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育家呼吁培养小孩的发散思维比如说一个小孩数学题做得中规中矩,可是性格不活泼特别老实,教育家就可能认为他缺乏发散思维另一个小孩说话天马行空、思路离奇,教育家就可能认为他很有发散思维能在两分钟内写下砖头的50种不同用法的“发散思维”,是不是就比老老实实把数学题做对的“普通思维”高级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发散思维是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发散思维是指(什么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

很多教育家呼吁培养小孩的发散思维。比如说一个小孩数学题做得中规中矩,可是性格不活泼特别老实,教育家就可能认为他缺乏发散思维。另一个小孩说话天马行空、思路离奇,教育家就可能认为他很有发散思维。能在两分钟内写下砖头的50种不同用法的“发散思维”,是不是就比老老实实把数学题做对的“普通思维”高级呢?

从常识判断,我们总觉得能把题做对的人更有用。可是你考察各种发明创造的传说,最后关键的那一步,似乎又的确是发散思维的作用。咱们之前讲过蒂姆·哈福德的《混乱》那本书,其中有个概念叫“任意的震动”,说的就是偶尔的分心有利于发挥创造力。

“ 集中思维 ”这就是老老实实做数学题的思维。一个外部信息进来,你立即在大脑中给这个信息定位,专注思考,快速处理,这就是集中思维。比如让你算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你根本就不会分心,拿过来就算。你头脑里已经有现成的乘法口诀 —— 也就是套路,你把这些套路自动使上,很快就能得到答案。再比如你读书看到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新名词,为了理解这个名词的意思,你就不得不一字一句地读书中的内容。这时候你的思想集中在这个概念上,根本没有什么余地分心,这也是集中思维。集中思维需要专注。在处理抽象的问题,或者按照一定的规则做事,或者对什么东西进行解码,探究事物背后的本质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是一台单进程计算机,任何分心都会降低效率。

“专注”,可以说是大脑的基本功。不能专注思考就不能掌握操作规则和理解抽象概念。想要在任何脑力领域有所成就就非得从小训练专注的功夫,在理工科上更是如此,就好像古代大儒们“养气”一样。人长时间专注做一件事会感到劳累,除非你特别厉害,能进入“心流的状态” —— 但即便如此,大脑集中思考时总是更消耗能量,就好像一台发热到让风扇嗡嗡作响的电脑。功夫浅的人需要意志力来强迫自己专注。但是集中思维有个很大的局限性,需要用发散思维来弥补。

发散思维是一种全局思维,的确有点天马行空甚至是胡思乱想的意思。

集中思维的这个弊端,有个专门的名词,叫“Einstellung Effect”,也就是“ 定势效应 ” 。说白了这个定势效应就是当局者迷,我们头脑里边已经存在很多定势,一个想法产生后,我们首先会把它直接放到我们那个定势区里,用现有的套路去琢磨它。但可能琢磨半天也找不到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其实在“灯火阑珊处”。

对更难的题目,特别是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专家往往会有很强烈的思维定势,那么主动进行发散思维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了。你可能需要放下手中的工作出去散散步,你可能需要找个人讨论,总之就是要主动停止集中思维,先把想法放下,去期待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其实一点都不神秘。“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无非就是人脑的两种工作模式,都需要下功夫训练才能发挥作用。

让我说的话,集中思维才是脑力工作者的本钱。只有集中思维才能掌握套路和抽象概念,才能让你的脑子里事先有一个“答案区”。如果根本就没有这个答案区,小球就算走遍全脑也没用。

我们平时的学校教育,或者自己读书自学,的确都是专注于集中思维,可以说练的都是基本功。教育系统这么做也有道理,因为基本功特别容易考核!只要有大纲有套路,老师就容易出题,学生就容易备考,大家都方便。学校教育的缺陷在于如果只有这一身基本功而不会灵活运用,到了实际工作的时候可能就发挥不出来。这就好像一个人的身体特别好,各种武术套路都会,但是没打过仗!一旦真跟人交手就可能缺少想象力,不会应对突发情况和不熟悉的局面。

可是话说回来,到底有多少人需要在工作中随时面对突发情况和不熟悉的局面?大多数工作无非就是循规蹈矩而已。也许只有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才需要发散思维。而且只要有了集中思维的基本功,想要发散一下其实并不难。发散思维,不应该指望在学校学,而应该自己主动实践。

总结:1.集中思维,是掌握抽象概念套路,以及使用这些概念和套路的思维,特点是每次专注于一点,是局部的思维。2.集中思维有个缺陷 —— 容易陷入思维定势。3.发散思维是个全局性的思维,往往能把新想法和一个意想不到的知识联系起来,绕过思维定势。

而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一个教训,其实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合理使用自己的大脑。不要把大脑当成黑箱,不要以为大脑有多神秘,要把大脑当成工具!根据不同情况主动切换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关键词:主动。

