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太行山北段和燕山山脉将十六州分为两部分,山的东南面为瀛、莫、涿、幽、顺、蓟、檀称为山前七州,以幽州为核心,山的西北面为朔、寰、应、蔚、云、新、妫、武、儒称山后九州,以云州为核心。幽云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他是汉族王朝保护农业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当然也是中原王朝在其盛世时经略东北的基地。如果失去山后九州,就等于失去了“战略缓冲区”,但还有雁门关可以依托固防,山前七州本身就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如果失去则等于中原地区门户大开。在武功兴盛的汉唐,幽云十六州都牢牢控制在汉族王朝手上。盛极一时的大唐灭亡后,中原地区陷入五代十国的纷争之中,后晋石敬瑭为了打败后唐向契丹称臣,公园938年割让了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从此幽云地区脱离汉族掌控长达400余年,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北伐,公园1368年才重新收复幽云地区。

宋朝打下幽州吗?悬在北宋王朝头顶的利剑(1)

幽云十六州

宋辽第一次幽州之战——高梁河之战

公园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历经20年努力相继平定南北方割据政权。特别是公园979年,北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率军经过半年血战攻克太原,并在太原战役过程中宋将郭进在白马岭击退了支援北汉的辽军,赵二完成了他哥赵匡胤都未能完成的丰功伟绩,自己可能把自己当战神了,一时间霸气侧漏信心百倍,准备挟平定北汉的余威驱除鞑虏,一举收复汉唐故土。宋辽爆发了第一次幽州之战,由于主要战斗发生在今天北京西直门外的高梁河区域,史称高梁河之战。

不得不说,宋军的这次北征幽州是一次太过草率的举动。向辽这样一个拥有辽阔领土,大量骑兵力量的北方大国作战,理应进行各方面情报收集、大量军需物资准备、选择合适时机,统筹谋划,谨慎而不失果断的发动,或许凭借王朝初期宋军强悍的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可以赢得胜利。然而,当时北宋大军刚刚经过半年苦战攻下了坚城太原,军队已经筋疲力尽,按常理是该论功行赏和充分休整的时候,宋太宗赵二却突然要发动收复幽云的伐辽战争,这是一个自己飘飘然过于乐观而随意做出的决定。果然,赵二的想法遭到所有久经沙场的将领反对,但是赵二还是一意孤行,命令四面展开的宋军翻越太行山各个隘口从河东杀向河北。打了大胜仗的士兵和将军,就在眼巴巴等着皇帝陛下加官进爵,论秤分金银的档口,等来了这样一个令人黯然神伤的劳师远征的命令。数十万大军相当于跑了个马拉松后,要接着再跑个百公里!

初战席卷河北

五月二十日,宋军从太原分路东进,翻越太行山,二十九日到达镇州完成集结(河北正定)。六月二十日宋军越过东易州过拒马河“侵入”辽境。一开始,宋军重兵向北,分散的辽各地守军难挡其锋,辽易州,涿州相继投降宋军。其中易州的收复极具传奇色彩。当时大军驻在金台驿,赵二命令禁军东西班指挥使孔守正和刘仁蕴带少数部队前往岐沟关侦察,当时易州刺史已经知道北宋大军动向,已经紧闭城门准备防守。孔守正夜间独自翻过城外的矮墙,越过鹿角等设置的障碍,来到吊桥前对着城头喊话:“我乃大宋禁军东西班指挥使孔守正,让你们刺史出来说好“,等易州刺史出现在城楼后,孔守正继续喊话:“大宋皇帝御驾亲征,明天就率数十万大军到达易州,是战是降尽快做决断”。辽易州刺史刘禹放下吊桥说请孔进城商讨投降事宜,孔守正单枪匹马过了吊桥进城,易州刺史听从孔守正劝说下令投降。就这样孔守正上演了单骑降易州的戏份。边境重镇易州投降,辽北院大王耶律溪底率领骑兵从幽州向宋军前进方向杀奔而来。在涿州城下,宋军先锋孔守正和傅潜率御前禁军东西班迎头遇到耶律奚底的辽军骑兵。孔傅两将二话不说率领宋军以超凡的勇气和气势向人数远多于自己的辽军发动攻击,两阵冲击后人数占多的辽军逐渐不支开始后退,宋先锋军逐北二十余里。等宋军后队高怀德和刘廷翰援军赶到,两军会合战斗更加没有任何悬念,宋军一口气追杀辽军到桑干河,生俘数百辽军。此战对耶律奚底打击沉重,战后辽国皇帝耶律贤以剑背敲击耶律奚底以示意惩罚,这也是耶律奚底留在历史的最后一笔,从此销声匿迹。目睹宋军威风的涿州军民,立刻在最高长官判官刘厚德率领下投降宋朝,这投降显得自然而然。在快速推进的宋军六月二十三日兵临幽州城。可以说在扫荡宋辽对峙线至幽州城下的这一区域的作战中,宋军挟削平北汉余威进展十分顺利。

