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我们来分析理性、感性和社恐之间的关系。
什么叫理性?就是理智地、有逻辑地分析和判断,这里有理论、理智、道理、逻辑、思维等等这些成分,这叫理性。
感性,就是我们通常的感觉、感知、感受。比如,我想...如何如何,或者我不想....... 怎么怎么样,或者,我愿意,我喜欢,我很烦,这些都属于感性的内容。
举个例子,比如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或上课的时候,要求自己坐在课堂上不乱动,注意听老师讲课,这属于理性的范围;而非常想玩,想做一些小动作,这些就属于感性。
作为成年人,工作的时候的一些表现,比如我要加班,我要做更多的工作,我要表现得更好、更出色,这些是理性。
我累了,我真想现在就回家去,这些属于感性。
像平常我们经常有的,我要做得很体面,我要做一个出色的人,我要实现我的想法等等这些都是理性的。
我早上不想起来,我不想工作了,这些属于感性、感觉,自己的亲身体验,这个就有属于感性。
当然,从这些描述上我们都可以很明显地感知到,感性和理性有时候是一致的,有时候是有冲突的,这两者也有时候不完全对立,有时候可以一致,但是经常是有一些冲突的。
理性和感性不一致,是自然的正常的心理现象,适当去平衡即可。
从理论上来说,感性和理性也可以完全一致。
举个例子来说,孔子有一句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最后这句话很重要!
这里最后一句话,也可表达成“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我想干什么,我就能干什么,但是又不超越各种规矩,这个境界,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完全一致的境界。
这是需要长时间的个人的修炼,个人的训练,才能达到,像孔子这样的圣人才能达到所谓的随心所欲,就是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了,这里边既有感性,既有心理、又有行为。
而不逾矩,就是不超越任何世间的规则,这句话整个就说明了他的理性和感性已经完全一致了。
在理性和感性发生冲突,发生对立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冲突,而严重的心理冲突,就可能表现为外在的一些心理的症状,社恐,也可以理解就是这样形成的。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一位女士经过努力,如愿地去参加了某位大师在场的一个座谈,在这个座谈会的会场上,大师突然发现这位女士非常紧张,非常局促,似乎不知所措。
于是这位大师就和蔼地对她说,你这是怎么了?这位女士很不自然地说,我有点不好意思说,大师非常和蔼,毕竟是大人物,他很善意地对女士说,没关系,你说吧,说出来我们大家可以分享。
于是,这个女士支支吾吾地说,我看到了您没有头发,您的光头,我内心产生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想法,就是我之前和我的儿子玩过一个游戏,在我儿子的头上去弹手指,因为我的儿子也是一个光头。
结果,听到这里,大师突然笑了起来,他说这只是一个想法,你是因为这个想法而感觉不合适吗?妇女说,就是这样的,我一直在控制着这个想法,但是越控制我心里越紧张,我觉得这样非常不道德。
这个时候大师回答说,其实这没有什么不道德的,因为仅仅是你的一个想法而已,感觉好玩儿,也是你的一种感受而已。
何况,这并没有发生,也不是真的。不过大师接着说,我也觉得如果你能弹到我的脑袋上一下,这好像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这个时候,在场的别的人也都笑了,这个妇女也因此放松了,不再局促了。
实际上这个想法,在心理学上有另外一个名词叫“渎神”恐惧症。就是冒渎神灵的一种恐惧感,纠结于这种恐惧,就会形成一种恐惧症或者强迫症,叫作渎神恐惧症或者叫渎神强迫症。
其实正常的理性,就能控制这种非常小的、细微的、略带一点不合理或不道德的想法,而过度地去控制他,理性的认为这个想法太罪恶了,太不应该了,这种理性越增强,就越难达到平复自己情绪的作用。
越有这种控制的想法,理性上越加强这种想法,行为上就会变得越紧张,这个也是一些社交恐惧或者强迫症的一种形成的机制,就是不合理的判断,不合理的认知,然后过于理性的去强调他,这个时候形成了心理上的症状。
从刚才的这个小例子上,我们能感觉出来。其实强调道德修养的人,如果过于强调这些道德素养,也会给自己的心理造成约束,因为道德是人性层面的一种理性,过于强调的这种理性,也会给自己造成心理冲突。
解决的办法实际上也很简单,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过于理性,这样才能感觉到自然,可以让自己活泼一点,宽容一点、幽默一点,对自己,也要有宽容。
如果自己有一个不好的想法,宽容他,顺其自然,不去纠结,就会慢慢地过去,他不会永远存留在你的心里。
如果你不尊重自己的感受,你又总是用理性去约束感受,你的感受也不会听你的。
事实上感性是不会听从你的理性的,在你理性地认为不该有某些感受的时候,他反而会跳出来,这就可能是社恐的症状。
我们应该树立的见解:
要尊重感受,理性与感受要相互平衡,减少理性负面的、过度的约束,理性是偏向于执着的,感性是更偏向于自然的。
我们要树立一种见解,我尊重我自己的感受,不要过于理性,当然也要尊重别人的感受,但同时一定不能忽略自己的感受,这样才会心理更加健康。
我们要树立的行为:
要尊重感受,不过于理性,这样在做任何抉择的时候,可以放松地去选择,不要用理性过度地要求自己,我一定要如何如何.......
想休息,我就去休息,累了就去休息,想吃饭就去吃饭,饿了就去吃饭,工作如果很劳累,不想做,就适当地不做了。
适当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凭着感觉来,适当地这样做,不要太苛求自己,在行为上就要这么做,慢慢的改变自己的行为,就是形成这种“适当地”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种行为习惯,这对于有社恐的人来说是一种帮助,是一种更好的做法。
请注意:适当地“由着性子来”,是对特定的“过于理性的社恐人群”的建议,并不是“放纵”或不负责任。
如果能这样做的话,实际上会更好地实现一个人的人生目标,会让你自己变得更出色,更放松,同时你的努力也会更有成果,不会因为努力,因为执着和理性,造成心理上的一些不良的症状。
总结:
本科要树立的见解是:
尊重感受,理性与感受要相互平衡,减少理性的负面约束,理性倾向于执着,感性倾向于自然。
我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过于理性,当然也要尊重别人,但同时一定不能忽略自己的感受。
听过本课之后要去练习的行为:
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过于理性,要放松的做各种抉择,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想休息就休息,适当的由着性子来,注意是要适当的,别太苛求自己。
注意:如果您已经是很“感性”化的人,或者完全身心健康的人,请慎重取舍! “尊重感受,减少理性束缚”,是对特定的过于理性的社恐者的建议。
【本节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