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
她在信中说,自己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双职工家庭。
她每天会早起锻炼,丈夫则每天晚上加班。
所以,他们两个的时间刚好错过,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没有互动,彼此只剩下无休止的争吵。
丈夫指责她没时间陪自己,她觉得丈夫没有好好陪孩子。
她理解彼此上有老、下有小,压力都很大,但最后还是没忍住心里积攒的委屈。
她想跟丈夫在难得的空闲时间分享一周的安排,丈夫却躺在沙发上只顾玩手机,连看都没有看她一眼!
“我好累,更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人爱。
“我好希望我们两个人能调整好状态,不乱发脾气,可以好好沟通。”
是啊,一边是生活的压力,一边是育儿的责任。
独自承担的委屈加上渐行渐远的亲密关系,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情绪决堤的导火索。
职场妈妈,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平衡。
日剧《坡道上的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主角被选为一桩母亲虐女案的陪审员,刚开始的时候,她极力谴责这个母亲的残忍,完全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
但在一次次的出庭中,当她听了这位母亲的丈夫、婆婆,甚至生母的说法后,她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甚至开始同情对方。
身为家庭主妇,她好像从这位母亲身上看见了自己的挣扎。
在宣判的时候,她说道:
“我们与她之间似乎只有一条窄窄的红线,一旦崩溃,便会如她一样直直地坠入深渊。”
事实似乎也正是如此。
一线城市、二胎、职场妈妈、上有老下有小、丧偶式育儿……
叠加在这些词汇下的中年职场女性,谁不曾经历过类似的崩溃和绝望呢?
为什么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一定要职场妈妈来承担
《向前一步》中写道:
“对于女性来说,最粗鲁的问题不是‘你体重多少’,也不是‘你今年多大了’,而是‘你是如何兼顾生活与工作的’。”
是的,职场妈妈们的“工作”永远不会停下。
因为她们下班回家之后,马上就要开始第二轮“工作”——
既需要在工作上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又要承担起绝大部分的育儿和家务职责。
可男性从来不会被问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问题”。
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兼顾——很多父亲既不分担家务,也不帮忙照顾孩子。
凯特琳·柯林斯在《职场妈妈生存报告》中写道:
“妈妈们需要的,不是被空洞地赞美承担照顾工作多么伟大、重要、光荣。”
这个世界本应更加友善、更加平等、更加公平地对待职场妈妈。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友善目前尚未到来:
老板不会主动为女员工怀孕而高兴;
HR不会放下对候选人是否有“生育风险”的考量;
丈夫们不会为分担妻子的家务而主动放弃手机、球赛和游戏;
......
我们必须承认,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承受的压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那与其被动地等待改变发生,不如自己先做出改变。
妈妈不是全能的“神”
记得我刚生完大宝时,恨不得24小时围着她转。
连上厕所都是把婴儿车推进卫生间,亲自看护,生怕有所闪失。
一个周六下午,我迫切需要剪个头发,于是把娃哄睡着之后让爸爸看着,自己出门了。
不到1小时,我剪完头发还没走到家,就看见娃她爸抱着娃在小区门口等我。
娃哇哇大哭,脑袋上还顶着一个大包。
原来,娃她爸自个儿睡着了,娃一翻身就从床上跌了下来。
发生这么危险的事情,我立马感到特别后悔和自责:
我怎么能把孩子交给这么粗心的爸爸呢?
我为什么非要离开呢,难道头发就非剪不可吗?
当时我只有一个强烈的信念:
作为孩子的妈妈,只要孩子出问题,都是我的错。
后来,我接触过很多父母,我发现在职场妈妈这个群体里,“我应该”和“不得不”的想法并不少见。
比如:
既照顾好家庭,又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我应该做的;
如果孩子学习不好,那就是我的失败;
我不得不亲自来做,因为爸爸不靠谱、爷爷奶奶很溺爱、阿姨不会真正关心孩子;
别人都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
一项对双职工家庭的深度访谈,也揭示了这样的情况:
母亲常常会因为工作对家庭造成了影响而倍感自责,但父亲通常不会。
职场妈妈们就这样不由自主地把所有的责任扛在肩上,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
这些“应该”和“谴责”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给她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这些压力又让她们陷入另一种自我怀疑:
“当初为什么要结婚?”
