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各高校目标(关键问答高校)(1)

近期多所高校发布“双一流”建设专家评议结果,针对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9月24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今年是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收官期,经过这五年的建设,相关学校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还有很艰巨的任务,所以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果如何?我们距离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本期《关键问答》邀请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回答热点问题。

双一流建设各高校目标(关键问答高校)(2)

答:

一、“双一流”更强调突出学科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

“双一流”建设是2016年启动的一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目的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双一流建设各高校目标(关键问答高校)(3)

“双一流”建设也是我国大学在经历了大合并、大扩招之后的再次定位调整,和过去20年强调规模“大而全”不同,“双一流”建设更强调的是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强调专业学科建设,每一个“双一流”建设高校也必须突出自己的核心与王牌学科。

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有整体推进也有局部突破

“双一流”建设高校分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以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前者是指学校整体,即建设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后者更强调是某个学科的水平达到世界一流。一流既是一个模糊的说法,也是一个科学的说法。学校是一个很复杂的实体,实际上是很难拿出某个或者某些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这也就是我们目前在严肃的教育评价中,很少简单用排名或者某个数据衡量的根本原因。

2017年正式启动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42所,等于原“985”工程的39所高校 3所新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这3所分别为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

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又根据学校的水平分为A类和B类。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是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区分出办学水平的差异。“强基计划”今年启动,参与计划的只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的A类高校。

双一流建设各高校目标(关键问答高校)(4)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意思就是说学校整体水平可能有差距,但在某个学科上很强,有望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学科。“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95所,加上上述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我们所说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一共有137所。其中有3所高校均为两地办学,所以也可以说是140所。这3所高校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山东)。

双一流建设各高校目标(关键问答高校)(5)

答:

“211”工程和“985”工程都是我国不同时期为打造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项目。

“211”工程启动于上世纪90年代初,目的是集中资源,优先发展一批高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11”就是希望在21世纪,建设成大约100所左右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学。

“985”工程的字面意思是指1998年5月。该工程在1998年北大100周年校庆后启动,目的也是希望在“211”的100所左右高校中,再重点扶持一批高校,尽快跻身世界一流。

“双一流”建设启动的同时,教育部等国家相关部门就宣布“211”工程、“985”工程相关规定与文件废止,成为过去时。“双一流”建设实际上就是全面继承“211”“985”的新工程、新项目。事实上也基本上是在原“985”工程与“211”工程基础上的升级版。

“211”工程和“985”工程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上讲,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双一流建设各高校目标(关键问答高校)(6)

答:

“双一流”建设是循序渐进,没有简单的终极标准

在“双一流”的评定上,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专家组每5年进行一轮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下一阶段“双一流”作出一个评估,决定入围或淘汰名单。此事并非简单由教育部决定,一般主要涉及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三个部委。

目前各高校都在对照当初确定或者上报的建设方案目标进行自评。在自评过程中,学校会组成权威的专家组对学校近5年的建设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目前大家在网络上看到的都是各学校组成的专家组评估的结果。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校建设的一个长期项目,是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一个过程,每一个建设阶段都有自己的目标与计划,但不会简单设一个终极标准,比如怎么样了就可以算达到了世界一流。

双一流建设各高校目标(关键问答高校)(7)

答:

对于高考的志愿填报,建议不必太在意学科排名,重视综合排名即可。因为这一阶段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确定自己的兴趣志向,且本科阶段专业学习并不会太深。但研究生则需要重视学科优势,尤其是博士生。重视学科也并不是看学科排名,排名只作参考,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更不能唯排名决策。

“双一流”与“211”“985”不同的是,要实现每5年一次的动态评估,不搞“终身制”。即在第一个5年入围了,但如果没有建设好,下一轮可能就被淘汰,反之亦然。这对于择校的学生与家长就比较纠结了,有可能入校时是“双一流”,毕业时却不是。当然,也可能入校时不是,毕业时却入围“双一流”。

因为历史原因,现在多数用人单位还是比较重视“985”“211”,未来可能会更多讲“双一流”。“双一流”替代“985”“211”这种对大学层次的判断基本是一个趋势。

今年作为“双一流”首轮建设的收官之年,也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评选期。近期,在各高校汇报提交的相关情况基础上,将进行一次专家的评估论证。可能有些学校会因为表现不佳退出这份名单,但同时,也会有一些高校进入这份名单。

监制丨龚铭

制片人丨陶郎

制图丨马泽宇

编辑丨樊景阳

(编辑 王洪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