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学会接受爱和分离?学不会怎么办?

爱得好痛苦最后还是分开了(每个人最终都会找到方式接受)(1)

陈曼:

其实,也不是一定要学会接受爱和分离,因为学不会也逃不过,终归要经历。

先说爱,在真实生活中断情绝爱可太难了。是人就有贪嗔痴怨憎会,你不去爱人也总有人会爱你,如果没人爱你你又可能会苦苦求索他人的爱。

亲情的羁绊、大部分人父母对自己深入骨血的爱也许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也抹不去;

荷尔蒙分泌、匮乏感激活、追求幸福的本能启动…谁能一辈子活在真空中不被他人吸引、不心动、不爱上?

哪怕和旁人不相关,你得和自己相处一辈子,还可能一天都没体验过爱自己了?

分离同理,寿有终时,不分人命还是人心。

爱得好痛苦最后还是分开了(每个人最终都会找到方式接受)(2)

重要的人,总有可能比我们先离开这个世界;

曾是对的人,也许走着走着就不对了;

再契合的关系也需要协调变化,也许ta对生活的目标升级了,你却想留在原地;也许你想换个方向了,ta却固步自封……最终只能各走各路,分开离别。

也许有人一次就“学会”了接受,自此封心冷情,面对爱和分离满满冷漠、无动于衷——好处是不容易受伤,代价是不受伤的时候要用一生行尸走肉;

有人永远学不会“接受”,爱到无法自拔、面对离别撕心裂肺——风险是生活格外戏剧、吵闹,过度煽动炸裂的积极或消极情绪也让人更可能患上情绪病、无法过上安稳的日子;但也让人体会到自己在世界上强烈的存在、感受自身蓬勃的生命力、领略一波波令人目眩的高峰体验。

而大多数人处于两者之间,会爱、会痛、会崩溃、会想放弃、会破罐破摔,但也或快或慢总会找到适合自身的自我调节方式,会有效爱人、会合理付出、会适度悲伤、会节哀。

所以有关情感主观层面的事,提前学习没啥大用。

去体验吧,在行动和“活在当下”中,什么样的人自然便学成了什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