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茶馆戏曲(老歪茶馆享受1元钱的戏曲时光)(1)

上海茶馆戏曲(老歪茶馆享受1元钱的戏曲时光)(2)

上海茶馆戏曲(老歪茶馆享受1元钱的戏曲时光)(3)

上海茶馆戏曲(老歪茶馆享受1元钱的戏曲时光)(4)

□本报记者王涛/文 本报通讯员郭兵/摄

一元钱可以看戏喝茶的地方

每天早上七八点,坐落在樊城机坊街(原一二三黄酒馆那条街道)的“老歪茶馆”的掌柜老郑就忙乎开了,打扫卫生,烧好开水,摆好茶杯。经常是老郑还没开门,就有客人上门了。

来“老歪茶馆”的茶客大都是冲着老郑的戏曲来的,戏曲虽然一般安排在午后才放,但不少人上午就赶来了。“中午就在附近餐馆里稀饭包子面条,随便吃点。”茶客们说。“上午八点至十一点半,主要放老电影,歇半小时后开始放戏曲,一直放到下午五点半,每天下午一点半到两点半人最多,有时连座位都找不到。”老郑告诉记者,椅子不够时,他就到对门餐馆里借几个。

记者看到,“老歪茶馆”不大,只有四五十个平方,前面摆一台大屏幕的平板电视,几十把椅子按次序摆放着。一过中午,来的人渐渐多了,一些老人颤颤巍巍、步履蹒跚地走进茶馆,有的脖子上还挂着老年卡。进门先递给老郑一元钱,老郑笑嘻嘻地接到,连忙给来客沏茶倒水。戏开始后,茶客们大多凝神危坐,有的微微摇晃着脑袋,有的手轻轻敲着板眼,聚精会神看着戏。茶馆里很肃静,除了唱戏声和喝茶声,很少听到嬉笑嘈杂的声音。

这里放的戏曲大多是连本戏,能唱三天、五天,甚至一周,由于一天放不完,第二天接着放,这样也吸引老人们每天都来光顾。

来茶馆的除了附近的居民,家住十几二十里远的老戏迷来得也很多。

家住樊城衡庄,今年78岁的衡光启老人,每天来得最早。他告诉记者,从老郑开茶馆到现在,没有缺过一天,有时看老郑忙不过来时,还帮老郑照应下场子。

老郑大名叫郑昌烈,但认识他的人都称他“老歪”,在这远近十几里的戏迷里,你要提老郑,没几个知道,你要提老歪,则几乎无人不知。至于为什么叫“老歪”?衡光启老人一语点醒:他姓郑(正),大家伙都反着喊,喊他“老歪”。

喊“老歪”的人多了,他的茶馆,无论开在哪,人们口头上都称“老歪茶馆”。

市区内现在就剩这“一台戏”

其实绰号为“老歪”的老郑,为人一点也不歪。老郑年轻时在部队上干过,养成了做事严谨、生活整洁的习惯,年近七十的他,穿衬衣时总还要打着领带,“老歪茶馆”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净利落。

老郑告诉记者,他转业到地方,后来单位破产,为了生计,1997年下了岗的他先后在樊城大世界和高庄开了两个戏园,从河南请来了唱曲剧、豫剧的演员,办起了剧团。

随着老郑经营剧团日子久了,他由不甚懂戏到“唱得好不好,我耳朵一听就能听出来”。

遇到唱戏的和拉弦的不和,拉弦的给唱戏的拉个怪调,让他唱不成,或者唱戏的唱个怪腔,让拉弦的又不好拉,都休想瞒得过老郑,“下来就各扣五元钱。”

然而好景不长,1999年,由于戏曲市场逐渐萎缩,票房有限的收入包不住演员的工资,老郑的剧团只有解散。

退而求其次,2000年老郑在樊城老街上开起了茶馆,主要放映戏曲,来满足老戏迷们的看戏需求,不想这一开就是十几年。

为了尽可能把曲剧、豫剧品种买全,他仅买戏曲光碟就花了近万元,如《卷席筒》《响马传》《潘阁辞朝》《杨广篡位》《五虎风云》《千里驹》等,由于戏曲光碟品种比较偏,有的品种在襄阳本地买不到,他还到外地去淘,近年来随着光碟市场的萎缩,想买戏曲光碟更难了。前不久本地一对老夫妇也是戏迷,想买豫剧《刘墉下南京》,两口子搭车到河南洛阳、郑州,都没买到,回来后找到老郑,想买老郑的旧碟子,老郑因也只有一套,只能婉言谢绝。

“过去襄阳(市区)还有几台戏,现在就只剩我这‘一台戏’(即只有他这一家茶馆放戏曲)了。”老郑不无遗憾地说。

让老戏迷有了一个听戏的地儿

“咱襄阳是个戏窝子,尤其曲剧、豫剧,襄阳这很多老年人爱听。我不求赚钱,一元钱的茶钱谁都能接受,就为让老戏迷们有了一个能听戏的地儿。”老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去房租、水电费、茶叶费、设备损耗,几乎不赚钱。“来这儿的多是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六十岁以下的很少,除了老头,也有个别老太太。现在市里给他们发了老年卡,坐公交免费,每天来茶馆跟上班一样准时。”老郑把他这儿的老头按年龄划分:90岁以上的是1号老头,目前年龄最大的94岁,2号老头80多岁,3号老头70多岁,70岁以下的算4号老头。像衡光启老人只能算是3号老头,而他自己还只能算是4号老头。

来“老歪茶馆”的老人大多爱喝茶却不重茶,爱看戏却不择戏,放什么都看得津津有味,图的是一种气氛。放戏曲前老人们会拉拉家常,咵咵天。老郑也说,“经常来的茶客都熟得很,互相开茶钱,请吃饭、抽烟的也有。”

也有老人不是专来看戏的,偶尔路过,进来喝杯茶。“买瓶矿泉水也至少要一元钱,这瓶矿泉水倒出来也就一茶杯水,还未必够喝,我这也只收一元钱,茶水可以随便喝,还是热的。进来歇歇脚,看会戏再走,怪美。”老郑说老人们也有自己的盘算。

虽然现在影碟机家家普及,可有的老人还是愿意到他茶馆来看。“一是家里碟子不全,二是家里娃子们嫌吵,三是图这里热闹,一个人在屋里看要打瞌睡。还有儿子把老子送到茶馆来的,在这玩家里人放心,打电话来找也找得到。”老郑说他的茶馆有时也是老年托管所。

由于老街改造,原来茶馆所在的兴武街拆迁,茶馆歇了半年,今年上半年才在机坊街这重新开张。“一个晓得个个都晓得了,以前茶馆的老戏迷们一个不漏地又都寻了来。”老郑笑嘻嘻地说。

“有戏曲相伴,有这些老人相陪,我的精神也好,生活过得也充实。”老郑告诉记者,戏里演的那些惩恶扬善、忠孝节义的故事,最符合他们这些老人的审美标准,也最受他们欢迎,他们的晚年生活能够从戏曲中寻求到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