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蝎子是我们家以前的一道传统小菜,沂蒙山地区流行这么吃蝎子。
得天独厚的沂蒙山馈赠给它的子民很多特殊的东西,让她们养家糊口,让她们繁衍生息。
十足全蝎就是其中一种,沂蒙山的蝎子有10条腿,这在全国,甚至算世界都是独一份。
10条腿的蝎子才叫全蝎,其他的都是弟弟。普通的蝎子只有8条腿,只有我们沂蒙山的蝎子10条腿,应该是蝎子家族当中属于“贵族”的存在。多了两条腿的蝎子,好像强大到秒杀所有其他的蝎子。
蒙阴县为此还开发出了一款专门用蝎子酿造的酒,名字就叫十足全蝎。
小时候父亲从村里小卖部,买来的糠酒,酒精度数只有38度,我有一次当水喝了半碗,连一点劲都没有,满嘴的只有苦味。8岁的小女孩,喝了半斤糠酒竟然没醉!
但父亲的习惯,买回来并不直接喝,他喜欢弄一只全蝎进去,一般都是大公蝎子,因为老母蝎子都舍不得,要卖掉。
放蝎子的时候,父亲也不敢多放,每次只放一只。可就这一只小小的蝎子,在酒里泡两天以后,就会让酒劲上涌。同样的酒,泡过蝎子的,一般人也就只能喝2两多。
十足全蝎,不仅是药材,更是我小时候零花钱的唯一来源!80年代,一只“老母”可以卖2毛钱,父亲如果要去赶集,我就会把我捉的蝎子,让父亲去集上给卖掉,换一些心心念念的零食。
我很怀念小时候的时光,放了暑假,做完作业就会嚷着让哥哥带我去山上“掀蝎子”。
我记得有一年夏天,刚下过大雨,太阳出来以后,天气特别蒸腾,但天热正是“掀蝎子”最后的时候。
我跟我哥哥,一个12岁,一个10岁,一人带着一个小罐头瓶,一把用筷子做的镊子,一把冬天用来烧炉子的炉钩子,到山上去“掀蝎子”。
“掀蝎子”是一个力气活,也是一个技术活。
夏天的时候,蝎子都在石头下面乘凉,如果要找到它们,就必须把石头搬开。而并不是每一块石头下面都有蝎子,所以这真的事一个力气活,需要不停地搬石头。
我最多的时候,在一块大石头下面发现过3只大老母蝎子。不是繁育季节,这很难碰到,现在还记得当时都多兴奋。
蝎子的尾部有一条长长的倒钩状的刺,那就是蝎子唯一的进攻武器。但不要小看这蝎子的尾针,被这东西蛰一下,轻的也会浮肿,重的还要去医院处理。
但我本人天生禀异,对蝎子的毒针免疫。如果我被蝎子蛰了,只是会像针扎了一下一样,但如果哥哥被蝎子蛰了,马上,几分钟,被蛰的地方就会肿起来,好几天不敢碰不敢动。
捉蝎子是一个技术活,石头掀开以后,蝎子就会想要跑。这时候你就不能着急下手,因为蝎子太脆弱,下手急了。把蝎子的外壳戳破了,它马上就会死掉。
如果石头下面有蝎子,你掀开石头的时候,有两种情况。
一是,蝎子一动不动,以为你没发现它,蜷缩在那里,这时候你就可以用准备好的镊子,轻轻的捏起蝎子的尾部。只能捏尾巴,蝎子其他地方一碰就碎,只有捏尾部,才能正确的捉到蝎子。
还有就是,石头掀开以后,蝎子极速的想跑。这时候你也不要慌,只要你对着蝎子使劲的吹一口气,蝎子就乖乖的停在原地不动了,然后在用镊子夹起来就可以了。
那次上山,我一共捉了30多只老母蝎子,我很满足,因为这可以卖接近10块钱,能买好多好吃的零食了。
但天气太炎热,当时太困,我跟我哥哥想在树荫下,凉快一会,没想到一会就睡着了,也是累了。
更没想到的是,一觉睡到大半夜,全村的男人,妇女都出来找我们两个。睁眼一看黑了,天上竟然有星星,我可吓坏了。
远处传来村里人的呼喊声,更害怕了,感觉闯祸了。
其实我们这里山不高,也没有大型野生动物,只不过毕竟我们是孩子,父母不放心,村里人也不放心,而且刚下过雨,山上确实也危险。
更让人沮丧的是,回家以后才发现,我用半天时间捉的30多只蝎子,都闷死在了罐头瓶里,蝎子死了就不值钱了。那晚上我哭了一晚上,说是心疼蝎子,其实也是害怕了。
上初中以后,我身体长到1.5米高,穿上了裙子,扎起了辫子,同时也告别了蝎子。
