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本命年是哪一年(虎年说虎)(1)

虎年本命年是哪一年(虎年说虎)(2)

虎年本命年是哪一年(虎年说虎)(3)

虎年说虎

壬寅年是虎年。

咱们中国人对“虎”字很是偏爱。生小孩子取名,喜欢叫“虎子”“虎娃”;娃娃长得壮实,喜欢被说成“虎头虎脑”。

至于喻事,“虎”字的使用更是广泛,如“如虎添翼”“猛虎插翅”,形容强者又添有利条件;“盘龙卧虎”“藏龙卧虎”,形容隐藏不露的人才;“猛虎下山”“虎虎生风”,形容进攻有气势,等等。

虽说仅仅是一个称谓,但无论誉人还是喻事,只要沾上了“虎”字,便有了力量——生气、王气顿生。

先说驮载于“虎”上的王气。唐人储光羲的《猛虎词》中写道,“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形象地道出了“虎乃百兽之王”的显赫。韩愈的《猛虎行》,以“群行深谷间,百兽望风低。身食黄熊父,子食赤豹麛。择肉于熊罴,肯视兔与狸”的佳句,描画出了虎作为王者的威武。元末明初画家汪广祥在《虎顾从彪图》上题诗云:“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则把虎的一腔柔情写得文采飞扬,与鲁迅“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的佳句相映。

再说“虎”字透出的生气。且不言“虎”词意本身,单说其借喻和隐喻,“虎”大多用于表现气势和气场。李白在《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诗中,用“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说大唐将士的英雄气派;杜甫的《蕃剑》,用“虎气必腾踔,龙身宁久藏”,形容英雄人物身上透出的气场;清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生动地刻画了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亮剑的战士形象。

至于用“虎贲”称谓精锐武士和军队的英武强势,西周以降便肇始通用。历朝各代,凡军中翘楚者,无不被冠以“虎贲”二字。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析道:“虎贲,勇士称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从此,虎贲军成了精锐军队的代名词。史书上记载,北匈奴王曾率15万大军进攻西汉,汉武帝派三千虎贲军夜袭匈奴,不但打败了匈奴,而且打到了匈奴老家,灭掉了北匈奴王。解放战争中,一纵、四纵和六纵,被称为“华野三只虎”,陈毅、粟裕逢战必用,一用必胜。六纵司令员王必成被称为“王老虎”,六纵在他的训练下英勇善战,苏中战役歼灭了蒋介石的王牌军,之后又与有“虎贲军”之称的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74师从涟水战到孟良崮。最终,人民解放军的猛虎之师歼灭了蒋介石的“虎贲军”。

说“虎”,最令人欣赏的乃是“虎胆”,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不惧强敌的勇敢。因而,它常与英雄联在一起。“虎胆”令人赞赏,当然不是逞一时之勇的鲁莽胆大。宋代黄庭坚的 “伍生有胆无智略,谓河可冯虎可搏”(《题莲花寺》),道出了要义:一个人如果仅有胆量而无智略,只是一介莽夫,有勇无谋,乃是对“虎胆”的曲解。《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说:“此非有十二分才智,十二分胆识,安能如此。”可见,胆量与见识是连在一起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认准了的大胆。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有胆有识,方为真正的“虎胆英雄”。当年,蔺相如敢于以身犯险完璧归赵,认准的是秦赵有和好的可能;韩信敢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认准的是兵士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奋战潜能;关云长敢于单刀赴会,底气来自镇守荆州对东吴的强势威慑。

明代袁宏道论策,在《策·第五问》中一语道破“胆”从何来 ——“至于生死之际,坦焉若倦鸟之投枝,此岂寻常胆识所敢望乎?”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敢于胜利,方显英雄本色。“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正是英雄“虎胆”要义之所在。

虎年本命年是哪一年(虎年说虎)(4)

刊于1月31日《解放军报》4版

作者丨于永军

来源 | 解放军报

虎年本命年是哪一年(虎年说虎)(5)

监 制:欧 灿 张晓辉

编 审:严 珊 韩 杰

责 编:宋 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