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童年阴影,每一代孩子都有不同的回答,有人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嘉和,有人是《天书奇谈》中的老狐母,还有人是可怕的柯南……
可以说,不同年纪各有各的阴影,但唯有打针这件事,不分年龄和年代,一提起它,无一例外都会感到害怕!
于是为了不打针的小朋友们“十八般哭艺”轮番上阵,招式之多让人惊叹,而这些滑稽的场面,也成功逗乐了不少网友。
01
“戏精”式打针
“阿姨,求求你,我这一辈子最害怕打针了”
“妈妈,再见,我去世了!”“我要死了”
因为害怕,这个小男孩语无伦次地给妈妈做了最后的告别……
然而还没等他眼泪掉下来,就已经打好了,于是男孩又发出了灵魂一问:就这么点?
有求情的,也有给自己打气的,下面这位小男孩就仿佛被扎到了“奥利给穴”。
嘴里不停地高喊奥利给,一曲会转弯的“奥利给之歌”,把周围人和护士都给逗乐了!
接下来出场的萌娃表现得也十分搞笑,虽然淡定地坐在那里,但心里的紧张让他不停地用方言碎碎念:哎呀,我滴个亲娘嘞,疼死我了……
医生忍俊不禁:有那么疼吗?萌娃频频点头。
还有的孩子,小小年纪便学会了“贿赂”。
“我给你一颗糖,你给我扎轻一点好不好?”
为了打针时少受点疼,萌娃甚至愿意卑微到尘埃里。
“阿姨,你咋长这么漂亮呢!”
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戏精”,那么在打针的时候,孩子们的演技往往都能达到顶峰……
02
拼命挣扎式打针
别看萌娃小胳膊小腿的,一旦碰上打针,全身就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试图用一身的功夫和家长及医生抗衡!
扒桌子,扒门,扒墙……
就看萌娃们全身写满了拒绝的动作仿佛用尽力气扒着的不是墙壁,而是救命稻草……
爸爸妈妈们只能使出全身力气,生拉硬拽!
一场针打完了,爸爸妈妈也差不多要“废了”……
03
萌娃出逃式打针
不想打针的孩子,上演萌娃出逃记!
因为害怕打针,浙江嘉兴的一个小女孩骑童车离家出走。
被好心人带去找民警后,小女孩一直哭喊称“我不想打针”......
一些孩子对打针的恐惧,早已经刻进了骨子里,为了逃避打针,他们可以一口气跑出好几百米。
那可能是他这一生中跑得最快的一次……
“谁家孩子丢了,爱吃肉,饭量还大,谁认识,请速与派出所联系。”
派出所凭借一条特征鲜明的寻人启事很快为走失孩子找到了家人!
而据孩子爸爸说,爷爷带孩子去看病娃害怕打针,所以自己悄悄溜了……
相比爱吃肉的小朋友,下面这个男孩的出逃记情节简直堪比大片。
逃离医院、惊动警察、还一口气跑了五十公里,生生从安徽省跑到了河南省!
好家伙,这孩子一看就是马拉松选手的种子啊……
虽然年纪轻轻,但这孩子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告诉我们:
针头是人类的天敌,怕打针的孩子必须用自己的力量,跑出一片天!
同时也提醒家长们,出门在外时,一定要让孩子在视线范围内。
如果发现走失,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
4
孩子打针,家长失控现场
针扎在娃身,却疼在爸爸心。
在孩子打针的现场,像这样因为心疼孩子而落泪的父母,比比皆是。
但也有忍不住暴脾气动手的!
最近,一个爸爸带女儿打疫苗,把女儿扔飞了的视频火了。
原来是女儿怕打针一直哭闹,可能哭得久了点,爸爸失去耐心拎起孩子就重重扔到了地上。
安全君能理解这位爸爸的无奈和焦躁,但这样的做法绝对不行,要知道爸爸失控下力气之大很容易会让孩子受伤的!
孩子害怕打针,是因为担心,他不知道打针有多疼,又或者针头会让孩子心生恐惧,不要说孩子,就是很多成年人也会害怕针头。
05
孩子害怕打针,怎么办?
那么当孩子害怕打针怎么办,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01
承认疼痛
对于打针的疼痛,要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安慰孩子说打针不痛,这不符合孩子的真实感受。
建议将打针的疼痛感形容给孩子,比如:跟用力拍一下手的疼痛感一样,让孩子能有一个正确的预期。
02
转移宝贝的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是必要的!利用玩具、食物等对孩子具有吸引力的物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打针引起的疼痛感,减少孩子对打针的抵抗。
03
打针时,尽量不要让孩子等待太久
等待太久会加剧孩子的恐惧感,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打针。
我们可以先让孩子离开令他感到恐惧的场所,等到快轮到孩子打针时,再把他带过去。
不给孩子太长的时间去想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
04
允许孩子哭,释放压力
打针的时候,有的父母常常命令宝宝不许哭,这只会压制他的情绪,却不能减少恐惧。
我们应该告诉他,“宝宝,如果你感到疼,就拉着妈妈的手好吗?如果坚持不住,哭出来,妈妈也不会责备你的。”
宝宝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支持,对他将是一个极大鼓舞。
05
不拿打针恐吓孩子
慎说关于打针的口头禅,如避免用“再不听话就带你去打针”这种说法。
06
给予鼓励
宝贝打完针,表扬他的勇气,给予鼓励。
此外,在给孩子打针之前,父母应该做好心理准备,保持平静的心态,有些家长一带孩子打针就表现得比孩子还紧张,妈妈的紧张心情是逃不过宝贝眼睛的,这只会让宝贝更加紧张。
总之,“打针”这件事,绝不仅仅是父母说句“别哭”那么简单,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恐惧心理,给他们精神上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