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人年平均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美国的25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而且即便这4.77本的阅读量,其中30.6%读的是报纸、杂志、教材和教参,66.1%是食谱、养生指南、育儿手册、惊悚及言情小说等,经典书籍的阅读量只占到3.3%,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传统阅读与现代阅读的不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传统阅读与现代阅读的不同(我们缺少了什么)

传统阅读与现代阅读的不同

据统计,中国人年平均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美国的25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而且即便这4.77本的阅读量,其中30.6%读的是报纸、杂志、教材和教参,66.1%是食谱、养生指南、育儿手册、惊悚及言情小说等,经典书籍的阅读量只占到3.3%。

我们的阅读,从量到质,都需要根本性的提升。

读书很多年,发现我们的阅读不缺少碎片式阅读、鸡汤式阅读、流行书阅读、舒适性阅读和输入式阅读,但缺少真阅读、理性阅读、经典书阅读、难书的啃读和输出式阅读。

01

不缺少碎片化阅读,

缺少真阅读

不缺少碎片式阅读,以浙江省为例,每人每天平均看手机121分钟。手机上的阅读,其实是一种碎片式的浅阅读。手随着手机屏幕一页一页的滑过去,大脑的阅读似乎也随即完成,甚至心里颇有收获感和成就感。只不过,感觉有时是骗人的。否则,问问自己读过的文章还有多少留存在记忆里?有多少手机阅读参与了自己精神大厦的添砖加瓦?碎片化阅读,大脑也被碎片化了,心灵因没有聚焦而居无定所,风雨飘摇。

阅读是心智的锻炼,需要扎扎实实,真真切切的阅读。真的阅读不是“一目十行”的眼睛扫读,手指滑屏,而是需要真刀真枪、安安静静地聚焦自己的精神和注意力,碰上关键词来回反复咂摸,与之鏖战,最后读完一本书,有拿下一场战役的攻坚感和胜利感。

真的阅读需要一段纯粹的时间,不被人打扰,不被杂事纠缠,将心力投注在一本想阅读的书上。洗洗手拿起书的同时,首先粗览书的标题、目录、前言、自序和后记后,如同远观一个人,大致了解其样貌。接下来,拿出一支笔,细读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段、每一句,将他的眼睛、鼻子、眉毛从而都看得清楚。最后读完时,一个完整的、栩栩如生的作者,如同一个立体的人在你的心里矗立,你可以说出他的特点、优点和缺点。例如《论语今读》后,不只孔子在我面前清晰起来,作者钱穆的横跨东西,纵横捭阖也一览无余。于是,他的全集也买来放在了书架上。

真阅读很费时间,但会让你的阅读功力大增,如朱子所说,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读完《论语今读》,文言文的理解就上了一个台阶,其它文言文的阅读就消除了心理障碍和阅读障碍。

02

不缺少鸡汤式阅读,

缺少理性阅读

很多人喜欢感性文章,一个故事加一两句金话,或三个故事加一个道理。这样的文章如作者熬制的一锅稀释的鸡汤,不挑战人的阅读力,理解力,思考力,但阅读量却明显不低。

鸡汤文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文章拿掉了成功前让人痛苦的坚持和长久的努力,用文字硬转折,一下子扭转故事情节,最后总来个大翻转,人从而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读着读着,有代入感的读者就将自己当成了故事的主人公,将别人的故事替换成自己的故事,用别人的成功掩盖自己的失意。阅读完,读者或获得一种虚假的成功,如曾奇峰说“鸡汤文里每一个高频词都是一粒兴奋剂,有治标的欺骗性却无治本的实际效果。”

阅读需要思考,需要理性。在中学教育中观察了30年的姜恒权表示,目前而言,中国人不缺阅读,手机上的阅读量也许是全球第一。相对而言缺乏的是思考力,也就是大家说的理性阅读。理性的阅读会让我们的头脑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判断更有理据。阅读后理性的头脑,看到抽象事物可以使之具体,看到具体事物时又可以使之抽象,在世界万象中保持头脑的清明。

理性的阅读需要学习别人的理性思维方法,构筑合宜的大脑,如张五常。在大学念书时,他从不缺课,就是为了要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有一次,他的老师课后问他:“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他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张五常这个偷“思”的习惯保持了很多年,屡遇明师及高手明友,他综合了各人的方法,作为己用,终成大神级的经济学家。

03

不缺少流行书阅读,

缺少经典阅读

多看点经典好书,小看点流行的书。多看点死人的书,少看点活人的书。所谓的经典,就是那些在时间长河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验证的好书,就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但却没有勇气翻开的书。

