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1)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2)

01、林舟(文学评论家、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墨白颇具特色的写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方面从没有脱离给了他丰富写作资源的现实土壤,另一方面也从没有放弃过在这个土壤之外获得重新进入它的视角。他难以想象的丰富而不乏残酷、凶险和苦难的个人经历,构成了他写作的最深层的底色。但是,他显然并不满足于这种底色的还原和传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写作是对他经历的生活的“逃离”。他每每借助于回忆、梦境和心理的剖析,刺入质感很强的乡镇生活,重新构造他如此熟稔而又神秘的生存空间,揭示出人的存在的诸多方面。他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充分口语化的语言嫁接到西方现代小说叙述技巧的运用之中,将非常丰富、感性、印象鲜明的生活积累纳入到现代观念的阐释框架中,这当然改变了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

——摘自《以梦境颠覆现实》(《花城》2001年第5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3)

02、张延文(文学评论家、郑州师范学院教授):

墨白小说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思想,以及普遍的象征价值,都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引领者的境界。墨白以其恢弘的气魄和深刻的思想为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哲理的深度、介入的力度和世界的广度。墨白为中国当代小说带来的一系列的堪称典范的文本是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具备了世界水准的有力佐证,墨白作品所拥有的普遍的人类文化学的价值和意义将让墨白的名字恭列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序列当中而毫不损色,只是这需要更多的文化交流,通过对于墨白的经典小说文本大力的向外译介和推广来促使其最终完成。

——摘自《墨白小说,当代中国文学的“国家声音”》《山花》2010年第5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4)

03、高俊林(文学评论家、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墨白创造的颍河镇不再是某个人物的,而是用现代的文学观念再现了本土社会生活的丰富图景:现实与历史、日常与幻想、瞬间与记忆、真实与梦境、美好与邪恶、世俗与宗教,等等这些都在墨白颍河镇小说的系列里再现出来,并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载体。墨白笔下的颍河镇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颍河镇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反映着一切,又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一切。福克纳将现实的世界、破碎不堪的世界拾捡到约克纳帕塔法,而墨白在构造颍河镇的时候同时选择了福克纳与卡夫卡:既有福克纳的大气,又有卡夫卡的虚幻和精神渴求。当然,这是墨白自己的世界,颍河镇构成了他的创作“母体”和“精神家园”。

——摘自《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小说评论》2010年第3期

用现代、后现代的叙事手法来反映中国当下生活是墨白小说所一直追求和探索的,也是目前中国的先锋小说家运用同样手法来反映当下社会的一个最为成功的范例。但与其他一些在现代、后现代叙事方式上渐行渐远以致最终脱离现实中国情境的作家不同的是,墨白一直在进行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本土化的叙事实践,并且这种自觉的试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摘自《墨白小说创作浅论》《小说评论》2010年第3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5)

04、冯敏(文学评论家、《小说选刊》副主编):

《街道》是一片变动不居、水断流逝的风景。这风景中的人和生活事件成为彰显意识活动的媒介。林立的建筑、网状的街道、川流不息的“黄虫”,构成城市生活的表象,而时间是渔夫,打捞生命的搁浅者。罗马惊异地发现;那“远去的季节”、“鸟和鸟的飞翔”,已成为一种回忆,世界不可遏止地物化,“口香糖”粘成人们交往的关系。面对广告、噪音和满地的“黄虫”,眺望“变质的天空”,罗马飞不出这网状的生活而唯有鸟的心情了……

《街道》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小说知意识流小说,它更注重生活的质感方面,不乏具像的甚至琐屑的场景描写,从而在叙事领域里使街道取代人而成为主体,颠覆了人与物的关系。这也许是墨白小说的一种叙事策略,由此体现了作者的怀疑精神和批判锋芒。

——原载《小说选刊》1996年8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6)

05、郝雨(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墨白的小说创作探索和表现的是现代人在种种内在和外在力量的驱动与制约之下,那种无奈的处境与命运。小说里的主人翁不停的“行走”与“寻找”、在欲望驱动下形成的种种“神秘”、以个人的言说进入历史和现实等等,形成了墨白小说创作的主题。对人类精神的探索和对艺术形式的试验构成了墨白小说创作的姿态。墨白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上达到了一个不可忽略的高度。

——摘自《墨白的艺术迷宫与“神秘房间”——墨白小说论》《山花》2001年第11期

墨白大量小说中一个基本主题就是神秘,由表现神秘来解释人的欲望问题、恐惧问题,由对人、人性、世界的这种神秘感切入到人性深层次的基本构成问题,基本动力问题,这一点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有了连接点。墨白的作品在艺术内涵上、艺术高度上、我觉得完全不次于莫言。

——摘自《颍河镇的地域性与世界性——墨白研究现状研讨会综述》,原载《牡丹》2017年第5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7)

06、李洱(当代小说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

颍河镇是故园的代表,出走与返回、乡村与都市、冲动与迷失、忠诚与背叛,是墨白小说的几个关键词。他通常是把这些具有文化内核的词语放到小说里那些普通人的伦理关系中展示的。找到多种文化的内核,这正是墨白写作的一个重要意义。河南没有一个像墨白这样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主题”探索的作家。

——摘自《精神探索和叙事试验者墨白》(《莽原》2001年第4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8)

07、汪淏(当代小说家、评论家):

墨白是以一个先锋小说,或者新生代出现在当代文坛上并站稳脚跟的作家,但他和那些所谓的先锋小说家、新生代作家大相径庭,他不像他们那样写空虚,写虚无,写焦虑,写无聊,写无意义,而是写苦难,写痛苦,写对苦难或痛苦的反抗,这本身就彰显了小说家墨白存在的意义。墨白在他的小说中,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颍河镇,在当今文坛上,是一个值得瞩目的“景点”。正因为墨白为自己建立了这么一个精神家园,他才获得了一种心灵的宁静,才不会去干那种随波逐流的勾当,才有自己作品中那种鲜亮的个性。

——摘自《精神探索和叙事试验者墨白》《莽原》2001年第4期

墨白是个真正来自于民间,而密切地关注着民间的作家,具有着一种宝贵的悲天悯人的民间精神。很显然,他和他的创作与主流文学无关,也从来不作姿态,也就是不作出那种反主流的姿态努力,而骨子里却渴望以此种方式或渠道进入主流的那种作家,而是清醒地与主流话语,与主流文学,保持着一种必要的距离。他所关怀的是更广阔的民间,他所叙述的是那些具有民间意味的故事,而且是那种民间的痛苦和苦难的故事。或者说,他痛苦地观察着那些民间的苦难风景,痛叙述着那些民间苦难的故事。墨白作品中的这种痛苦或苦难,既是深重的,又是深刻的,它往往是深入骨髓的,又大多是令人颤僳的;有时候它们体现在物质表象上,更多的时候是深纳于精神内涵里;你可以把它们理解为生存意味上的事情,更可以把它们领会为存在意义上的事实;从墨白小说的这种对苦难的叙述与反抗里,你能够隐约地感受到遥远的陀斯妥也夫斯基的身影,以及令我们不得不敬畏的俄罗斯精神。

