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翟笑千
“我希望能拍一部电影,让人心暖一点,给爱排毒。”个人微博停更一年后,冯小刚携新作《只有芸知道》再次出现于公众视野。
从1997年《甲方乙方》吹响内地贺岁片号角,到2013年延续冯氏喜剧的《私人订制》,再到2017年突然走心的《芳华》。无论是黑色幽默、小人物的生存、标志性的葛优,还是妻子徐帆时不时的锦上添花,见证了内地贺岁档二十多年发展变迁的冯小刚,花甲之年忽然开始柔软,也变得深情。
以挚友张述及其妻罗洋为故事原型拍摄的《只有芸知道》,讲述了一对男女从相逢相知到相爱相守,却又不得不面对离别的故事。看过影片点映的观众,对该片的态度大致分为两种,要么认为影片充斥太多心灵鸡汤而导致整体单薄空洞,像极了新西兰的旅游宣传片;要么认为这是部能够波动内心最深也是最柔软心弦的纯爱影片,看似平淡却于无声处掷地有声。
截止20日上映前,《只有芸知道》点映票房已突破1000万,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累计总票房突破3000万。就像冯小刚在微博中对自己的剖析,“这是一部很‘双鱼’的电影。”逐渐摘下“喜剧”标签的冯小刚,越发以另一种姿态继续将自己献给电影,尽管这种姿态一时之间让观众有些许陌生。
冯小刚的铁汉柔情,《只有芸知道》的平淡罗曼史成年人的崩溃,总是无声无息。
隋东风的不幸是累计叠加的,爱犬布鲁的离去、用心经营的饭馆失火,已像家人的房东林太悄声离去,接着是爱妻罗芸的永别……在本该享受安宁的人生阶段,这对夫妻的生活却一再遭遇令人难过的别离,包括他们之间。
但《只有芸知道》的叙述方式及影像风格却是柔和甚至平淡的,它讲述的是生活在新西兰的隋东风与罗芸两个人之间长达十五年的爱情故事。
影片用大量笔墨书写隋东风和罗芸两人的平淡罗曼史,余下的时长里则是一个中年丧妻的男人替妻子实现遗愿的故事。抛开各种已知的人生事故,《只有芸知道》所讲述的故事其实既不惊心也不动魄。
隋东风的原型是冯小刚的战友、朋友兼同事张述,罗芸则是张述的妻子洋。俩人的故事就像《只有芸知道》中一样,于生活平淡处见感情之炽热。隋东风与罗芸的生活真实且平淡,没有大开大合的冲突和戏剧性,多的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日常。在明媚的新西兰风景衬托下,以插叙与倒叙为主的叙述方式将故事打散又黏合,更多时候故事几乎成为了一个背景,观众在赏心悦目的国外景色中,拼凑出了两人相识、相知、相爱、相守再到相离的经历。
无风无浪,无惊无险,零碎又缓慢。陌生感也随即在静谧中滋生。
整体看来,针对《只有芸知道》而出现的声音,一种是感受到了平淡中的力量而甘愿为它静静淌泪。且为冯小刚将朋友的经历拍成一部电影的真诚动机而动容。
的确,结婚多年的隋东风和罗芸,并不像林太说的那样“是熬出来的”,两人每天结束了忙碌的生活回到家后,依旧能对着彼此诉说内心,他们的感情和婚姻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梦寐以求与求之不得。但林太那句“半路上留下的那个人苦”却说得对,罗芸的离去虽然没有切断两人的感情,可也正是这种切不断才让留下的隋东风无法释怀。这份感情的纯粹恒久以及永失我爱的怅然无力,在观众心中却汹涌湍急。
另一方则站在解构电影的角度,发出疑问,诸如影片中过于琐碎日常的内容,并无过多推动性的人物和情节,以及观后有触动与感动但却不知道具体留下了什么的观影体验。或平淡治愈或平凡另类,成为《只有芸知道》在观影市场的两种标签。
显然,《只有芸知道》这样的一部影片,无法让人大笑,也无法令人大哭,没有所谓的戏剧性与紧张感,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艺术作派。它和冯小刚之前的作品太不一样,观众陌生,对电影也是对冯小刚。
冯小刚生于1958年,那一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金门爆发八二三炮战、我国开展卫星工程研究工作、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展开……经历了特殊年代的冯小刚,从其作品《集结号》与《芳华》中就能看出他的那股子“血色浪漫”。