但沂蒙山的十足全蝎已经名声在外,从开始的98元一斤,后来120,再后来240,一直到现在600-800元一斤。
哥哥和父亲,同村里很多人一样加入了捉蝎子的大军。
这些人捉蝎子也改变了方式,他们“照蝎子”,哥哥花了600多元,买了两套专门的“照蝎子”的手电,两个人基本一晚上就能回本。
最多的一次,哥哥和父亲一晚上照了2斤蝎子,当时卖了1500元,他们都很兴奋。
但我们当地人照本地的蝎子有给惯例,每年过了立秋,大家就都不去照蝎子了,并不是蝎子没了,而是这段时间蝎子会“下子”。
一只大老母身上,会背着15-20个小蝎子。刚出生的小蝎子,是白色的,它们就趴在母亲背上,为了获取营养“啃食”自己的母亲。
其实,对于这一点,我到现在也不相信,但刚出生的蝎子,就是在母亲的背上。而且蝎子繁殖的方式也很诡异,据说老母蝎子的背上会裂开一条缝,刚出生的蝎子就从母亲背上缝里爬出来。
它们没有捕食能力,也不进食,饿了就会啃食母亲的背,到最后一整个的老母蝎子都被它们吃掉了。
我偶尔的也见过,身背小蝎子的老母蝎子,但我从来没捉过这样的蝎子。村民们也会自觉的放过这样的老母蝎子。
大概在14-18年,照蝎子在我们这里盛行,村里一晚上要出30多人去照蝎子。他们越走越远,有时候会出去60多里地。
蝎子的数量有限,本地的越照越少,“照蝎子”的男人就越走越远,最远的时候,父亲骑摩托车走出过100多里,一直照到新泰莲花山那边。
我也曾担心过一个问题,这样下去蝎子会不会被照“绝种”了?母亲告诉我,应该不会,她的理由很奇葩,“你见过你爸爸照过一次带仔的老母蝎子吗?”
好在这些年,农民都富裕了,“照蝎子”的人越来越少,毕竟黑天半夜的也不是啥好营生。
但有一个问题不得不面对,野生的蝎子确实越来越少了,不光是人“照蝎子”,大量的农药使用,环境虽然越来越好了,但我感觉却有点万籁俱寂的意思,不光蝎子少了,蚂蚱也少了,蝈蝈的叫声也没有那么密集了。
19年的时候,沂源县出台了政策,非法获利10只以上的十足全蝎就要获刑。“照蝎子”应声而止。山里人并非必须要去捕捉蝎子,当他们意识到这是错误的,他们都会自觉的停止这种行为。
哥哥买的“照蝎子”的家伙事还那么齐全,但已经废弃好几年了。
这些年,我们使劲的发展经济作物,黄桃成了支柱产业,从5月份一直到10月份所有的村民都要在桃园里不停的劳作,他们早就忘记“照蝎子”这个营生。
有一次,我会娘家,偶尔听哥哥说起来,他说,蝎子也是一种生命,不能对它们太“狠心”了,要不然会被“报复”的。虽然,我想不明白,蝎子怎么“报复”人,但哥哥说的大概是对的吧。
以前村里以捕捉野兔,山鸡为乐的一个人,去年得了脑梗,半身不随,屠夫家的孙子8岁了还不会说话,以下地笼捕捉黄鳝,鲫鱼为乐的人也出了车祸,在医院躺了半年,残疾了。
大概山里人,有他们朴素的认知,看似疯狂的背后,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底线吧。
让人欣慰的是,我们这里彻底的封山,戒青了,山上连羊都不让放。
去年,大雨过后,也突发奇想,拉着我老公要去山上捡蘑菇。可我俩跑了三座山,捡的蘑菇还不够一顿吃的。
回来问我婆婆,这是咋回事?!婆婆却又自己的认识,她告诉我,封山了啊,更关键的是现在人不去山上“耧柴火”,树林里铺了一地的枯草败叶,菌种掉在那上面,接触不到地面,自然不会有蘑菇长出来。
我婆婆60多岁了,她已经近十年没去过山上,但同所有山里人一样,她已经长成了山里的一部分,看这山,看这水,就像看自己的孩子,每一处变化她都看在自己眼里,又像看自己的母亲,可能多年未交流过,一样能知道“母亲”的改变!
#记录乡村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