——摘自《对苦难的反抗,或者对家园的建立——关于墨白小说的一种方向》《文化时报》 2005年12月27日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9)

08、李静宜(文学评论家、原《莽原》主编):

墨白的小说非常注重小说的叙述艺术的策略,因而也较典型地表现出叙述方式对叙述内容的影响。比如,墨白的小说在叙述艺术上十分注重悬念的运用,其叙述的内在驱动力,便由诸多不确定的成因构成,比如小说人物前方目标的不确定性,行为目的的不确定性,以及场景氛围意境的婆娑迷离,等等,而这种性质的叙述方式,往往会使现实的经验被叙述的解构抽空,使原本实在的内容变得抽象,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性质。因而,墨白的小说,从整体上讲,便多数指向了人类终极困惑的命题,表现了人类在终极困惑的宿命下,对命运无法把握的无望无助,孤独虚无,茫然和荒诞,使现实的命题具有了象征意味。

——摘自《精神探索和叙事试验者墨白》《莽原》2001年第4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10)

09、黄轶(文学评论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思想者墨白以叛逆的姿态在二十世纪末期的文学营盘站成了一处独异的风景,而墨白的前行会依然孤独,灵魂的挣扎与思想的独立依然将是他文本的“顽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墨白是一只倔强的让人敬佩的文学之狼!

——摘自《“形”的执著与“思”的独立——由《红房间》谈墨白的小说》《文学界》2008年第8期

墨白的作品在结构上常常是多条主线并行发展来演绎某一共同主题;在语言上不喜欢把一切写得平白,而是将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拉开距离,凸显了语言能指的表意作用,而且用“沉默、空白、沟壑”将意义隐藏,通过语言的变异阻断读者直扑主题和情节的阅读习惯,使小说呈现出多主题性,希望每个读者“有建构性的参与”,能读出自己想象空间的东西来。从墨白小说所呈现的追求趋向可以看出,他的小说创作是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位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现实与梦幻之间、写实与写意之间的。他实践了后现代主义的东方化蜕变,将东方的宿命精神和老庄哲学中的避世思想注入到西方后现代“虚无主义、消解意义、颠覆价值”的文本叙述中,使创作旨向不再迷失于“开心”的游戏与享乐,而以个人言说的方式辐射烦恼人生。自谅与自责,原欲与原罪,人性存在的多维和矛盾的状态,形成了墨白小说的叙事张力,并在对这种繁复的矛盾之把握上,墨白建立了自己小说的美学力度。

——摘自《论墨白小说的艺术风格》原载,《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11)

10、於可训(文学评论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无论以古、以今的标准来衡量,墨白都具有一个文人所特有的气质和精神。墨白不跟风、不媚俗,坚持自己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故值得我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摘自《小说家档案·墨白专辑》《小说评论》2010年第3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12)

11、龚奎林(文学评论家、井岗山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墨白创造了很多疾病意象,如《霍乱》《白色病室》《局部麻醉》《尖叫的碎片》《梦游症患者》等,成为他思考社会、人生、历史与自身关系的一个角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阐释的意义缝隙。这种疾病书写主要源于他的个体生存经验和对历史意识的独立思考,使得疾病成为他小说承载社会历史文化记忆的主要隐喻。纵观他的小说,那种死亡腥气的笼罩、暗红色的悲剧宿命、自杀的隐喻以及人性生存困境的主题一直贯穿在创作之中,其小说总给人一种历史苦难造就的尖锐的刺痛感和人性的荒芜感。

——摘自《疾病的隐喻与生存的困境——墨白小说论》《莽原》2009年第4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13)

2017年8月,淮阳太昊陵(左起:红鸟、董素芝、柳岸、张鲜明、日本汉学家立松升一、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许金龙、墨白、李乃庆)

12、赵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博士):

墨白的叙事含有一种春雨激荡的力量,暗合了母亲信仰的连绵和坚韧,透出一种对人世的悲悯。《母亲的信仰》承接了《父亲的黄昏》中那份亲情之美,虽然题材迥异,小说的落脚点和基本色调也不尽相同,但父亲母亲留给墨白的深厚感情显然已成为他创作的有效资源,一旦遇到适宜的突破口,便有真挚蓬勃的文字源源而出。

——摘自《北大年选2005·小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14)

13、李少咏(文学评论家、洛阳师院教授、文学博士):

墨白的小说大多以一座中原颍河岸边的“颍河镇”为背景,运用现代和后现代的创作手段,精雕细描,纵横捭闽,准确而深刻地画出了一方水土的精神内蕴,从而揭示出了当代人精神心理的本质,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优秀的艺术范本。

——摘自《构建一座精神的小镇》《当代文坛》2003年第6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15)

14、聂伟(文学评论家、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墨白的小说一开始似乎就是以某种边缘化的形态生长着,边缘,就是墨白小说的精神气质。在我看来,1990年代弥漫在文坛上空的那些“退却”、“撤退”或“突围”、“坚守”的悲壮烟云,还有目前仍在进行时的、从“宏大叙事”向“个人叙事”艰难转型过程中所诱发的精神休克,在墨白小说的叙事中几乎是免疫的。究其原因,不是作家的迟钝或冷漠,而是他的创作始终关注于时光微澜之下那些更根本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个人”与“边缘”的存在意义,是进入墨白小说审美世界的一个精神通道,而在通道的那一头连接的不光光是由回忆、想像、神思和梦游堆叠而成的隐喻之海,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到在隐藏在墨白锐利的目光背后深沉的文化关怀与人道主义同情。

——摘自《影像“原乡”与民间叙事——墨白小说漫谈》《莽原》2004年第3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16)

15、张宁(文学评论家、广东外贸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墨白小说以其空灵前卫著称小说界,他在已经发表的数百万字的小说中多视角地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摘自《简论墨白小说世界》(《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17)

16、何向阳(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梦游症患者》改变了我对墨白,也是对先锋写作的看法,这部作品为先锋写作开了一个好头。《梦游症患者》探讨的是集体的回溯,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有对阿Q式的在革命中要取一个份额的心态以及偶像心态的层层剖析,有对民族遗忘苦难的警觉。

——摘自《精神探索和叙事试验者墨白》(《莽原》2001年第4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18)

17、王鸿生(文学评论家、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注意到,墨白一直在探索让意识活动自我显影的可能,但与一般的心理小说尤其是“意识流”不同,他比较重视“生活事件”的质感及其在结构上的功能作用,也不排斥具体的场面、细节和动作描写。这就是说,对他来说,意识显影的可能并不全在意识自身,也在于“物”,在于可感的“世界”。这一倒置关系,在《街道》中显然更加明确了,由于“人”、“事件”均已沦为道具、布景和意识赖以呈现的媒介,“生活”在叙事领域的本体地位就一下子倾覆了。荒凉中不乏温情,自在里饱含着酸涩的墨白,不再属于某一类地域性作家。