看到一个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的微型对比,2015年中国大学生读书的前几名分别为:《平凡的世界》、《三体》、《盗墓笔记》、《神雕侠侣》、《绝代双娇》,《天龙八部》,多是小说类的文学作品,思想的含金量较低。美国十所高校综合排名,借阅量前十名的书籍分别是《理想国》、《利维坦》、《君主论》、《文明的冲突》、《风格的要素》、《伦理学》、《科学革命的结构》、《论美国的民主》、《共产党宣言》、《政治学》。可以看出多是经典书籍,跨学科阅读,思想含金量较高。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就不知道差距。很多人对经典书是有畏难情绪的。实际上,很多经典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甚至很多经典是平易近人的。勇敢一点,打开经典,就是打开了一个个丰富的世界,一个个美好的心灵,一个个伟大的灵魂。

有的人翻看三页、五页、十页,看到较长的名字,看到一些景物描写,就说自己看不进去,看不下去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需要你表达一些诚意的。如果阅读150页,你还没有被吸引,那可以先放下。

记得读雨果的《悲惨世界》,看着厚厚的三大本,看着书后写的129万字,我就想先读100页试试,给经典一个机会,给自己一个机会。事实上,光看完第一卷,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解世界上还有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圣人,也看到一个罪犯是如何经过心灵战役,成为圣徒的。之后雨果的书全部买来,《巴黎圣母院》、《九三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人的品牌,事实证明,又是两本经典好书。

04

不缺少舒适式阅读,

缺少难书的啃读

趋易避难是人的本性,读书亦是如此。很多人长期停留在自己阅读的舒适区,没有什么大的长进,感觉很沮丧。例如很多女生,停留在言情女作家的书里,沉溺在凄美的故事情节里,模仿着写出多愁善感、被人一眼望到底的句子,还自以为很有情调,很有知识。

阅读可以分为三个等级:舒适区、拓展区和恐惧区。理想的阅读状态,要不时有所拓展,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甚至努力让恐惧区成为拓展区,最终成为自己的舒适区。例如哲学,原来就是我的恐惧区,拿起来简直昏昏欲睡,但哲学乃一切学科的母体。于是静心下来,一点一点啃读,一点一点批注,看完一章梳理理论、流派、作者、核心观点,竟然也啃读完《苏菲的世界》、《西方哲学史》、《非理性的人》、《中国哲学史》、《哲学通论》、《哲学人生》,对海德格尔有着天然的亲近,对唐君毅有着心底的热爱。

读书是有层级的,不断拾阶而上,逼自己跳出舒适区,否则很难有大的进步和突破。首先,不呆在自己理解的舒适区,但也不能一下子深入到恐惧区,读难度在15%—35%的书。这样的书需要你一心一意聚焦自己的注意力,不能滑行式阅读。其次,不呆在自己学科的舒适区,跨界阅读会不断丰盈自己的大脑,也是一个人创新点很好的来源。再次,不呆在自己文化的舒适区。读中国小说也是一种舒适区,读余华的《活着》、史铁生《命若琴弦》、路遥《平凡的世界》,都是在自己的话语体系中,也是一种舒适区。但如果展开跨文化阅读,阅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悲惨世界》、《罪与罚》,你会知道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写,了解另外一个世界和另外一种文化,你也会因此丰富而多元。金克木说“我的书读完了”,他是说中国书读完了。如果能阅读国外的书,他会更气象万千。

阅读力的提高需要不断有意识地去尽自己所能,看那种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书。如果集中火力,啃读完某个领域集大成的书,再回过头看同领域中同类型的书,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05

不缺少输入式阅读,

缺少输出式阅读

有些人也不缺少阅读,但多以输入性阅读为主。一本一本书翻过去,一本一本读进去,但再过一两年拿出那本书来,大脑如清屏一样没有痕迹。看着书上曾经划过的红色底线,惊诧自己曾经读过这本书。

阅读应该与表达结合起来。表达可以是口头表达,找一个尺码相同的人一起共享这本书的精华,甚至可以组织一个读书会,和大家一起共读和分享。也可以是笔头表达,读完一页,重新看看自己的下划线;读完一节,重新看看这章的核心要点;读完一章,用关键词和核心词汇总结出这章的主要内容;读完一本书,甚至不妨写一个小结。

阅读完一本书并不是结束,相反是一种开始,自己思考的开始,自己输出的开始。因为读书本身并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了成为一个书橱而阅读,读书是为了成事,成人,成己。

作为一名老师,那些因为阅读而涌出的灵感、做法我都会输出,用文字固化下来,上课中执行下去。例如读完一本教学的书,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能做到“容量大而不繁复庞杂,节奏快而不浮皮潦草”?反思自己的语言教学中有没有“泛人文化”的倾向,而忽略了真实的思维训练?朱自清说:“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而且以“课程内容的虚无”为代价的“泛人文化”,看起来好像特别重视“精神”,其实依然是远离学生的心灵,更谈不上“心智体验”的,结果把语言课上成了政治课。读到这里,我写了一个“警”字。

阅读看似很简单,但你的阅读方式造就了你,你的思想,你的头脑,你的思维。愿我们都优化自己的阅读方式,成就更好的自己。也愿我们中国人阅读的质和量,能有大幅度的提升,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