“为什么一定要生孩子?”
“要是没养孩子,我是不是会过得更好?”
......
渐渐地,这些压在心底的“为什么”就会转化成坏脾气,发泄给周围人。
怨天尤人,时间一久,身边连愿意跟自己说句贴心话的朋友都没有了。
所以,解决职场妈妈压力过大的第一步便是:
“停止谴责自己,我不需要为所有的事情负责。”
爸爸不是无能的“摆设”
自从娃她爸犯了这种不靠谱的错误后,我更不放心把孩子交给他。
像很多家庭一样,他变成了吉祥物般的存在。
但后来看纪录片《父亲的生物学意义》,我才意识到,爸爸带娃也有不一样的好处。
比如:
父亲比母亲更放得开,更能鼓励孩子勇敢探索、不畏艰险,父亲的严肃也会让孩子更趋于独立和讲规则。
所以从父亲的角度看,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带孩子。
而这些方式,在母亲眼里被解读成了“不靠谱”和“不着调”。
如果家里有一群老人和女人围着孩子转,父亲自然而然地会被推开,因为“他不擅长”。
总是被嫌弃、批评和打击的爸爸们,只能变成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的工具人。
这时候,妈妈们就会在心里抱怨说:“看,爸爸就会玩手机!”
所以有些时候,不是爸爸不擅长,是他不擅长用你的方式去做;也不是爸爸做不到,而是妈妈担心爸爸做不到。
就像谢丽尔·桑德伯格说的:
“如果希望另一半变成真正的人生拍档,首先得把对方看成与自己地位平等(也同样有能力)的好伙伴。”
这就意味着,妈妈们不能做承担额外责任的抱怨者,而是要允许另一半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承担带孩子的责任。
这不仅是为了解放自己,也是为了在家庭中形成更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当然,任何关系都是动态的。
要和另一半维护好这种伙伴关系,需要不停地沟通,保持坦诚和宽容。
夫妻之间
应该有一座沟通的桥
夫妻间很容易产生误会,越觉得自己了解对方,越容易用固有的思维看待对方。
就比如,周末是孩子们难得的户外活动时间,但我一般不太想出门。
因为我和孩子们在平时已经相处很长时间了,所以我想在周末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但是,我老公会极力劝说我跟他们一起出去——
“辛苦一周了,一起出去嘛”;
“孩子们也很想让你一起出去”;
......
我觉得,这是在对我进行道德绑架——
明明是他搞不定孩子,才会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拉我去干活。
所以,我郑重地跟他表达了我的需求:
“我很需要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喘息一下。”
他还半信半疑地问我:
“你是真的不想去呀?我只是觉得我们在外面happy,把你一个人扔在家,你会觉得不公平。”
在确定我是真的不想去之后,他开心地带着孩子们出去了,我便安静地在家享受独处时光。
我一直觉得,妈妈是家庭中的晴雨表。
妈妈开心,家里才会洋溢开心的氛围。
所以,想要有一个“常晴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妈妈要学会关注并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不揣摩别人,也不让别人去猜。
不要以为另一半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你想什么他都能或者应该猜到。
如果你想要对方帮你,就请直接告诉他。
不要用眼神、情绪、冷暴力表达你的不满,因为这样的表达他根本看不出来。
沟通是一座双向互动的桥,何必把它变成一面猜声辨位的墙呢?
写在最后
都说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人生中最无力和最艰难的时刻。
正是因为无力,才需要停止谴责自己,正视自己的需求,重新找回与自己的连接。
正是因为艰难,才需要寻求亲密且值得信任的支持,执子之手,相濡以沫。
每个人有自己想要的家的样子。
当我们真正开始思考并为之行动,我们才能更好地忠于自己,继续生活。
作者:Mia教练。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有意思教练(ID: EmpowerLeaders),图源:《坡道上的家》,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