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生最惨的败笔(清史四书康熙奇局)(1)

作者:向敬之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李光地歌功颂德,说康熙为朱子“五百年”后尧舜式的王者,激发他对朱熹推崇备至,兴奋地说:“知光地者莫若朕,知朕者亦莫若光地矣!”

在封建君王的专制时代,皇帝是天子。康熙帝虽知道天命所在,乃父顺治帝只活了二十四岁,其祖皇太极寿命不过五十二岁,但他还是自许“万岁”,断然不会说“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康熙帝在发布于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日的那份著名的《面谕》中强调“今朕年将七旬,在位五十余年者”,炫耀自己“始皇元年至今,一千九百六十余年,称帝而有年号者,二百一十有一。朕何人斯,自秦汉以下,在位久者,朕为之首”(《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五,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也不见他谈到还想“再活五百年”。

李光地以吏部尚书拜文渊阁大学士,一度成为科道言官的中心,令大学士嵩祝都趋奉他,求他在康熙帝面前美言,权势赫奕,但也不敢祝康熙帝“再活五百岁”。皇帝是自欺欺人的“万岁”,李光地赞他为五百年来兴盛帝,马屁没拍到马蹄上。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康熙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准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弘巨。”(《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九,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丁巳)

康熙帝说的“五百年”,是对李光地谀颂的回应,赞赏朱熹的理学影响至今有五百多年,而不是自己要再活五百年。

3

理学以崇尚儒学和孔子为旗号,以道德神学为天理,宣扬儒家神权与王权的合法性依据,契合清初统治者的政治需求。尤其康熙帝在入主中原、平定各地反清势力和三藩之乱后,要从道统和治统上标榜清朝统治承继了中原历代王朝的正朔,避免民众与统治者的冲突,又竭力推动民众承认清朝统治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甘愿被统治。

熊赐履、李光地等以理学名家的姿态,前赴后继地向康熙灌输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儒家学说,粉饰社会伦理秩序,深度迎合了康熙帝的政治心理需要。

康熙帝对这些理学名臣的讲论文义,是很满足的。他说自己在处理“政务之暇,惟好读书,始与熊赐履讲论经史,有疑必问,乐此不疲。继而张英、陈廷敬等以次进讲,于朕大有裨益”(《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十一日)。

康熙帝在平定江南、收复台湾后,亟须从意识形态上标示清廷为天下最正,尊崇文臣们进讲的程朱理学,通过士大夫向天下人传递出一个概念,即“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但因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而使顺治帝因“臣民相率来迎,来翦灭闯寇,入承大统”(《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五,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

康熙帝就是要通过文人传播的儒家道德教条和礼教观念,向主体民族汉人传递一个信号:清军入关,乃天命所归,是承席先烈、顺天应人。

理学名臣们忠诚地帮助康熙帝为清朝得天命而大呼“古今之大变”,为其倡导的争正统政治大业开路。当康熙帝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异议人士时,理学名臣们又忙着做帮凶和顺从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