再战,顿兵坚城

当时幽州为辽南京,辽对该城极为重视。辽对隋唐时期幽州城进行了扩建,从而使幽州城成为方圆36 里,城高3 丈、宽1.5 丈的军政重镇。当时的幽州城位置和大小大约就是北京市西城区。

宋朝打下幽州吗?悬在北宋王朝头顶的利剑(2)

当时幽州城大小和位置

其守将为权知南京留守事韩德让,指挥城内大约2万人马守城。另有从涿州逃回来的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与统军使萧讨古以及辽权知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等军骑兵在城北屯扎。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麾下骑兵屯兵得胜口(河北昌平天寿山西北)。总体防御态势是韩德让坚守城池,契丹骑兵在城外伺机而动。宋军兵力数十万占有绝对优势,赵二一看这幽州城也不大,自觉攻下幽州收复燕云已经是手到擒来的事情,提前任命潘美为知幽州行府事,打算战后就让潘美坐镇此城守卫大宋北大门了。宋军兵力充裕,就跟李云龙打平安县城一样,四面都是主攻,几个节度使各自领兵万余从东南西北四面围攻。同时一部分宋军进攻城外发现的契丹骑兵。最初宋军还保持连战连捷的锐气,杀的耶律奚底部溃不成军。但是耶律斜轸证明了他就是当世名将,他避开宋军锋芒,冷静的设计创造战机。他在得胜口用青帜假装收容耶律奚底溃军以诱敌。赵二得到探马报告,由于宋军接连打败耶律奚底的契丹骑兵,便有轻敌之心,麾军继续攻击,宋军将士乘胜追击,又斩首千余级。但步兵出击拉长战线后,后方出现空虚,而骑兵的机动特长可以充分发挥,耶律斜轸抓住机会突然袭击宋军后方,已显疲态的宋军招架不住,损失惨重。从此宋军停止了开战以来的攻击作战,和耶律斜轸军形成对峙。耶律耶律斜轸的胜利不在于消灭宋军多少,而在于打掉了宋军所向无敌的态势和锐气,让宋辽在城外形成对峙局面,从而声援了幽州守军。果然幽州城内守军得此声援,固守之志更加坚定。六月二十五日,宋军看出耶律斜轸兵力不足,只是据险而守,仅能声援幽州之敌,便只留一部兵力与之对峙,而用大军围攻幽州城。耶律斜轸部将渤海帅达兰罕率部降宋,赵光义以其为渤海都指挥使。自此,城外宋军对守城辽军多方招降,使城中人怀二心,后又有其铁林都指挥使李扎卢存等率所部出降。原在城外的辽御盏郎君耶律学古入城增守,与韩德让等共谋守御,安定反侧,守军才安下心来守城。六月二十六日,赵光义由城南宝光寺至城北,亲督众将进兵,攻击清沙河对峙的耶律斜轸辽军,在皇帝的亲自督战下,宋军再鼓勇气与辽军大战一日,杀敌甚众,获马三百余匹,辽军稍却,仍然凭借险要坚守。三十日赵光义又督军攻城,宋军三百人乘夜登城,被耶律学古力战所擒,后又发现并堵塞了宋军挖的隧道,修守备待援兵。而当时,辽南京被围,远近震动,辽顺州守将刘廷素、蓟州守将刘守恩相继率部降宋。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宋辽交锋宋军还是以攻势作战为主,辽军以固守待援为住。宋军虽然屡有斩获,但从太原到幽州大半年的转战疲劳可想而知,进攻已经呈现乏力的迹象,已成劳师远征顿兵坚城的局面。

最终,全军崩溃

辽景宗耶律贤于六月三十日闻知南京被围,耶律奚底、萧讨古、耶律斜轸等军虽未大败,却不能进援,只能声援,于是急遣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和耶律休哥统帅精锐驰赴前线。

