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作者介绍:

李星华( 1911一1979)河北乐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她整理出版的《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

我会写:

稚:幼稚 童稚 稚气 稚嫩

避:避免 退避 避暑 避雷针 避而不谈

峻:严峻 峻峭 冷峻 峻拔 陡峻 险峻

啪:啪嚓 劈啪 噼啪 砰啪 啪啦

瞪:目瞪口呆 瞪眼 迷瞪 眯瞪

僻:僻静 僻陋 僻野 僻远 穷乡僻壤

瞅:瞅见 瞅空 瞅准 让我瞅瞅

靴:马靴 皮靴 隔靴搔痒 战靴 脱靴、

魔:魔鬼 恶魔 妖魔 病魔 魔王

刑:苦刑 判刑 量刑 徒刑 缓刑 刑期

哼:哼,走着瞧。

绑:绑带 绑架 绑腿 捆绑 松绑

啃:啃声 啃气 啮啃 啃啮 啃嚼

袍:旗袍 袍子 长袍 同袍 睡袍 紫袍

执:执行 执笔 执着 执迷不悟

形近字:

避(避暑)僻(偏僻) 屉(抽屉)届(届时)

绞(绞刑)饺(水饺)

多音字:

糊hú糊涂hù糊弄

冲chōng怒气冲冲chòng冲着

近义词:

可惜——惋惜 耐心——耐烦

避免——防止 会意——会心

反义词:

慈祥——凶狠 幼稚——成熟

含糊——肯定 坚决——犹豫

暂时——长期 沉着——慌乱

理解词语:

【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不认真,马虎。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

【轻易】简单容易;随随便便。

【暂时】属性词。短时间的。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严峻】严厉;严肃。

【残暴】残忍凶恶。

【怒气冲冲】形容非常愤怒。

【一拥而入】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乱蓬蓬】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词语扩展:

ABCC式:

怒气冲冲 兴致勃勃 人心惶惶 得意扬扬 风尘仆仆

喜气洋洋 神采奕奕 含情脉脉 大名鼎鼎 文质彬彬

课内词语:

埋头 幼稚 含糊 避免 局势 严峻 轻易

尖锐 僻静 魔鬼 苦刑 冷笑 残暴 匪徒

法庭 安定 占据 会意 执行 过度

句子解析: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早出晚归,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说明局势紧张。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所以父亲要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2、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同时,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详细解释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的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3、“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说明父亲对敌人的到来早有准备,表现了他的临危不惧、沉着镇定。

4、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我”的紧张、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冷静形成对比,更加衬托出父亲的临危不惧。

5、穿灰制服和长筒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我体会到了敌人的凶狠残暴。仅仅是父亲和“我” 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与父亲的沉着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说明阎振三身受苦刑,但仍不肯指认李大钊,反映出他忠于革命、绝不出卖同志的高贵品质。

7、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与敌人粗暴、蛮横的态度相对比,父亲保持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一丝慌乱,也没有同敌人讲任何道理。表现出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8、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 平静” 说明父亲在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慈祥” 充分体现了父亲对亲人深沉的爱。

9、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面对亲人的哭喊,父亲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 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他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安定” “ 沉着” 来感染亲人,使她们化悲痛为力量。

10、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母亲没有在悲痛中倒下,她要“ 我” 记住敌人欠下的血债。表现出母亲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敌人的无比痛恨。

11、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首尾呼应,突出这一天是父亲的被难日,让“我”印象深刻,终生难忘。表达出了“ 我” 的悲痛,以及对父亲沉痛的哀悼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段落大意:

⑴第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第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第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课文主题:

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纪念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写的一篇回忆录。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赞美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课后习题答案:

二、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

答: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以下事情:先写了父亲被捕前烧掉文件和书籍,以及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敌人的残暴,父亲的处变不惊;接着写了法庭上父亲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遇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虽然遭受了严刑拷打,但是他毫不动摇,依旧坚定;面对家人的时候,他用“安定”“沉着”感染着亲人,使亲人化悲痛为力量。

三、下面的句子分别写了李大钊的动作、外貌和语言,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类似的句子:“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不但毫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悲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文章开头写了“1927年4月28 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遇害的日子, “4月28日”,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这样写,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也起到了强化的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对父亲深切的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曾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领导了北方的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逮捕了李大钊同志。在敌人的监狱里,大钊同志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主义战士的英雄气概。反动军阀竟不顾社会舆论 和人 民义忿,悍然下令于4月28日用绞刑杀害了李大钊同志。当时,在绞架面前,大钊同志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宣传了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真理,然后从容就义。遗著有《李大钊选集》等。