——摘自《无神的庙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墨白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的创作在当代中国先锋小说中探索了另一种路向。我们知道,1980年代的中国先锋文学,对汉语言能量的拓展,对汉语叙述形式的变革,是有巨大贡献的。但我们也知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先锋文学在处理近现代中国历史经验方面显得无能为力,甚至基本上不触及类似主题。而墨白把这个文学地块撬动了,重新改造了。他用先锋文学的艺术技巧,包括它的形式,直接去触碰了现代中国史、中国人生活的现实内容,这是他的突出特点,也是对中国叙事的一个重大贡献。

——摘自《颍河镇的地域性与世界性——墨白研究现状研讨会综述》,原载《牡丹》2017年第5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19)

18、夏敏(文学评论家、集美大学中文系教授):

初读墨白的中篇小说《光荣院》,感到在他那看似直白的叙事背后隐含着对生命意义的相当严峻而深刻的思索。不能保证普通读者透过时空倒错、几近魔幻的文字表面能够颖悟到的这种思索,但是经过细心的阅读,我们并不难看出,小说推出的人物群像面对生死的各种反应,的确隐含有对现实人生的强烈的反讽,叙述沿袭着并不张扬的冷幽默路子,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文义指向每一个自我。这样的小说必然给蒙昧的心灵带来震荡。

——摘自《光荣的隐退与生命的责问——墨白小说的个案分析》《山花》2005年第5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20)

19、何学军(评论家、商丘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

短篇小说《埋葬》以中原地区最为隆重、讲究也最为严格的礼仪形式——葬礼为背景,展现了一群被礼法及血缘牢牢绑定的“失语者”。墨白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在丧葬文化的表现中,对传统家族文化中的话语秩序及权力机制进行了深入开掘,展现了由礼法制度和血缘关系所构成的不同的话语权力秩序层面。在《埋葬》中,揭开了中国家族文化在严格的等级贵贱秩序中弱肉强食的一面,温情的血缘、谨严的礼法不过是丛林法则的装饰。同时,墨白还揭示了在这种文化中“失语者”与话语权的拥有者角色上的相互转化。以血缘定亲疏,以礼法定高低贵贱,形成了梯级式的等级关系,在这个等级秩序中,除了最底层者,每个人既是相对于上一级的“失语者”,又是相对于下一级的话语权的控制者。这是以家族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宗法制社会的基本秩序,《埋葬》是由处于当代的颍河镇人上演的一个古老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传统文化中的幽灵。在《埋葬》中,表面的对于血缘与礼法层面的话语权的争夺实际上指向的是对物质财产的控制权的掌控。话语的威权终究会转化为物质的权力形式。福柯认为,“权力并不在话语之外,而是透过话语而运作的某种东西,话语本身是权力关系中的一个策略因素。因此,权力是通过与道德话语、知识话语相结合,通过对主体的规训来造就它所意愿的主体的。”——摘自《论墨白小说中的“失语者”》《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21)

20、刘海燕(文学评论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州大学学报》副主编):

墨白与那些先锋作家有一个最关键的区别,这就是墨白是有精神家园的。三十多年的乡村生活浸透在了墨白的血液、性格和命运里,他的小说里的精神家园——颍河镇,就像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一样,颍河镇已经成为他生命和小说的渊源。

——摘自《你的命运就是你的写作》见《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22)

21、曹怀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对现实的逃离和穿越不仅赋予墨白的许多中篇文本在主题上的形而上色彩和哲学品格,而且在艺术探索上也具有无可替代的话语价值。墨白是一个具有高度文体自觉性的作家,在40部左右的中篇创作中,他对文体丰富性的追求一以贯之,构成墨白文本艺术特质的诸要素,有的已凝定为非常个性化的东西,这是他为当代小说创作所提供的新经验。

——摘自《逃离与穿越——墨白中篇小说论》原载《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23)

22、王干(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主编):

墨白几年前便是一位呼之欲出的青年小说家了。不知为什么,几年过去了,墨白好像也没“出”。当然这种“出”是有特指的,所谓“出来”并不是指发表作品或是发表很多数量的作品,这种“出”好像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认可,说得白一点,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走红”。其实,“走红”并不意味着小说的成功,不少走红的作家和作品都是三流、四流的。墨白的小说至今未能在更大范围内激起反响,可能与他甘于寂寞、淡于经营、潜心写作的方式有关,也可能与他所处的古老的周口地域有关,也可能与他小说的某种特点有关。其实,这并不影响墨白的小说的自身质量。

——摘自《新向度·主持人的话》原载《山花》1995年2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24)

23、张闳(文学评论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墨白最初是以“先锋派”的面貌出现的,但他并不属于当时(19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派”主流。他的形式感与现实感的一致性,与先锋小说注重叙事方式的写作主流有所不同。墨白写作的高峰期起自1990年,但他写作的探索性又与九十年代的小说趋势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种似乎是“不合时宜”的写作,却使文学的精神在更大程度上得以保存。墨白自己说过,“他是一个游离于主流之外的写作者”。正是因为这种写作上的游离性,使得墨白的作品显示出不同一般的品质。

——摘自《〈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精致、娴熟、无可挑剔的技巧是墨白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是他的不幸。这位孜孜不倦而又不合时宜的叙事艺术探索者,如果是出现在80年代中期,毫无疑问地会赢得最狂热的喝彩,而在好大喜功而又事事粗陋的今天,看来,他只有默默无闻地苦心经营自己的艺术了。我倒更愿意向这样的写作者致敬。

——摘自《纷繁的呈现》原载《花城》1998年第3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25)

24、李丹梦(文学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墨白以他多姿多彩的创作在形式的层面象征地再现了一幅主体自我沉沦与超越的生动图景。墨白的艺术感觉很特别,他擅长营造孤绝、荒谬的情境,其中篇《局部麻醉》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小说之一。

——摘自《形式的伦理意义——墨白论》原载《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第2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26)

25、孙桂荣(文学评论家、山东大学教授、文学博士):

墨白小说是一种迥异于目前商业化叙事的先锋文本。他以探索中国那场荒诞而真实的“文革”岁月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精神的匮乏和压抑而见长,其魅力主要来自主题意蕴上对历史荒诞与人性沉落的尖锐刺痛感的把握,以及文本形式上以神秘与独白呓语为特征的梦幻式结构和诗性叙述。

——摘自《沉浮在荒诞与隐秘之痛中的真实》原载《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27)

26、刘海涛(文学评论家、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

墨白的小小说常常着意描绘生命的原生态,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浓笔渲染,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细致剖析,把生命的古朴凝重显现于色彩鲜明的象征叙述之中,他的叙述冷静而隐晦,并不用心于讲述故事和明晰因果,但读者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作家那种对生命形态的体验和对生命本质的追求在字里行间的跳动,集中阅读他的心态型、情绪型小小说,我们发现他常用的艺术手法有下列几种:

一、通过强化特定物品道具来象征寓示人物的情感;二、通过描述生活环境的感觉印象来显现人物复杂的心态;三、以散文章法构筑画面来显现作家的主观情绪;墨白的心态小小说表现手法当然不止上面三种,不过它们总的特征都是通过描绘寓示心态、情绪的环境或构筑画面来展示人物心灵的幽微奥秘。由于小小说表现的是人物隐微莫测的情感世界,这还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遐想天地,展示了一种深邃的艺术含蕴美。

黑格尔在论述象征艺术时曾指出,象征的出现乃是由于抽象内容;与感性形象的脱节。事实上,当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难以具体规范时,象征便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墨白小小说多为心态、情绪模式,叙述又较为隐晦,与象征的连接便成为了艺术的必然。比如《洗产包的老人》的表层故事是清晰的、确定的,而作品的象征意义却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从清晰到模糊,从确定到不确定,它带来了墨白小小说世界的多层次性,带来了象征意蕴的多义性,带来了象征式作品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种有着“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墨白的心态小小说多采用象征的构思方式是他形成自己创作个性的重要内容。

——摘自《心态情绪与象征叙述——墨白小小说创作论》,原载《百花园》第4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28)

2016年,左起:郝雨、李国糅、野莽、墨白

27、康宁(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文学博士):

墨白的小说用诗歌一样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实现了小说叙事风格上的突破,用这样语言来表现阴郁和神秘的现代主义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对于这样一个在乎故事情节的时代来说,这样的作品弥足珍贵,却也具有相当大的挑战。墨白将电影的结构风格引入了小说这种只有文字作为载体的艺术,这样的尝试对于小说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探索性的意义。墨白小说特殊的叙事风格决定了即使墨白小说的题材选择的是现实主义,也不可避免的带上了现代主义的特点,这种现代主义的弥散使得墨白的小说完全不同于余华、苏童等现实主义作品风格,而自成一派,完美的将两种不同的风格结合在一起。

——摘自《现代主义精神的弥散——试论墨白小说的叙事风格》原载《绿洲》2009年第7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29)

28、蓝蓝(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

正如《映在镜子里的时光》这个书名所示,小说中每个故事都会让人深信不疑,但每个故事都是接下来的另一个真实故事的反对者和否定者。随着小说的展开,小说中每个人物都开始感到了周围事物的变幻莫测,那些有可能给人物自身提供生存确定性的事物变得扑朔迷离,人们渐渐进入神情恍惚的境地,最后导致每个人都感到自身的存在变得无法确定。这种不确定性的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于读者有可能也会像失去了线团的提修斯,在这座语言的克诺索斯迷宫中迷失了自己。在读完了连环套一样迷离的种种故事后,我们有可能会得到一个悖论式的结论:语言在某些时候会摧毁一个人的现实感,但是,它同样也可以重建一个现实。通过这部小说,墨白发明了一种冒险式的叙事方式,并使《映在镜子里的时光》成为一部可以为叙事学提供研究的作品。

——摘自《不确定的存在——简评墨白〈映在镜子里的时光〉》原载《文化时报》2004年12月9日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30)

29、野莽(著名作家):

加缪笔下的鼠疫和马尔克斯笔下的霍乱,为世界文坛留下了不巧的经典。墨白却另辟蹊径,将传播于淮河流域的灾星进行历史与文化的拷问,让美与丑的东方人性在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中对比昭彰。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审美是现代的,逆向的思维和反叛的表达成为本书的价值所在,独行客的典型意义也许就在于此。墨白是写实主义与现代派文学的贯穿者,他以不同寻常的艺术手法将极其普遍的社会现实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大家带着思考进入阅读,在中国当代文坛是一位引人瞩目的另类作家。

——摘自《霍乱》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31)

30、杨晓敏(文学评论家、河南省小小说学会会长):

正因为墨白多年坚守着特立独行的读书写作姿态,所以他发表的500多万字的作品,才能够把精英写作、大众写作、甚至通俗写作的不同质地进行兼容并蓄,把西方哲理思辩的、东方物化感性的不同特色巧妙合理地糅合在一起,在思想内涵、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叙事视角、语言表达等方面每有新意。他尤其看重那种令人诧异的思维方式,顺向或逆向,立体或多维,讲究谋篇布局,体现语言张力,追逐精致,无论长短,几乎每一篇作品都自觉携带一些阅读诱因乃至宗教般的神秘色彩。墨白对小说结构迷恋且陶醉,能把一部作品设计的像迷宫或者魔方一样让令人着迷,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相眏成趣,潜移默化地直抵阅读者心灵。因为只有那种在艺术创造上的“百变高手”,才能充满朝气、活力和勇气,令人不断产生意外惊喜。

——摘自《小说家墨白》原载《小小说选刊》2012年第4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32)

2013年7月21日,墨白和大哥孙方友在淮阳。

31、苗变丽(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授):

作为一个先锋作家,墨白一贯的先锋性形式革命在小说叙事中仍得以运用。在《梦游症患者》中其独特的先锋叙述策略主要体现在叙述主体模式——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的独特运用上。从叙述的主体模式上看,小说既有全知视角又有限定视角进行交替叙述,叙述视角的多样化是一个醒目的标志。从行文来看,叙述的主体大多采用的是限定视角。我们知道,限定视角是叙事者等于人物。这种叙述视角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的是一种多重第一人称的限定视角,叙述者存在于众多角色人物之中,每一个我”都在一定程度上集作者、叙事人和人物的身份于—身,在作品中起着支配故事的作用。第一人称的主体自叙也具有主观色彩和视野局限,墨白显然对此心知肚明,多重主体自叙的多视角的轮流坐庄有效地弥补了单一的第—人称叙述对小说结构完整性的破坏作用。这种多重的叙述角度是—种自由的方式,具有放射性和聚合性,可以通过众多人物角色的眼睛见到那纷繁的世态百相。这是“文革”时期“群众心理”的一次集中体现……

墨白打破了惯有的审美思维定势而选取先锋性叙事,以至于实现了对历史的反思性洞见和作品的内在机锋,在其历史观的深度和广度上,在其道德的想象力和政治的领悟力上,以及在其心理的敏感程度和洞见上都具有其极大的创建。反之,也可以说这种深邃的思考通过巧妙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最强烈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历史的深度思考使《梦游症患者》高于其他的同类小说,成为批判历史的一个先锋维度。

——摘自《先锋的形式与历史的创伤——墨白长篇小说<梦游症患者>论》,原载《红豆》2012年第6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33)

