《我杀了人》)!结果,看到这个书名的人,绝大多数都认为辛普森承认自己杀了人。

多说一句,辛普森现在应该在监狱里,因为“不得人心”的他2008年在一桩很小的案子中被判刑33年,与上面3300万美元赔金的数字相呼应,而法官选择的宣判日期,正好也是他1995年被宣判无罪的日期:10月3日。这样的数字选择和配合,其功能是不是也像我们在排版上的刻意设计。

好了,啰唆半天这两个极端的真实例子,是想让咱们略微感受一下版面设计的强大力量。

传统词典的优势(优良跟优秀的差距有多大)(2)

回到主题。与《现汉》相比,《现规》的设计问题,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这就是:查起来慢。

词典跟一般图书不一样。它通常是用来查的,而不是让人一页接一页读的。这样的使用场景,就要求设计上要便于查检,能叫人用尽量短的时间找到要查的对象。字头用特大号字、词目用粗体字并加方头括号(【】)、义项序号用黑底反白数字(如w)、本字本词用代字号(~)代替等等,目的都是为了突出显示而查检起来方便快捷(代字号还有节省空间作用)。《现汉》则较好地落实了这个要求,而《现规》则做得很不到位。

传统词典的优势(优良跟优秀的差距有多大)(3)

图片来自网络

传统词典的优势(优良跟优秀的差距有多大)(4)

图片来自网络

咱们比较一下。

1.词典正文从A到Z,《现汉》每一页都在切口设灰底用大号字印上拼音首字母,而《现规》只在此字母的开头几页这样做。这样,《现汉》用手指在切口处滑翻书页,很容易找到首字母所在的全部页码区间。比如,想查“词典”的“典”,你很容易在切口找到D处。而在《现规》上要做同样的事,则因为“典”字所在页的前后若干页切口都没印大号D,就要慢好多。

传统词典的优势(优良跟优秀的差距有多大)(5)

左《现汉》右《现规》

在同一家出版社,比《现规》早14个月出版的汉英双语《现汉》、早1个月出版的《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和《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在这方面都跟《现汉》做的一样,为什么到后来的《现规》却要打折扣呢?

2.词典正文的页码与字头字和拼音,《现汉》都排在书眉靠切口位置,而《现规》是字头字和拼音竖排在切口上部靠书眉位置,页码排在地脚靠切口位置。这样,《现汉》是三项排在同一个地方,眼珠子几乎不用动便能一目了然。而《现规》是三项分排在上下两处,要看清上下必须扬头点头,自然就不方便。

传统词典的优势(优良跟优秀的差距有多大)(6)

《现汉》

传统词典的优势(优良跟优秀的差距有多大)(7)

《现规》

据了解,九成以上的词典,页码、字头字等相关项,都是排在书眉这一个大区域,不会分开排到书眉、地脚两处。这显然是考虑到翻检便捷的需要。《现规》为什么会忽视这个常规呢?

3.上述三项,《现汉》是横排,而《现规》是竖排。而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人们使用眼睛阅读,读竖排的文字要比读横排的速度降低至少1/3。所以在这一点上,《现规》的做法比《现汉》差多了。这应该是在设计上《现规》比《现汉》最“慢”的地方。

汉字是方块字,古代是竖排,是为适应在竹片上刻字写字方便而采用的排法。被称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体隶书,以字形宽扁为突出特征,其发明更是为了适应在竹片上方便刻写和一条竹片上能容纳更多的字(隶的本义是附着)。这样的竖排后来也就沿用到了汉文的印刷上。

拉丁文字是由一个到一串字母组成单词,各个单词长短不一,当然是不好竖排而方便横排的。而现代的纸上印刷,横竖都很方便。所以,咱们汉文也就向拉丁文字学习,改为横排书写和印刷,以适应眼睛的生理机制,提高阅读效率。

所以,节约和效率一直是文字“设计”的主要原则。

4.词目的注音,《现汉》是字母较粗,并且字母串离左边词目尾符和右边释文首符都较远,而《现规》是字母较细,并且左右两端都留空较小。这样,当然是《现汉》的注音更醒目突出,而《现规》则不够醒目突出。

我们查词典时,经常也要看一个词的读音,所以,词典在版面设计上,让注音也突出一些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点上,《现规》也是没有《现汉》做得好。

好了,《现规》与《现汉》在版面设计上的“快慢”差距,主要就是上面几条。这几条看起来都是细枝末节,但它们直接影响查检效率,所以都是不应该轻视的。

《现规》是比《现汉》晚生几十年的后起之秀。记得2004年《现规》首版问世时,就有人指出它在收词和释义上有“仿汉”和“避汉”两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因为必须仿照《现汉》,《现规》的创新度可能不足。因为有意回避《现汉》,《现规》的内在质量可能受损,如果被回避部分恰好是《现汉》已做到难以超越的话。而且,如果《现规》在词的释义上刻意“避汉”,非要弄个另解不可,则有可能误导读者,甚至伤害咱们的汉语。

在我看来,在版式设计上,《现规》也存在“仿汉”和“避汉”的倾向。只是,在“避汉”时,没能深入理解《现汉》那样做背后所依据的生理机制,创新创坏了。其所以说《现规》这是创新,是因为《现规》现在的正文版面,单从画面的角度看,倒是相当漂亮:三条竖线夹着两栏而上下透气,显得既守规矩又开放畅快;字头字和拼音竖排切口上部,既有装饰性又使左右两页挺对称。只是,大家查词典时不求欣赏这种美观,而更在乎是否方便快捷。

相反,《现汉》在有一点上的“仿规”,即向《现规》学习却比较到位,这就是开本。《现汉》原来一直是小32开,与《现规》一问世就是大32开相比,给人感觉上显得分量不够似的。2005年《现汉》第5版仍然是小32开,没改。到2012年第6版,《现汉》则改为跟《现规》一样,大32开。

多年来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也许有点绝对,但也基本适用于版面设计,起码是细节影响好坏、影响高下。

传统词典的优势(优良跟优秀的差距有多大)(8)

(声明:景观图片来自版权方,未经版权方许可请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