可能是过了耳顺之年,用《芳华》开了个头后,冯小刚的铁汉柔情便倾泻而出,《只有芸知道》像是他心扉的再次敞开,也是“冯氏贺岁片”的彻底转型。
从嬉笑、严肃到柔情,冯氏贺岁片22年更迭缩影“1997年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1997年,从一部《甲方乙方》起,国内电影市场开始摇动贺岁档大旗,这部影片也让冯小刚成了国产喜剧贺岁片的引领者。
400万成本、3600多万票房,就像冯小刚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说的,他所拍的中国内地影史第一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市,奇迹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贺岁档这一概念传入内地后,为内地影人打开了新的机遇之门,掀起浪潮的冯小刚自然没有错过。
1998年的《不见不散》、1999年的《没完没了》,连续三年的贺岁片和不断被刷新的票房纪录,让公众记住了“冯氏贺岁喜剧”,也让市场看到了贺岁档蕴含的能量。在之后的十几年间,冯小刚和他的电影几乎成为了家家户户的过年必备。
最初的变化是从2003年的《手机》开始,它不再像是以往携带嬉笑的作品,结尾的些许沉重,让其成为另类的冯氏贺岁喜剧。当时的冯小刚依旧身穿铠甲,不对外界进行过多解释。
2004年《天下无贼》后,冯小刚花两年时间完成了电影《夜宴》,但这次的风格尝试并不怎么理想。2007年《集结号》的成功似乎让他明白,自己所擅长的并不在遥远的过去。
2008年,回归冯氏贺岁喜剧的《非诚勿扰》,以3.25亿元的票房成绩刷新内地华语电影票房新纪录。接着是2010年《非诚勿扰2》的到来,虽然口碑并不如前作喜人,但同一年,冯小刚用《唐山大地震》再次刷新了公众对他的认知。
在艺术的视野中,冯小刚沉醉于对历史的思考,《唐山大地震》隔年后又推出《一九四二》。有意思的是,在着眼重大历史题材的同时,他也没忘记解决艺术之下的经济基础。
2013年,喜剧片《私人订制》再闯贺岁档,该片仅植入广告的收益便达到了8000万,且上映首日以8400万的票房成绩一举打破国内票房纪录,并以7.13亿的票房总成绩,为冯小刚拿下又一座贺岁档票房冠军的奖杯。这之后,冯小刚暂别贺岁档,《私人订制》也成为他迄今为止最后一部贺岁喜剧片。
可以看到,从《大腕》到《手机》《天下无贼》到《集结号》《非诚勿扰》《非诚勿扰2》,再到《私人订制》,或嬉笑怒骂或轻松幽默,或深情微露或藏尽人文主义情怀,二十多年来,不变的是冯小刚与贺岁档的亲密,改变的是贺岁档的面貌以及冯小刚的内心。
2017年,阔别贺岁档四年的冯小刚,携带《芳华》回归。与贺岁档疏远的这四年间,冯小刚也没有闲着,《老炮儿》《我叫李雪莲》《我不是潘金莲》,嬉笑不在,深思有余。而《芳华》像是冯小刚的一次蜕变,羞于浪漫羞于赞美羞于深沉他在那里摘掉了面具。
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怀旧,《芳华》成功得到了观众的眼泪与市场的票房。也是从《芳华》开始,冯小刚不再在意别人想看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他开始拍自己想表达的。
在《只有芸知道》里,卸下铠甲的冯小刚彻底将骨子里的柔和揭开示众。无论评价如何,公众都能透过这部影片看到冯小刚的内心,看到他从骨子里透出的那种暖的、软的东西。
“我一点也不厉害,我骨子里很柔和。”以美术助理入行的冯小刚,已在影视行业走过三十多年风雨历程。作为内地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个人的起落荣辱,是中国社会几十年进程的缩影,其作品的每一次转变,是贺岁档的一次次转折,也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更迭缩影。
如今的冯小刚,标签不再只是喜剧片,也不再只是贺岁片。在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进程中,他带动浪潮,也被浪潮席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