32、张翼(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墨白的苦难叙事,来自于最真切的生命体验,这就使得他在叙述苦难时充满了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宽容,也因此总是流露出悲悯之情。譬如《灰色时光》中对于那个被艰辛生活压榨的连尊严都不能保全的乡村代课教师的同情与可怜。然而,墨白写苦难,并仅仅是为苦难的事件,苦难的人洒一把同情的眼泪,他还要探究苦难的成因以及苦难的救赎。因此除了与苦难平行的悲悯之外,还有超越苦难的审视。正如作家自己所讲的那样:“我可能是这样一种人:对世间苦难的人类充满了同情心,或者悲悯之情。我想这应该是我的本质,一个作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普通人应该具有的一种本质。但是当我作为一个作家出现的时候,我需要的是用另一只眼睛来正视人类真正的苦难和精神的迷惘,而不应该是一般意义上的悲悯和同情。我希望世上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很幸福,正因为这一点我的写作才正视苦难,我应该记住人类的苦难,人类肉体和精神上的苦难,并且以小说的形式使这苦难固定下来,使我们已经麻木的心灵慢慢地觉醒。”正因为有了这种苦难观,所以在墨白的创作体系中,既有《灰色时光》式的悲天悯人,也大量存在着《寒秋》式的冷冷的审视。与《灰色时光》相似,《寒秋》中也写到了困窘的生活,然而其中墨白没有单单写对于困窘生活的同情,还冷静地描写了由贫穷而滋生的令人发指的罪恶。继母利用孩子的贪吃,不动声色的害了孩子的性命,为自己除去了眼中钉、肉中刺。

悲悯与审视交织的叙事角度,使得墨白的创作呈现出奇异的色彩。他的作品既饱蘸了深沉的同情,也不乏尖锐的剖析,共同构成了温暖与冷峻并存的苦难叙事风格。

——摘自《论墨白小说的苦难叙事》,原载《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34)

33、张舟子(商丘师院教授):

作为一个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作家,墨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颍河镇,事实上,墨白所有的小说描写的都是颍河镇和它的儿女们。墨白小说的时间背景分别被放在民国时期,五十年代和文革时期以及文革以后的当下生活。如果说民国时期,颍河镇的儿女们占据墨白小说中心位置的是一群精神还乡者的话,对于当下生活的描写,占据墨白小说中心位置的无疑是一群力图逃离颍河的叛逆者形象。本文所说的逃离颍河的叛逆者,包括具有强烈的逃离意识的颍河镇人、已经逃离颍河镇的人们以及虽然还生活在颍河镇,但从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已经偏离颍河镇的人们。耐人寻味的是,对于那些产生强烈逃离意识的颍河镇人,墨白给予他们以极大的同情,而对那些已经走出颍河镇这个传统的世界的人们,墨白又往往有意无意地将他们推向被谴责的境地。这种复杂的情感态度,折射出墨白对颍河镇——这个传统社会的象征体的复杂态度。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墨白的关注,似乎主要集中在墨白关于人的本能和潜意识写作的一些文本,本文则选取墨白具有强烈写实性的几篇中篇小说,分析其中颍河镇的叛逆者的形象,力求通过对他们的解读,来揭示墨白小说的丰富意蕴。

墨白中篇小说中颍河镇的叛逆者包括三个类型,其一,是一群不满颍河镇贫穷、落后的生活现状,萌生了离开颍河镇,进入城市去寻找乐园的颍河镇的儿女们;其二,是颍河镇的现实的逃离者,他们已经走出颍河镇,进入外面的城市,但身上仍留着颍河镇烙印;其三,是一群虽然没有离开颍河镇,但从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已经背离颍河镇的人们。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墨白写出了那个正在逐渐消失的颍河镇,表达了内心无限的惋惜与伤痛。

——摘自《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叙事——墨白中篇小说中的叛逆者形象及其塑造》《墨白研究》,大象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35)

34、刘恪(当代小说家、文学理论家、河南大学教授):

我们可以说整个《梦游症患者》就是一个比喻丛生的文本。墨白的长句已经成为他文本的惯例,这种长句的特点:一是,连珠式的,一个从句接一个从句。二是,分句之间互相缠绕着,纠结为撕缠不清地滚动。三是,长句一定在一种底色中运动,或红或黑,或白或蓝,大抵显示为忧郁之色。四是,用多种比喻重叠,浑涂,浸染,刻意地展示为一种复合式意象。这种长句的优势,发挥着能指的符号特征,或并置,或交错,或变形,这样的系列性长句就造成了整个文本的某种巴洛克风格,有繁复,错综,细密,浑厚的文体特征。

——摘自《优雅,色彩及比喻丛丛——墨白印象》原载《时代文学》2012年3月上半月刊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36)

35、王春林(文学评论家、《小说评论》主编,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墨白《手的十种语言》艺术先锋性另外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对于多种艺术形式的积极征用与有机整合。这里面,既有黄秋雨遗留下的手稿,信件,也有相关当事人写给黄秋雨的信件。既有谭渔的深情回忆文章,也有留存下来的汇款单据。既有黄秋雨与相关当事人的诗歌,也有别人对于这些诗歌的评论文章。既有新闻报道,也有新闻报道的相关资料。面对着如此一种具有后现代拼贴艺术效果的艺术审美景观,墨白说,自己已经“迷失在了具体的文本语境之中”。实际上,文本语境的迷失者又何止是墨白自己呢?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这些所有试图进入墨白小说世界的人们,也都可以被看做是墨白自己所建构的小说艺术迷宫中的自觉迷失者。

——摘自《颠覆与消解》,原载2012年6月27日《中华读书报》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37)

2008年, 左起:尉然、宫林、孙方友、谷迁乔、刘庆邦、陈廷一 右起:张运祥、墨白、谷禾、邵丽

36、刘迎(郑州大学文学院讲师):

像卡夫卡一样,墨白创造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也是统一的,至少符合我们当下的社会情绪。墨白是个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先锋作家,那时候用本土题材演绎形而上概念是创作主潮,不同的是其他先锋大将短短几年就“有的高升有的退隐”了,只有墨白还执著于此。他甚至宣称“现实主义限制了作家在艺术上的探索。现实主义,在19世纪就已经达到高峰,我们现在到了21世纪了,我们的一些作家还在提倡现实主义,可见保守势力有多么的顽固”。在某些评论者看来,乡土作家是最不适于念现代主义这本外来经了:他们多出身军队和农村,缺乏系统化的学院教育;现代主义是都市艺术,而农民尚需有发言能力的农民之子代言,乡土文学不能仅仅玩文字游戏而忽略读者。 这些善意的批评不能说错,然而假若以作家缺乏理论修养就拒绝什么主义,也就忘记了鲁迅那句话,“一面克服着,一面进军着,不会做待到克服完成,然后行进那样的傻事的”。何况我们的“现实主义”何尝不是外来的经,这些年又何尝念好了呢?至于说现代主义不适于乡土题材,恰恰忽略了我们心中的现代/后现代大师正是包括马尔克斯、福克纳在内的。农民当然与现代主义是绝缘的,然而在这大众传媒时代,恐怕无论什么主义的小说,农民都不会读了吧。实际上,任何主义从根本说来都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无论把哪一种主义奉作金科玉律而形成模式,都有可能对大地的苦难视而不见。正由于此,没有必要纠缠于墨白在技法上“模仿”卡夫卡到了何种程度,任何伟大的作家都是不世出的,也是难于模仿的。实事求是地说,墨白的现代技法也难说就是绝对的欧美正宗,但最重要的是墨白对待乡土中国的态度:他用艺术暗示了世界的缺陷并呼吁超越和改变这个世界。若说什么是先锋,这或许才是骨子里的先锋。

——摘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墨白乡土小说论》《墨白研究》,大象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38)

