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长期以来,被作为是“谦让”品质的典范,被老师和家长用来教育孩子从小要懂得谦让。故事中,4岁的小孔融将大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自己选择了最小的那个,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因此这成为了“谦让”的典范。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孔融让梨的典故被错用)(1)

这样的事例,也经常被家长和老师用来教育孩子,教育他们要礼让他人,要懂得谦让。很多二胎的父母经常用这个典故来教育大宝要谦让二宝,一旦大宝和二宝发生矛盾冲突,家长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就就先批评大宝:你作为哥哥(姐姐)难道就不应该让着点弟弟(妹妹)吗?看看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

但是家长有没有想过,孔融让梨首先是出于自愿的,因为当时长辈把选择权交到了他手上,所以这种“让”的行为并不是家长长辈强加的,而是出自于孔融自己的选择。再往深里想一想,孔融的这种谦让的行为是不是出自于真心的呢?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孔融让梨的典故被错用)(2)

正常情况下,人在分配东西的时候,都会倾向于自己,给自己分配的多一点,尤其是孩子,他们对社会规则并不十分理解,所以本能会让他们在分配东西的时候倾向于自己。我们假设四岁的孔融很喜欢吃梨,他选择了谦让,这必然是违背自己真实的想法的。

孩子为何要这样做呢?因为这样做会得到父母长辈的夸奖,所以孩子这样做多多少少有点“作秀”的意思,只是这种行为在父母长辈的肯定和鼓励下,会变得固化,然后形成一种习惯。

不管是处于“作秀”还是礼让的心理,孔融在让梨的时候,确实是自己的选择,但是家长在运用这个典故的时候,却往往有点道德绑架,以这个故事为引子,然后引出“哥哥(姐姐)必须礼让弟弟(妹妹)”的结论。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孔融让梨的典故被错用)(3)

傅首尔说过一句话我是比较认可的:如果孩子手里只有一颗糖,你凭什么要求他大方?这个时候父母们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给得够不够,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违心地谦让。

如果谦让变成了一种习惯,就会变得理所当然,没有感恩,只有心安理得。我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要懂得谦让,上礼让哥哥姐姐,下礼让弟弟妹妹。开始的时候,我的谦让还能换来父母的夸奖,兄弟姐妹的感激,但是慢慢地,他们就认为我的谦让是理所当然的,在分配东西的时候,我总是最后一个,分到的东西总是最小的,如果不够的话,我也总是落空的那一个。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孔融让梨的典故被错用)(4)

这种谦让是违心的,但是却变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性思维也成为我以后参加工作的重要障碍。在职务晋升中,我不争不抢,讲究谦让,结果比我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职称都比我高。在升职调动的时候,我又让了,结果到现在还是平头百姓,啥好事也轮不上。

谦让的品德是好的,但是谦让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而不应该是强求。孩子懂得谦让是好事,但是不能习惯成自然,如果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会造成一定的阻碍。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孔融让梨的典故被错用)(5)

谦让是一种美德,但是不能成对孩子强制的要求,可以引导孩子讲究风度,讲究谦让,但是不能要求他们必须谦让,凡事退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