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花篮厅的右后侧,来到了“古五松园”。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颗耸立的松树枝,古松?已经是没有了绿植的征兆了,然而,在我内心里依然洋溢着一种崇高的美感。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1)

“古五松园”右前方池边有个叙述此园东西朝向,园中花木扶疏,掩映着的小花厅石碑。园内由太湖石筑基的假山、松树、黄桂,假山似乎是显摆着狮子的雄风,松枝叙述着已往的旧事: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2)

穿汉服的女子正在摆设着各种优雅姿势拍照,也给古五松园“返璞归真”添加了时代的气色。好像是穿汉服在苏州正在形成一种趋势。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3)

堂上“古五松园”匾额是由南汇一百零一岁老人苏局仙手书。据说园内原有五棵古松,故狮子林曾名“五松园”。如今古松早已无存,唯见堂上悬挂一幅李复堂先生画的《五松图》,观物思景,令人遐思。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4)

厅正中央隔扇用玻璃夹嵌绢本五松图,系当代苏州知名画家吴䍩木的作品。花厅书卷气息浓厚,加之花厅西侧一排蕉叶落地光罩,小空间内显出耐人寻味的“静深”情境来。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5)

厅东西各有落地长窗,厅内用隔扇相隔,隔扇内均镶嵌名家字画。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6)

五松,古人屡有题咏。唐朝诗人李商隐七律《五松驿》“独下长亭念《过秦》,五松不见见舆薪”。泰山登山道上有五棵古松名“五大夫松”。相传秦始皇封禅泰山,遇大雨,在五棵松树下避雨。之后,封五棵松树为“五大夫松”。这里用作堂名,一是怀念园中五棵古松;二是松树凌霜傲雪,为历代文人称颂。用作堂名以示主人坚强高洁的品格。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7)

桂馥,清代杰出学者、著名的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擅金石考据,篆刻、书法雅负盛名。尤擅隶书,直接汉人,隶书工稳淳朴,厚重古拙,整严润健,藏书万卷。为什么“桂馥”砖额廊中,是敬仰其人还是“桂馥兰馨”之意呢?思其寓意不得其解。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8)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9)

西厅左右对称雕刻精制的木框芭蕉叶框,框饰出远近的两幅意境,动静,真假景致给人不同的解意,让我静默默的品味。“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芭蕉就是很有意境吧?”朋友对我说。西厅正中央隔扇用玻璃夹嵌绢本依然是古五松图,可透视凝视。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10)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11)

因园林曾接御驾,故而“五松”就不能望文生义,简单地理解为园中的五棵松树了。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12)

狮子林缘何曾名五松园?这是要理清一段历史,从园林的传承上说起。狮子林的历史大体有三个时期。

元至正二年(1342年),大德天如禅师师徒“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建“师子林菩提正宗寺”,始有“师子林”之名。至康熙年间,寺庙与花园分割成为两个部分,清《苏州府志》对此有明确记载。此为狮子林作为寺观园林的由来,这里也再次叙述了曾经为狮子林的禅寺说。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13)

还是《苏州府志》的记载,清乾隆初年,狮子林花园部分为川东道黄兴仁购得,初名涉园,后易名五松园。1912年,黄氏后人将狮子林卖给了时任上海民政总长的李钟钰。在所有园主中,黄氏家族拥有狮子林的时间最长,总共一百七十余年。清高宗乾隆数次御驾亲临,是黄氏狮子林的高光时刻,黄氏也因此将园林易名五松园。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14)

1918年,苏州人贝仁元(润生)从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根据故址,重修旧观,新增族校、祠堂、燕誉堂等景点。至1953年,贝氏家族将园林献给国家,这一段时期,被称之为“贝氏狮子林”时期。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15)

花厅上悬“古五松园”匾额。一个“古”字,叫人浮想联翩。狮子林是苏州城里声名显赫的古典园林,世人知其乃元代大德高僧开山而建,也知狮子林与清乾隆皇帝颇有渊源。历史久远,众说纷纭,狮子林的传闻被叠化、加工,讹传出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版本来:一位黄姓的状元与僧人打赌狮子林未来归属,酒醉出洋相的乾隆开金口,将狮子林花园“送”给了状元郎,并留下园中一座“真趣亭”。故事有鼻子有眼,听众辨不出真假,口耳相传,倒是让人忽略了狮子林这座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也让人忘记了狮子林的曾用名——五松园。“真有趣”,啼笑皆非的故事。

五大禅林大安寺(狮子林禅寺寻踪记)(16)

(未完待续,下篇)狮子林禅寺寻踪记(六)真趣亭 石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