37、赵瑜(当代作家、《散文选刊》副主编):

长篇小说负责为读者提供更为曲折的故事情节,这是通常的小说样式。然而,墨白的小说则用拼图的方式为读者勾勒故事,阅读他的小说,读者需要打开自己的感官,和作者一起贴近故事中的人物,一起用力,让故事的画面一点点立体呈现,复活在眼前。我喜欢这样有叙事难度的作品,在《别人的房间》一节中,米慧给死者黄秋雨的信件,一封一封,用慢镜头的方式推进着故事的行进。这些虚构的信件带着写作者自己的体温,极考验叙述耐心,若是不小心写得急了,这些信件里的内容就跳出来了,那么,对于正在行进的故事而言,无疑是一场叙述的失败。

墨白写作的美好之处在于,他不仅负责虚构这些信件,而且还虚构了自己来读这些信件,甚至还在这些信件里做一些批示和提醒。这种复调写作让读者产生双重感受,一是读者和写信人之间的感情碰撞,二是读者对“作为阅读者的写作者”的一种打量。小说在这样的叙事框架下,对阅读者造成了智力挤压,同时也制造了双重诱惑,如果信件的内容缺少了信息量,那么,读者可以从正在“阅读”这些信件的小说中的阅读者的视线中看出其他感受来。

《欲望》的叙述复调像极了建筑上的走廊,既可在下面避雨乘凉,也可以在走廊下面赏月论诗。走廊让房子有了延伸,除了小说人物本身的视角之外,在《欲望》里,墨白虚构出一个作家“谭渔”的形象,并以他的视角对全篇小说进行了统一设计,这种多视角下的小说结构,使得原来需要以时间顺序来介绍的故事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自由丰富。

——摘自《小说的建筑样式——读墨白长篇小说<欲望>》原载2013年12月5日《文学报》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39)

014年11月11日,青天河,墨白和《世界文学》主编高兴合影。

8、高军(文学评论家,现居山东):

墨白在小说中对时间进行了认真思索,《阳光下的海滩》写的是一段短暂的现在,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在这短暂的现在中,过去和未来产生交叉、冲突,存在如梦似幻,作家以体恤的方式进入生命,击中人物内心深处的焦虑和灼痛,对人性、对社会都有了更深更远的体悟,直指现代人在生存挣扎中的无端困顿和精神信仰的无根状态。文本叙述得如火如荼,为摆脱精神的困境提供一种心灵上的救赎方式。《阳光下的海滩》叙事很讲究策略,小说做了相当讲究的组建,安排了一个个片段,但文本展示的只是故事的很小一部分,作家的目的是让读者通过这有限的部分对叙事的完整意蕴作多种多样的推测,读者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去补足没有落实在作品中的故事的隐含部分,小说的内涵由此显得更加丰富。不动声色的叙述,使读者阅读作品时所拥有的阅读期待变得模糊不清,小说所要表达的意图也更加隐晦,小说的客观化意味更加强烈,读者也不能像阅读传统小说那样通过作家的暗示、议论来领会小说的内涵,文本迫使读者只有在对小说的更多层面加以关照后,才能对小说进行某种审美价值判断。

——摘自《关于墨白小说的九个词条》,原载《绿洲》2010年第4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40)

39、胡平(文学评论家、原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墨白一直进行着对现代叙事的探索,他和很多新生代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用现代叙事深刻反映中国的社会生活,尤其体现在对文革的反思、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给人带来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裂变的剖析。墨白的小说可称为中国当代文学“良知的声音”,为当代小说的叙事学和社会学分析提供了研究的母本。

——摘自《在坚守中突破——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中原作家群》原载2010年11月23日 新浪文化·读书网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41)

40、孙郁(文学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墨白有先锋性,但是他写的是乡土的东西,对话里面乡土的语言却又很少,这是一种杂糅的语言,墨白小说的叙事语言因杂糅而显示出自己的语言特征,这其中有对流行话语的拒绝,想逃逸现有的精神时空,来探索另外的一种话语方法,他作品的本质就是在寻找事物的复杂性。另外,他的作品表露的那种悲悯那种大爱,很像契诃夫的一些小说,但是又融汇了现代派小说的一些手法。他特别喜欢俄罗斯如巴别尔、布尔加科夫、普东拉诺夫这样的作家,对他们的时空观、内在形式的突围理解得非常到位,他对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的读解也很有意思。这就表明,墨白不是单一地沉浸在俄国文学传统中,他是有意识地跳出来,汲取另外一些小说家的维度,并以此来关照自己所处的生活现实。因此他作品形式的复杂感,或者说是先锋性,并不像一些先锋小说家无根,不是那种小布尔乔亚式的、影子式玄学式的写法,先锋在墨白这里是接地气的。墨白作品的故事性,以及他的语言方法,这使得墨白的作品具有了长久的可读性,这就是墨白作品至今仍能令人感动的原因,用世界的眼光和底层、泥土发生深切联系是一个重要原因。

——摘自《墨白作品研究综述》,原载《创作与评论》2014年2月号(下半月·评论)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42)

41、马新亚(文学评论家、湖南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和路遥笔下的高加林一样,《欲望》里的他们也有强烈的求生意志,但如果说“高加林”们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入城者,他们则是第二、第三批,他们要面对改革开放的深层次矛盾和消费主义的席卷和吞噬;“高加林”们面临的是“英雄主义”尚未完全解体的时代环境,他们身上的疼痛源自激情、意志、想象力与现实的撕裂,“黄秋雨”们面临的是消费主义完全代替“英雄主义”的时代环境,他们的疼痛则来自绝望、虚无和想象力的匮乏,而这正代表了碎片化时代这类人的精神症候。你可以说他们是颓废的、没有明确现实方向和终级目标的“零余者”、“多余人”、“边缘者”,正像西方社会对“迷惘的一代”“垮掉一代”的定义那样,尽管这些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精神内涵各有不同,但他们都不能像“摩罗诗人”那样披荆斩棘,为人类文化提供一个明朗和清晰的展望,毕竟,这是一个整体溃败的碎片化年代,所有的英雄主义都会退场,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存在的价值,他们反抗,因而存在,他们颓废,因而存在,他们虚无,因而存在。他们对现实的这份不认同,已经构成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我们往深处挖掘,就会进一步发现这些通过梦幻、回忆的形式所表现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正是个体生命意志的象征,生命力越强,被压抑的成分就越多,痛感就越强烈。反过来讲,被主体观照到的丑陋、黑暗越多,痛感越强烈,个体的生命意志就越强烈。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受难的、颓废的“零余者”形象的更深含义在于,我们可以由此体会到个体精神苦难背后的形而上的人类生命意志和哲学意义上的现代人、艺术的生存困境。

墨白的先锋意识不仅表现在作品的主题上,更体现在形式上。审美特质方面的颓废性、荒诞感、隐喻性、象征性、绘画性;叙事策略方面的复调、跨界叙述、双重叙事结构等等,墨白小说为我们所提供的丰富的文学世界。可能是同为河南人的缘故,墨白对我而言更为亲切;可能是离家在外漂泊太久的缘故,所以对墨白笔下的“颍河镇”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也对墨白笔下的“精神漂泊者”“零余者”有更深的感怀。