集中思维有个定势效应,容易陷在一处当局者迷。而这时候如果主动使用发散思维,跳出圈外来换个思路,最后往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那怎么跳出来呢?我们在哈福德的《混乱》这本书里知道一个办法是“任意的震动”,也就是随机地从外部寻找一个方向想问题。而在《算数之心》这本书里,奥克利做了很多调研,她总结的一个办法,是干脆什么都不想。这是因为发散思维有个重大特点,那就是它可以在后台无意识地运行!我们知道人的意识其实只是大脑中各种活动的一小部分,大脑中的神经元随时都在做你没有意识到的连接。有时候你明明没有在想那个问题,却突然获得了灵感 —— 也就是头脑中的“小球”自己就跑到答案所在的区域去了。

“ 好的灵感离不开长期思考的积淀 ” —— 这其实就是必须先有大量的集中思维在大脑中做好各种储备。储备的想法多了以后,大脑自动就会做各种连接,也许某一个连接就把问题解决了。那一刻张益唐可能没有主动思考,但是他的大脑从未停止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创新者说他们在散步、洗澡、看电影这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中突然获得灵感。

《伟大创意的诞生》一书中,也说过类似的道理。Johnson把这种发散思维获得的灵感称为“慢直觉(slow hunch)” —— 也就是说这个灵感不是轻易产生的,它要求你之前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花费了大量的集中思考的时间。

奥克利说我们在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时候,应该交替使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集中思考一段时间就去做点别的,主动停止思考,把问题交给潜意识一段时间。整个的思考过程就好像是用砖头砌墙。集中式思维是让各种新想法新概念、各种套路在你的大脑里生根发芽,是形成砖头。而发散思维则是用水泥把砖头连接在一起。只有水泥没有砖头,只有砖头没有水泥都不行。

主动的发散思维,其实就是主动的“不思考”。奥克利说如果时间紧,比如说在开会途中需要调整思路,像卡尔森下国际象棋那样起来走几步也可以,实在不行哪怕闭会儿眼睛也能有点帮助。

所以发散思维其实就是给大脑时间去建立新连接的过程。我们学习新知识也需要把新东西和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连接起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发散思维,也需要时间。人脑不像计算机的存储器能瞬间记录信息,大脑是肉长的。这就好像砌墙,你有了砖头和水泥,总要再给点时间让水泥风干了,墙才能结实。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第一次学习新技能的时候总觉得很别扭,过段时间,哪怕是睡一觉或者隔一天不练,再拿起来感觉反而好多了。这一小段“不练”的间隔期对大脑非常重要。奥克利说这就好比练举重,如果你每时每刻都举重,你的肌肉没有办法生长,总要停一段时间长肉。

我们学习各种技能,有时候会遇到一个短暂的“平台期”。比如我记得当年学开车,一开始进步神速,过了一段时间,就感觉有几天虽然一直在练,但是水平不但没提高反而还下降了,怎么开都别扭 —— 这就是平台期。这个平台期其实是大脑内部正在忙着建立新连接的时期,不是没有进步,后台正在重组!我看奥克利的书中有人说他学钢琴就有这样的体会,一首很难的曲子练了几个小时怎么练也练不好,结果睡一觉第二天自动就会了。据此我们知道,学习知识并不是越快越好。复杂的技能需要时间间隔。

现在心理学认为人有两种“工作记忆”。“ 短期工作记忆 ”相当于计算机内存,是完成一项具体工作的时候大脑随时使用的记忆。“ 长期工作记忆 ”相当于硬盘,是我们平时的知识储备。

人的短期工作记忆能力非常有限,现在的公式是一般人只能同时考虑四个东西。这四个东西最好都是跟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这就是为什么要专注。

所谓学习,就是把进入到大脑的短期工作记忆的内容强化吸收,写进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过程。所谓创新,就是把长期工作记忆中的相关内容调出来,放在短期工作记忆里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过程。

集中思维,就是在此时此刻的短期工作记忆里强化这个新信息。而发散思维,就是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之间的通道。

我们有个说法叫“劳逸结合”,其实对脑力工作者来说,“劳逸结合”这个词根本不适用。如果你以科研为生,你可能早就意识到了,科学家根本没有真正休息的时候。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想问题。如果你不搞科研,但是经常跟科学家聊天的话,你可能会发现他有时候说着说着就走神了 —— 他又想到他的问题上去了。我有个朋友就有个说法,说搞物理的人不应该开手动挡车,因为我们在路上太容易走神了。如果你真的深入到一个问题中去,你表现出来就是心事重重。就好像正在经历什么人生巨变一样,你不想这个问题都不可能。也只有进入这样的状态,灵感才可能来找你。

所以今天说的主动切换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对老百姓来说难处也许在于怎么专注于集中思维,对职业选手来说关键却在于学会暂时不思考。

总结:1.不论你是想消化吸收新知识还是想从旧知识里获得灵感,你都需要发散思维。2.高手会主动交替使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3.发散思维需要时间……一个好办法是睡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