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民现象级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将古典诗文带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但是我们也发现,古代那些优美深邃的诗词却渐渐在现代人的眼中变了味儿。
不少人读诗词都是浅尝辄止,比如我们曾经分析过的“日照香炉生紫烟”、“心有灵犀一点通”等等这些千古名句,其实有一部分读者并没有真正理解诗句的含义,反而满身戾气,横加指责。
这种对诗词误读的现象不在少数,因为我最近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同样一件事情。
白居易的《暮江吟》应该说也是广为流传的千古名篇了,但是就连北大文学博士都理解错了。
可能是凑巧有一点知识疏漏,但是这样的情况更要引起我们的警觉,也更加说明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诗词文化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给大家慢慢道来。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上面这首诗就是《暮江吟》的原文。
公元822年,白居易因为深陷“牛李党争”的泥潭不可自拔,勾心斗角的官场让他倍感疲倦。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顿感轻松惬意,于是写下此诗。
因此,他主动上书请求将自己流放外地,远离权力争斗的中心。正是在他奔赴杭州上任途中,一时感慨万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词。
当时在和我的这位博士朋友吃饭途中,偶然聊起了唐朝的历史发展,又从“牛李党争”聊到了白居易,可是当我问这位朋友对《暮江吟》的理解之时,他的回答却让我大跌眼镜。
首先,我问他:“你说‘半江瑟瑟半江红’里面的‘瑟瑟’是什么意思?”他回答我说:“应该是孤独寂寞的意思吧,毕竟诗人的心境肯定很凄凉。”
因为纯粹是朋友之间的闲谈,所以听到他的回答我没有做过多的反驳,只是告诉他“瑟瑟”原本是指碧色的珍宝,而在这首诗中应该是指碧绿色。
其实我的问题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同样也出现过,当时主持人董卿列举了三个选项:分别是:碧绿、寒冷、寂寥,而正确答案应该是第一个。
这么看来我的朋友如果当时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可能也要在这一题上丢分了。
接下来,我又问他:“那你知道白居易在这首诗当中写到了几个时间吗?”他被我的问题一下问愣住了,思考片刻,然后告诉我说:“应该是两个时间点,分别是日落之前和夜晚,毕竟有夕阳有月亮。”
他的答案其实没有太多问题,但是其实也是不准确的,你知道应该有几个时间段吗?
正确答案应该是三个时间段:第一,前面两句写的是日落之前的一小段时间,夕阳洒在江水之上,静谧而深沉;
第二,是日落之后的一小段时间,这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个时间段。一轮弯月刚刚升起,时间静静流淌;
第三,是深夜的一段时间。不少人将“露似珍珠”和“月似弓”放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去理解,其实这是因为缺乏天文气象知识导致的,在太阳刚刚落山的时候地面热量还没有大量丧失,所以很难形成露珠。等到真正有露珠形成的时候,月亮当晚的旅程已经走过了大半。
不过也曾有人质疑说《暮江吟》文不对题,诗词内容和题目完全对不上;夕阳西下,江面上的阳光又怎么可能是碧绿色的呢?最后一句是不是有个错别字?
对于这样的质疑,我只想表明自己的观点,古典诗词更多的讲求情感和意境,如果单纯用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来加以评判和理解,或许很多时候不仅仅失去了那一份诗意,不少诗词也难以理解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欢迎大家补充和指正。
同时,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不一定文学博士回答错误的问题所有人都不知道,毕竟他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已,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边界的。
我将这个故事分享出来的目的就是想说明,不管是谁确实需要用心去理解和学习诗词文化,对于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应该加以发扬光大。
这只是单纯的日常交流,大家不必上纲上线,也完全没有必要横加指责。如果你也喜欢诗词,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