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让国宝会说话! ——《徐州宝藏》

在人们眼中厕所是污秽的,以厕所为专题的讨论,一向不登大雅之堂,难免谈厕色变。其实,厕所还有一个耳熟却并不广为人知雅称“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轼怀疑人间四月芳菲尽(咋舌苏轼说)(1)

没错,正是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描述情人在兰舟前的离愁别绪,被苏东坡诙谐地评为“此稍工登溷处耳”。意思是说前面的杨柳清风描写的不过是船家上的厕所。

苏轼怀疑人间四月芳菲尽(咋舌苏轼说)(2)

因为诗神苏轼,从此厕所多了一个雅号,不光叫“溷(hùn)”了,还可以叫“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里的“溷”字代指厕所,在汉代其实是猪圈的意思。外面一个框,里面是一个豕(猪的意思),旁边是三点水,意思就是猪圈加上点水就变成了溷。

苏轼怀疑人间四月芳菲尽(咋舌苏轼说)(3)

那时的厕所多半是在猪圈边上起一个小小的平台,平台上另起小屋,里面设有便坑,这种布局使得养猪积肥更加便捷,而这种猪圈与厕所一体的建筑便称为溷厕。

汉代视死如生的风俗,催生出大量随葬品,这其中就不乏溷厕的冥器,有方形的,有圆形的,有的简陋,有的精致,有的独立成院,有的附于屋后。

苏轼怀疑人间四月芳菲尽(咋舌苏轼说)(4)

陶厕 河南南阳市建东校区一二七号东汉墓出土

苏轼怀疑人间四月芳菲尽(咋舌苏轼说)(5)

陶厕 徐州博物馆馆藏

当然,作为人类文明的伴生物,厕所应该有更加古老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只发现过房屋、地窖、水井、栅栏的遗迹,由于考古资料的匮乏,并未发现可以证明是厕所的设施。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多为象形字,其组合构成往往可以揭示很多历史细节。例如甲骨文中的“屎”字常常与“田”字连用,意思是肥田,说明在商代人们已经懂得用排泄物施肥了,不过商代是否有厕所还难以确定。

苏轼怀疑人间四月芳菲尽(咋舌苏轼说)(6)

厕所最早出现于文献中,是春秋时期,《左传》中有言:晋侯食麦,胀如厕,陷而卒。

这位“名垂青史”,死的窝囊的诸侯是谁呢?给大家说道说道。

说春秋时期有个诸侯叫晋景公,很是混蛋。一次,一个算命的说他活不到第二年吃麦子,为此,第二年他催促庄稼人提前把麦子给割了,于是把那个算命的给杀了,但是吃完之后,肚子发胀,于是上厕所,不幸掉到厕所里,淹死了……“牺牲”的很悲壮了,名垂史册!(因为那时的厕所比较破旧,就是一个坑……)

苏轼怀疑人间四月芳菲尽(咋舌苏轼说)(7)

汉代王公贵族使用的厕所则更加科学,徐州博物馆汉室遗珍展厅内陈列有一件完整的石厕,这件石厕出土于徐州驮篮山汉墓,为西汉前期大型横穴崖洞墓。

苏轼怀疑人间四月芳菲尽(咋舌苏轼说)(8)

展厅内的这件石厕来自楚王后墓,原设在长约一米,宽约半米的矮台上,长方形的厕坑,利用山岩裂隙作出象征性的排泄道,侧坑两边有踏石,背后一方石板,右侧为扶栏,扶栏前边用作支撑的竖板顶端,有一凸出的光滑圆榫作为扶手。

苏轼怀疑人间四月芳菲尽(咋舌苏轼说)(9)

再对比文献的记载,想象一下如此悬在半空的厕所,下为粪池和猪圈,稍有不慎跌落确实有送命的危险,大概不止晋景公一个人“陷而卒”吧?

除此之外,在厕间南壁的裂隙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两件陶钵,推测是盥洗工具。除却排水系统外,和今日的厕所相比这件石厕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如厕时有靠背可依,起立时可握扶手而起,便溺后可用清水冲刷。磨制精细,设计合理,算得上国内罕见的厕器精品。

厕所作为汉代建筑的一部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结构合理、造型讲究。 当前,厕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曾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作为基础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要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探究汉代厕所的形制,也许对我们认识今天的卫生设施建制会有一定的启发。

徐州广播和徐州博物馆联袂打造文博探索类节目《徐州宝藏》

播出时间:

【周六】

FM103.3—8:50 17:50 20:50

FM91.6— 12:00 20:00

【周日】

FM89.6— 7:00

FM93— 10:55 18:55

FM105— 22:45

本期撰稿:谢砚文|播制:张强|编辑:智慧

「 特别鸣谢 」徐州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