叶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军长。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欧洲。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于1938年1月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1946年3月4日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4月8日,他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遇难身亡。

赵一曼:1935 年 11 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

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的帮助下,她于1936 年 6 月 28 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第三天凌晨被日军追上,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怒斥敌人:“你们能够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杨靖宇: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他牺牲前五天,“讨伐队”将已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一片小树林中。他们逐步逼近到 50 米处,喊话劝降,对方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

日军见生擒困难就猛烈开火,有一弹击中胸部,杨靖宇壮烈牺牲。日军根据追踪估算,认为他缺粮已有半个月,完全断粮也至少在 5 天以上,能够在零下 20 摄氏度且没有房屋的山林中坚持下来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将遗体送到县医院解剖。当肠胃被切开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日本军官狠狠地说:“算他是一条好汉!”

图文解说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6)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7)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8)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9)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0)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1)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2)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5)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6)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7)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8)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9)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0)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1)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2)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5)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6)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7)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8)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9)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0)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1)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2)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5)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6)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7)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8)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9)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0)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1)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2)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5)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6)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7)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8)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9)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0)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1)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2)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5)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6)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7)

课堂测试

1.看拼音,写字词。

yòu zhì cháng xuē chǒu jiàn

( ) ( ) ( )

mó guǐ jiǎo xíng zhí xíng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

( )的枪声 ( )的眼光 ( )的小屋

( )的吼声 ( )的态度 ( )的匪徒

3.选词填空。

严峻 严肃 严格 严厉

(1)不管怎么说,( )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 )地批评了一顿。

(3)形式非常( ),伤员必须马上转移。

(4)升旗时要( )认真。

剧烈 猛烈 激烈 强烈

(5)晓庆生过病,上体育课不能( )运动。

(6)孩子们( )要求周末不要上课。

(7)敌人占领的高地被我军( )的炮火摧毁了。

4.照样子,写出描写神态的四字词语。

不慌不忙(ABAC式):

怒气冲冲(ABCC式):

5.按照要求写句子。

(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写成转述句)

(2)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6.品读句子,完成后面的练习。

(1)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不慌不忙”写出了李大钊 。

(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 ”“ ”说明李大钊饱受折磨;“ ”写出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一词,则再次直接地表明了李大钊作为一个慈父的可亲形象。

7.对于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B.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作用是照应第一自然段,首尾呼应。

C.“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D.课文是按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顺序记叙的。

8.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定 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能 只好 )不再说什么了。

(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我哪能离开呢?”换一种说法: 。文中用反问句的好处是 。

(3)父亲的这段话写出了父亲( )品质。(多选)

A.自以为是 B.忠于革命 C.关心家庭 D.不畏牺牲 E.为革命献身

9.假如你来到李大钊烈士墓碑前,你想说些什么?

参考答案:

1.幼稚 长靴 瞅见 魔鬼 绞刑 执行

2.刺耳 锐利 漆黑 粗暴 严肃 凶狠

3. 严格 严厉 严峻 严肃

剧烈 强烈 猛烈

4.无边无际不三不四 一心一意 气势汹汹 小心翼翼 得意扬扬

5.(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解析:这是改成转述句的训练。首先要明白句子的意思,然后将说话的内容进行改变,注意标点符号的改变,还要注意内容的改变,要保证句子意思不变。

(2)不论我做么说,他总是坐在那儿,总是一言不发。

6.(1)镇定自若(2)没戴眼镜 乱蓬蓬 ;平静;慈祥

7.A

8. (1)坚定 只能

(2)我不能离开。表达了李大钊坚强不屈,对待革命无比的忠诚。

(3)B D E

9.李大钊,你为了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虽然牺牲了,但是你的共产主义在人民群众中遍地开花,你是了不起的英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你的真实写照。

解析:这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对李大钊说出感人肺腑的心里话。首先要明白李大钊为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其次,梳理语言,表达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注意在表述时恰当运用名人名言,会更富有感染力。

我是梵果教育,关注小学孩子的学习。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转发或者收藏,同时我们平台有海量的学习资料及各年级部编版语数英电子课本,需要的请私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