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睡觉变得越来越难了。
有人早早躺在床上,却一点睡意都没有,也有人明明很困,却翻来覆去睡不着。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国人睡眠平均时长从2012年的8.5小时,缩减到2021年的7.06小时,10年间减少了近1.5个小时。
睡不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每当城市落下帷幕,万家灯火陆续熄灭,世界都进入睡眠,唯独自己清醒地与黑夜角逐。
时间一寸寸移动,夜晚漫长得可怕。
那些睡不着的夜晚,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松松绑。
医学博士杨定一曾说:
睡眠的状况,反映的是我们平常生活中的失衡。
我们最多是把睡眠当作一个窗口,来观察自己失衡的程度。
睡觉本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之所以睡不着,是因为身心处于失衡的状态。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我们就像一台超负荷的机器,不停地旋转。
当我们感到抑郁、焦虑之际,或者面临婚姻压力、工作压力之时,思虑一多,心就乱了。
心定不下来,自然辗转难眠。
尤其是疫情这三年,人们心中有太多无可奈何。
有人生意失败,有人学业受挫,还有人失去工作,黑夜成为我们情绪的出口。
我们默默反刍着苦和累,沉溺于自我怀疑和患得患失中,厚重的黑眼圈见证了我们的挣扎。
然而,生活不会因为你心弦紧绷,就事事顺遂。
不顺心是人生常态,万事如意反而是稀缺的例外。
你再放不下也于事无补,想太多只会折磨自己,也会让现状越来越糟。
俗话说:“先睡心,后睡眼。”
人生短短几十年,不妨活得松弛点,别让自己那么累。
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
一念放下,则自在于心间。
凡事看开点,心就不累了,也会睡得安稳。
不要再在夜里咀嚼生活中的碎片,时时清扫心田,不使杂草丛生,才是最通透的活法。
你要知道,这世界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放不下的自己。
接受生活赐给我们的一切,该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该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
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主持人窦文涛曾分享过自己的失眠经历。
他跟失眠斗争了很多年,尝试过很多方法入睡。
最初,他用数羊来助眠,结果数到一万只也睡不着。
后来,医生建议他喝杯红酒再睡,结果更难受,今天喝一杯能睡着,明天就得喝两杯。
他实在受不了,最终选择戒酒。
几经折腾后,窦文涛干脆听之任之,不去管失眠这件事了。
头一天晚上,他睡不着就看书,看困了就去睡。
没想到,当他不再过度理会睡眠,反而能睡着了。
在他看来,睡眠就像是在调戏自己。
正如学者钱钟书所言:
睡眠这东西脾气很怪,不要它,它偏会来;
请它,哄它,千方百计地勾引它,它便躲得连影子也不见。
大部分睡不着的人,都有一个心理,就是害怕睡不着。
有时,越在意越受影响,越想睡就越睡不着。
越是睡不着,心里就越烦躁,身体明明很累了,大脑却十分清醒。
久而久之,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每次睡觉都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给身体和精神带来双重压力。
很多时候,打败你的不是睡不着,而是你对睡不着的恐惧。
与其一直纠结于“如何睡”,不如正视“睡不着”的现象。
如果你躺在床上20分钟还睡不着,那就起来做点其他事,等睡意袭来再躺下。
哪怕你什么都不做,躺着休息也算是睡觉,千万不要和自己较劲。
放下执念,放下担忧,放下焦虑,当你不再精神内耗,方可重拾对睡眠的掌控。
你有没有因为外界声音太多而睡不着呢?
如果是,那就静下心来,听从内心答案去生活。
虽然听它的不一定对,但不会后悔。
每天都有很多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到什么年龄应该拥有什么。
他们或许是出于好意,但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我们的人生。
然而,我们却很容易被这些声音裹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些声音就会冷不丁冒出来,在我们脑海里打架。
正因为此,我们常常“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人生在世,我们和自己相处的时间最多,可最难了解的也是自己。
当你志得意满时,往往高估自己;
当你不顺心之时,又会看低自己。
如此反复,身心俱疲。
外界的声音越嘈杂,我们越要和自己和解,按自己的节奏生活。
俗话说:“悦人者众,悦己者王。”
别人的话,听听就好,不必当真。
也不要盲目和别人比较,那样只会自寻烦恼。
我们之所以活得累,甚至累得睡不着,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
正如清华教授彭凯平在《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中写道:
“当我们往上比较的时候,我们很难感受到自己已经获得的成就。”
人这一辈子,要学会知足。
健康地活着,真诚地爱着,就是一种幸福。
做回自己,睡前不纠结、不拧巴,便会不经意地、放松地睡着。
夜晚包裹着人类的感性和浪漫,也让我们的身体深度放松。
正如伏尔泰所说:“上帝为了补偿人间诸般烦恼事,给了我们希望和睡眠。”
我们一生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花在睡眠上的。
睡眠是健康的晴雨表,也是情绪的温度计。
在那些睡不着的夜里,别再精神内耗,也别为难自己,更别拿别人的尺子丈量自己的人生。
不妨从今天起,睡前定时清零,让今天的不开心到此为止,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千金难买好睡眠,愿每个深夜,我们都能酣然入睡,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