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111讲解(论语第三篇八佾)(1)

【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翻译】

【杨伯俊】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李泽厚】孔子说:“夏礼,我能讲,杞国已不够作印证。殷礼,我能讲,宋国已不够作印证。因为他们的文字材料和活材料太不充分了,如果充分,我就可以用它们作印证了。”

【钱 穆】先生说:“我能说夏代之礼,惜乎杞国不够为我说作证明。我能说殷代之礼,惜乎宋国不够为我说作证明。这因杞、宋两国现存的典籍和贤人皆不足之故。否则我准能把来证成我说了。”

【夜辰心得】

《朱注》:杞,夏之后,杞人忧天说的就是这个国家的人;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人也。

古人很讲究。“周之封建,兴灭国,继绝世,故封夏、殷二代之后于杞、宋。”为什么讲究?周朝封诸侯国的时候,振兴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世族,以此体现实施仁政,百姓归心,天下安定。这就“兴灭国,继绝世”,杞和宋,就是夏和殷的后代。

孔夫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可到杞国考证,古籍和贤人已经没法印证了;商朝的礼,我也能说出来,可到宋国考证,古籍和贤人已经没法印证了。如果历史资料足够的话,我的观点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孔夫子说这个有什么含义呢?

看看怎么众说纷纭的。

有的说,孔夫子实事求是,治学严谨,求证多少说多少,没求证的存疑,放在那,而且坦白的告诉人们,我的推论是什么,现在哪些无法证明。

有的说,无法考证夏殷之礼,说明礼已经在杞和宋失传了,既没有了资料的记载,也没有贤人去宏扬和延续,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夫子不胜感慨!

有的说,这也反映了保存文化的重要性,民族延续,必须以文化为根基,而礼正是文化的映射。

李泽厚有一段论述挺独到,他说:“孔子讲的古礼,都无法印证。也许,正是这启发康有为大讲孔子‘托古改制’,来为自己变法维新作旗号?自我作古,原意难寻,中国早有此解释学传统。君不见,中国传统正是通过不断的注、疏、解、说而一再更新么?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以及其他许多大儒小儒,不都是这样做的么?他们不必另张旗号,别作他说,‘不破不立’;而完全可以拭旧如新、推陈出新,这也就是‘转化性的创造’,至今似仍可作为中国式的某种前进道路。”

这办法实在高明,既承古法,又得新意,符合渐进式改革、转化性创造的理念。为政之人,可学习领悟、灵活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