——摘自《<欲望>,时代转型期社会世相的巨幅画卷》,《欲望之源——墨白<欲望>三部曲研究》,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43)

1989年10月合肥,前排:墨白(左二)林斤澜(左四、汪曾祺(左五)

42、张明华(文学评论家、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红色作坊》中女性定位符号化的描写并不是偶然,在小说情节中,女性往往与姣好年轻的面容或起伏有致的身体合二为一,作为被审视和爱欲对象存在。不难推测,颍河这个作者回忆和成长的情感之源,这个在作者记忆中只有一条河与外界相连的贫瘠古老的地方应该有许多尘封而且古朴的事情在发生,其中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和女性视角也就应运而生。颍河镇的女人没有逃离男权目光中“窥视”和“生殖至上”的命运,丰乳肥臀的挑剔目光,男性确立的标准将女性之美等同于一种可以脱离人格个性存在的供男人审阅的特殊消费品,甚至被剥夺的只有“性”的特征。自从人类的父权中心体制形成以来,女性就作为男性欲望和窥视的对象存在着,女性的“第二性”,注定其供男性享乐的宿命,颍河这个古老却沧桑落后的特定情境,父权文化的屏障没有放过任何一个颍河人,包括墨白。男权体制中男性欲望的对象是最具有生殖能力的女性,其次当女性不再纯粹生殖工具为某些男性所拥有时,女性身体的美丽成为男性追逐的另一目标,墨白笔下将女性特征器官化和符号化的描绘,具有典型的颍河文化气息,也许只有这样才称其为作者梦中的那个颍河,才是真实存在的颍河女人,那个神秘的地方在封闭古老陈旧的气息中才具有了更加令人深思和追问的意义。

——摘自《墨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析》,原载《红豆》2011年第2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44)

43、方向真(文学评论家、现居上海):

由《梦游症患者》的叙事,我想到了小说叙述的真实性问题(它是体现小说艺术的核心问题)。当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最大不同是注重了人的感觉的挖掘和叙写。小说叙事的魅力来自氛围的营造——故事的进展或人物的行为、语言皆以人物的感觉和心理为线索展开,它们使小说的叙述落在了实处,避免了不着边际的盲目编排或叙述的空泛(我国当代的小说家莫言、苏童、格非、铁凝等,就明显表现出其叙事的现代特色与魅力)。《梦游症患者》彰显出了叙事的诗性之美。不仅是人物的感觉和种种欲念在叙事中真实地延伸,而且叙事的节奏控制得张弛有度,使得阅读变成了真正的艺术享受。

墨白在师范学美术专业期间,就悉心研悟艺术家的表现手法:莫奈系列作品中的复调因素,夏加尔将幻想与童年回忆融一体于画面,达利运用视觉艺术展示梦境等,对诸多大艺术家创新的领悟不断拓展着墨白的艺术视野,使他的小说创作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墨白对文革这场毁灭式的运动实质的理解、把握和对颍河镇文革时期人事的富有概括力的艺术叙写,引领我们重新反思本民族的灾难,唤醒人们沉沉欲睡的良知和逐渐麻木的历史责任感。如果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比喻成畸形、疯狂的历史乐章,那么《梦游症患者》就是这一乐章的变奏。《梦游症患者》超越了文革题材的泛泛的表面的叙写,它让颍河镇这个具体的鲜活的小镇的人事折射出那一个疯狂时代,击痛我们的记忆,使我们无法回避那一历史时代的实质问题。

——摘自《疯狂史章的颍河变奏——论墨白的<梦游症患者>》原载《文学界》2008年第8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45)

44、田中禾(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

在墨白的作品里,我看到的是一个知识者、思想者面对生活的严肃思考,语言的文化气息和形式的现代追求使他的作品展示出一种广博的胸怀和开放的视野,墨白在自觉地进行着知识分子的写作,有着自己的哲学和文学观。

——摘自《为墨白描白》,原载2005年9月8日《文学报》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46)

45、白烨(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墨白的文学气质偏于年轻,文学风格是偏于先锋。墨白的作品给人两个突出感受:第一,打通了灵与肉。《欲望》的红卷和黄卷里的主人公都与情感、性爱有关,墨白把这些农村出身的小知识分子,放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背景下来再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转折、转型,表面上是个人化的,其实是时代背景下个人在欲望中挣扎、博弈、觉醒。看起来写的是身体,实际写的是精神成长、精神现象,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墨白的欲望写作打通了灵与肉。第二,联通了雅与俗。墨白的作品很好看,带有很强的先锋性,人物的不确定性、流浪性、梦游性、精神病性等因素,把故事以及生活化的生动细节处理得很好,在俗的外壳里包含了严肃的主题,因而墨白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中一个独特现象。

——摘自《墨白作品研究综述》,原载《创作与评论》2014年2月号(下半月·评论)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47)

46、魏华莹(文学评论家、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欲望》如何来表达这个时代,作品并不明晰,那不断穿插、跳跃的历史,那灰暗、晦涩的梦境,都在有意模糊我们的阅读视野,但一个个灰暗的欲望故事却也暗合了作者对欲望的理解,所以,我们会看到欲望所招致的人的毁灭。从谭渔的精神坍塌,到吴西玉的不知所终,再到黄秋雨的死于非命,都是一个个黯然神伤、悲惨无比的欲望故事。在这个意义上,墨白是有自省能力的作家,他不仅仅囿于讲故事,而是试图以梦幻、记忆等多种方式将个体痛苦和时代痛苦的盖子揭开,对他来说,“一个作家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面对自身痛苦的根源,并不断地进行自我的解剖。”“我理解的写作应该是这样的:无论世风这样变化,无论在任何情景下,他们独立的人格都不会被权势所奴役,他们自由的灵魂都不会被金钱所污染;那是因为他们的写作是来自他们的心灵深处,是对自己行为的忏悔与反省;他们对媚俗的反抗、对社会病态的揭示、对人间苦难和弱者的同情、对人类精神痛苦与道德焦虑的关注等等,这些因素构成了他们的姿态。”所以,他让人物一遍遍地重访、回到故地,如果说颍河镇仅仅是文学地图并不具备说服力,我们并未在作品中看到如孙方友般颍河镇的地貌、风物、民俗,也许对于墨白来说,颍河镇更多地是一种心灵原乡,一种精神富足的灵魂栖息地。那些压抑性叙事所呈现的痛苦尽管隐秘,但努力打开它,使我们认识到内心的幽暗,使我们不囿于欲望的侵袭,来寻找内心深处的纯净力量。在这个意义上,尽管种种突围是灰暗的,但借喻的世界却是明亮和多彩斑斓的。

——摘自《灰暗的突围——读墨白长篇小说《欲望》》《2015年河南文学作品选·评论卷》,大象出版社,2017年5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48)