宋军多日围攻幽州坚城不下,“将士多怠”,士气低落。七月初六,耶律沙大军至幽州。由于之前太原大战期间,宋将郭进在石径关白马岭打的耶律沙落花流水,因此赵光义并不把这个手下败将放在眼里,立刻督诸路军攻击,两军战于高梁河。很快耶律沙果然力战不支而败退。然而当时的宋军连续近二十日不停地猛攻幽州城,士卒早已疲殆,故而虽然战胜,从中午到傍晚只追了十余里。令赵二始料未及的是,耶律休哥率军出其不意间道而来,人人手持火炬直冲,宋军不知其多寡,未等接战心里已经发怵,故不敢接战,欲据高梁河为抵御之计。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败军,使之回去再战,与宋军相持,然后与耶律斜轸各自统帅精锐骑兵,从耶律沙的左右翼挺进,实行两翼包围钳击。战斗激烈非常,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被三创犹力战。城中耶律学古闻援军已至,也开门列阵,四面鸣鼓,城中居民大呼,响声震天动地。耶律休哥继续率部猛攻,这时宋军才发觉已被包围,又无法抵抗辽军的猛攻,只能纷纷后退。耶律沙从后面追击,而休哥与斜轸两军也对宋军实行超越追击。宋军大败,死者万余人,连夜南退,争道奔走,溃不成军,赵光义与诸将走散,诸将也找不到各自的部下军士。赵光义的近臣见形势危急,慌忙之中找了一辆驴车请赵光义乘坐,急速南逃。赵光义于七月初七日天明之后,已先到达涿州城外,当时宋军的败兵还没到,身边没兵的皇帝心里没底,他又绕过涿州城,直奔金台屯,才敢停住“车驾”观望。初九日,赵光义见诸军仍然未到,便使人往探,这才知道诸军仍在据守涿州,而且有策划立太祖子武功郡王德昭的事,于是急命崔翰往传诏命班师。

宋朝打下幽州吗?悬在北宋王朝头顶的利剑(3)

至此,轰轰烈烈的宋辽第一次幽州大战,即高梁河之战落下了帷幕。浩浩荡荡旌旗蔽日的宋军,在初期连战连捷,在中期久攻不下顿兵坚城,在最后遭遇辽军骑兵钳形夹击总崩溃。就这样志在必得的大宋皇帝,仓皇间丢下大军,驾着驴车一路狂奔,在历史上留下“高梁河车神“的名号。

分析高梁河之战,可以看出王朝初立时的宋军本身的兵员素质和作战能力绝对是毋庸置疑。在太原之战的白马岭就痛击辽国援兵,在涿州城下少数先锋军再次击败辽军,那勇气和能力都值得后人肃然起敬。在幽州城下再败耶律奚底,在辽援兵到达时在极端疲劳情况下还是打败了耶律沙的主力援军。这支铁军无愧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调教出来的铁血之师。但是士卒的勇武只是胜利最基础的条件,将帅的谋略和指挥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宋军的统帅就是皇帝赵光义,辽军的统帅是坚守的韩德让和带领骑兵的几位耶律们。宋军这方首先进军决策就非常随意,士卒长期征战师老兵疲,本来就不是进兵幽州的恰当时机。其次对骑兵作战考虑欠缺,遭遇诱敌之计和骑兵钳形侧击,再次始终全军铺开作战,没有任何预备兵力应对突发局面,遭遇不利局面不能投入成建制生力军稳定局面,一败呈全军崩溃的局面。后人对赵光义的评价就有一句:“此人不知兵“。辽军这面,首先汉人将领韩德让守城,契丹骑兵司机城外的战略布局非常正确,城外广阔的天地可以充分发挥骑兵机动优势。其次,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对战机的把握和对骑兵战术的运用都非常高明,总是在宋军进攻获胜,拉长战线,积累疲劳到相当程度时,突然发挥骑兵机动能力从侧后突击。在辽援军未到时,耶律斜轸兵力有限,就诱宋军进攻得胜口耶律奚底溃兵,然后从后方突击出击的宋军,应该说这是兵力有限情况下的一次骑兵战术运用,作战对象就是被诱出的小部分宋军。而当耶律沙和耶律休哥带领大军到达后,则是耶律沙充当了耶律奚底溃兵的角色,负责正面拼杀,耶律沙军战败后退,宋军进攻再次拉成战线积累疲劳,然后二路兵力雄厚的骑兵对全部宋军发动侧击,再加上幽州守军出城夹击,宋军疲惫不堪时遭遇包围攻击,大崩溃不可避免。

幽州城就这样,似乎就要唾手可得的时候却遥不可及。这里面大宋皇帝和辽军将领用兵之道的差距是最根本原因。可惜那些铁血的汉族勇士,多少人在踏上河北燕地后,再也没能回来,幽燕战败的悲歌也为北宋王朝的屈辱和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