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路步行街变成小吃街(在千万人口的武汉人心目中)(1)

上图为夜色中的武汉江汉路,夜如白昼,游人有序逛街。

江汉路初始名于20世纪30年代,因为这条商业街的东侧尽头长江畔是中国腹地著名的海关江汉关(现更名为武汉关),所以命名江汉路。江汉路曾有“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的诗名来形容它,很早它也有“小香港”的提法。在最新的中国人流量最大的10大步行街排名中,武汉江汉路的人流量仅次于上海的南京路与北京的王府井大街,高居全国第三。

长江路步行街变成小吃街(在千万人口的武汉人心目中)(2)

上图为改造升级后的汉正街。

位于武汉市硚口区汉江畔的汉正街,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初期,这里曾经被称为全国小商品市场第一街。汉正街是汉口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从形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朝,由于汉水改道,使紧靠汉水的汉口正街一带,成为过往船只避风休歇的好地方,故一些商人与行船大户人家便选择在此筑基造屋,渐渐形成街道。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汉口的正街一带便形成市镇了,汉正街之名由此而得。

长江路步行街变成小吃街(在千万人口的武汉人心目中)(3)

上图为前些年拍摄于汉正街上的“扁担”。“扁担”是汉正街特有的“代名词”,他们主要是为商家或者二手经销商用扁担挑着买卖的货物运送到顾主指定的地方赚取养家的劳动所得。早期的“扁担”们使用的“运输工具”就是“扁担”,虽然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扁担”使用的运输工具越来越先进,包括手拖板车、摩托车、平板机械拖车、三轮车等五花八门的运输工具。虽然汉正街上已经很少有人用“扁担”挑运货物了,但“扁担”一词仍然代指所有参入汉正街运送货物的那帮特定人群。

长江路步行街变成小吃街(在千万人口的武汉人心目中)(4)

上图为硚口区汉江岸边仍然残存的老汉正街的一部分。

公元1635年,通判袁焻筑了长堤(就是汉江堤,现在变身为武汉的长堤街)后,汉口水患大大减少。不久,又沿汉水修建了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集稼嘴等码头,汉江水运码头的兴起,又连通长江主航道,使得汉正街更加繁荣。至1681年前后,汉口正街“两旁皆有民房,中间街道可容车辆”。至此,正街便成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闹市。汉口正街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汉正街”。

长江路步行街变成小吃街(在千万人口的武汉人心目中)(5)

上图为汉正街上最具自己特色的运输工具,这种电动的拉货小平板车绝对是首创于汉正街,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汉正街独有。现在其他地方是否也开始有它的存在无法知晓,但这种电动拉货平板车目前仍然流行于汉正街及周边,因为它个头窄小,利于在汉正街复杂的地理环境中穿街走巷,关键它还可打些机动车通行限制的擦边球,更快捷准确地将货物运送到顾主们所指定的收货地点。

长江路步行街变成小吃街(在千万人口的武汉人心目中)(6)

上图为汉正街范围内“边角余料”的地方,这片区域就是个五花八门的“集贸市场”,节假日商家们就开始出店摆摊经营,城管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这样的区域更具有老汉正街的味道。汉正街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个人和私营经济开始的第一个地方,很多能人在汉正街的早期就开始摆摊经营,慢慢地,很多能人在这里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汉正街的开放搞活理念受到了《人民日报》的高度赞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一面旗帜。

长江路步行街变成小吃街(在千万人口的武汉人心目中)(7)

汉正街历来就有天下第一街的美誉。这是因为有500余年历史的汉正街,是汉口的城市之根、商业文明的发源地。1979年底,汉正街为103家个体户核发工商营业执照,拉开了我国城市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帷幕。汉正街成为我国城市商品流通领域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与风向标。

但是:2005年12月,汉正街市场连发两起大火,震惊全国。引发了汉正街史上最大规模的消防整治行动,辖区内六千余家非法服装加工作坊关停搬离。2009年、2010年、2011年,汉正街连续三年在年初发生火灾。

长江路步行街变成小吃街(在千万人口的武汉人心目中)(8)

经过全新改造后的汉正街很多门店都变成了豪华商场一般的批发市场,原来的汉正街特有的码头经商文化已经消失干净,加上电商强烈冲击,信息与物流高速发展,生产厂家与商家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步调严重脱节,新时代的汉正街已经不是原来的汉正街了。

而江汉路被誉为中国最长的步行街,是“武汉20世纪建筑博物馆”,是武汉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无论是名气、人气、经济效益都居武汉之首。所以江汉路代替汉正街成为“天下第一街”应该是实至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