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启建立夏朝那一刻开始,中国进入了家天下的社会时代,为了维护国家统治,政治和平,社会稳定,无数仁人志士绞尽脑汁,多少统治者呕心沥血,就为了制定符合国家的中央政治制度。比如汉时的“三公九卿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明代的“内阁制度”,都是统治者实现统治所制定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三省六部制”,这项制度堪称古代版的“三权分立”。

历史三省六部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堪称古代版的)(1)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六部制是汉代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到了隋朝才正式确立,唐代时得到进一步完善。从此以后,三省六部作为国家的中央政府机构,虽然期间或有更改和调整,三省到了明初废除,六部却一直到了清朝灭亡才废除。

三省分工明确

中书省,辅助皇帝,总理国家政务。始于曹魏,其职责主要是负责起草诏书及阅读臣下的表章,掌管机要,发布政令,属于国家决策机关,是全国的政务中枢。以唐为例,其首领是中书令,也称右相,我们所熟知的“奸相”李林甫担任的就是这个职位。其下又设侍郎二人,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中书舍人六人,负责侍奉皇帝,进言奏事,其重要职责就是负责起草诏书,二者都是中书省的骨干官员。据《旧唐书》记载,中书省还有百余名属官。到了宋代,中书之权更重,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更是非尚书、门下两省,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后来,朱元璋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

历史三省六部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堪称古代版的)(2)

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东汉时即设侍中,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后来逐渐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宋初门下省仅主持朝仪等事,元丰年间,神宗改革官制,才恢复审查诏令的旧制;南宋初,中书、门下合并为一。辽金时代也置门下省。元代以后废除。

尚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国家政令的执行机构,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唐初,因李世民曾担任尚书令一职,故尚书令虽然设立,一直以来却无人担任。唐以仆射为省主﹐若置左﹑右仆射﹐便以左仆射为省主。下设六部二十四司,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后来,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仆射相权的削弱和被剥夺,玄宗后就少有仆射参加议政的了。

历史三省六部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堪称古代版的)(3)

严格意义上来讲,中书、门下两省都属于核心的决策机构,中书辅助皇帝制定国策,门下审核并有封驳大权(可驳回不合理的诏书和政令),而尚书省则被排除决策圈,沦为单纯的执行机构,这就好比现在的立法、司法、执法“三权分立”相类似,中书省权力最大,门下省可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但又都不能干涉政令的执行。

但实际上,在唐初﹐左﹑右仆射及中书令﹑侍中一并为真宰相﹐左仆射居首﹐地位极为尊崇。房玄龄就曾为尚书左仆射近二十年﹐是唐朝最著名的宰相。其实三省真正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就逐渐向两省、一省转变,最终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三省制从此消失。三省分权,固然是防止权力的滥用,避免独裁者的产生,但这也势必会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三省的转变、甚至废除,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皇权对相权的控制和制衡,因为三省的确立,势必会加强相权,相权过大,危机皇权,这是人治社会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