47、李勇(河南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墨白出生于豫东农村,坎坷的童年、长期的底层工作生活经历(务农、做工、乡村小学教师)使得他在深味故乡的贫穷、愚昧的同时,又对它保持了宿命般的深情,这必定使得他的写作难以摆脱忧郁和沉痛。不过,正如作家田中禾所言,他骨子里也还有着“浪漫的虚幻的”[3]的一面(他在师范学的是艺术专业)。这两点分别来看并没有什么新奇,但当它们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便会出现一种冲突和矛盾:一方面是故乡、焦虑、压抑、痛苦;一方面是自我、浪漫、自由、幻想。从《谋杀与终结》来看,我感觉于他真正具有决定作用的还是前者——正如这个小说所有的篇目故事都无法摆脱“谋杀”和“死亡”这种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悲剧性认知一样,沉痛似乎是他作品的精神底色。当然,这应该也是墨白的精神底色,无论“先锋”与否,他的写作都植根于此。

——摘自《先锋写作的当代可能——读墨白小说集<谋杀与终结>》,原载《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12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49)

48、张艳庭(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

阿多诺在阐述文艺作品的价值时强调“艺术作品的伟大之处就正在于,它让那些被意识形态掩盖了的东西得以表露出来。”阿多诺的这个观点,也适用于墨白的小说。墨白就是一个意识形态批判者,通过自己的小说作品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以降,后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想流派所定义的意识形态批判。

墨白小说通过对主体性、身体规训、他者化、历史意识等意识形态话语的批判,完成了文学作品意识形态批判的使命和责任。因为这种批判,他的小说拓展了先锋写作的思想维度,扩大了先锋写作的社会广度和现实深度,更新了先锋写作的概念,在先锋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中都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和魅力。

——摘自《论墨白小说中的意识形态批判》,原载《郑州师范教育》2017年第4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50)

49、邵丽(著名作家、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

墨白对当代文学的贡献是不能被小视的,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自由的书写,表现出的定力和方向,既有对传统的坚守,又有对现代的消化吸收。墨白的特点既是河南作家的个性,也是河南作家的共性。文学豫军是中国文坛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河南文学对传统文化心存敬畏,有对底层百姓的悲悯,对苦难的消解和担当,而墨白是这些特点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存有对生命尊严、自由的重视,有一种生命不能忍受之轻,他对文化脉络的精准把握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张力。

——摘自《墨白作品研究综述》,原载《创作与评论》2014年2月号(下半月·评论)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51)

50、金国政(当代作家、湖南文艺出版社编审):

《欲望》里的人物画图较为明晰,谭渔、吴西玉、黄秋雨、锦、小慧、叶秋、尹琳、金婉等等,都是个性化较强的形象,包括赵静,小红等等这些着笔很少的人物,也给人较深印象。比如谭渔这个人物,他近似唐璜,又极富哈姆雷特血质。他是个情种,他与小慧的爱情十分缠绵婉丽,让人动颜。与叶秋的爱情显得有些西化,但作品正是用叶秋这个人物终结了唐璜或哈姆雷特,使小说在一片绮懿凄艳中戛然止步。谭渔像唐璜的地方,是性爱,幻想美色的性而拼命去爱,像哈姆雷特的地方是怨爱,在滔滔不断的疑虑中怨哀中去爱。作者写这个十分独到,十分到位。也可以这样说,作品中的社会思考,人生思考,人性思考,基本就存放在这样的不同音域不同色彩的性爱情爱的不断展示不断形成和不断毁灭之中。

从《欲望》中的红卷和黄卷转入蓝卷后,犹如正在喝茶时喝了一口咖啡。在貌似侦探小说的蓝卷中,墨白并非真要做一次通俗流行的福尔摩斯,它试图在表现一个较为政治性的话题。画家的“手的十种语言”之历史部分,关于死亡十例,所选取的材料如刘少奇之死、遇罗克之死、新疆小学生火灾之死等等这些,都是较为敏感的材料。这些事件作为对中国式死亡这一命题的重大表述,是相当典型的,极具力量的。作者的思考,作者的才情,作者的语言能力,构思能力,造像能力等等,使《欲望》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部纯粹而优秀的文学作品。

——摘自《千回百转声色犬马的人间大戏》,《欲望之源——墨白〈欲望〉三部曲研究》,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0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52)

1995年,北京,左起:阎连科、周大新、墨白

51、管筱明(资深翻译家、湖南文艺出版社文学部长):

《欲望》三部曲描写了社会转型时期三个在同一地同一天出生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际遇与心路历程,构现了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在城与乡,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是变革年代人们骚动与喧哗的具体而微的缩影。三个人物,一个一无所有回到原点,一个坐上轮椅,身体残疾精神萎靡,一个干脆横死,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那令人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感受到人生灰阑的苦涩与沉重,人类处境的孤独与无奈,人类命运的悲凉与迷惘,也就更深刻地体悟到本书稿所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就这点而言,本书稿堪称一部深刻的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的优秀长篇小说。

——摘自《复杂而神秘的房间》,《欲望之源——墨白〈欲望〉三部曲研究》,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0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53)

52、陈清华(文学评论家,专栏作家、现居海南):

和残雪、格非的小说相比,墨白的小说中更充满神秘感。在“欲望三部曲”之《欲望与恐惧》里,墨白这样写道:“是的,对将要发生的事儿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所以一切都是偶然的和必然的,一切都是自然的和神秘的。所以我们只有跟着吴西玉到达他要到达的地方,我们只有跟着他去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我们只有跟着他去寻找他要寻找的一切。可是当我们接近目标的时候,这才发现我们所想象的一切几乎都走了样。这个时候目的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经历的过程,因为我们的经历,一切过程才显示出他的意义来。这就是生活本身。我们的生命因此而产生意义。讲述现实生活中的神秘是我的小说立场。”这让我想起卡夫卡的一句名言:“我们容易从现实生活中制造出许多书,但却不能从书里引出生活。”

在《错误之境》 《民间使者》 《霍乱》 《迷失者》中,墨白则超拔于现实,重塑一套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生存法则和社会体系,仿佛为读者创造一个精神世界的理想国,这里面有安慰,也是对欲望现实的反思,正像海子的诗所写,“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他在悲观世相里造一个诗意的花园。一方面,他写存在,另一面他也消解。声名狼藉的交际花,也可以很可爱,毕竟有“花”的诗意。

如果说余华的《兄弟》、莫言的《酒国》、阎连科的《受活》所要表达的就是现实生活里人们疯狂的欲望,那么,墨白的“欲望三部曲”所表达的性,更多表现人的原欲。看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你可能会长长地叹息,而看完墨白的小说《欲望与恐惧》,你可能需要点燃一支烟,然后仰望星空,深呼吸。虽然说墨白的小说,和残雪、余华、莫言、格非、阎连科等人,都属于现代文学或者后现代文学的阵营,但墨白的小说带给读者的,不仅是解构,更有解构之后的寻找,他要找回自己。然后,用慈目阅尘世。

——摘自《收拾一地的烛泪——墨白小说的“灵晕”美 》《南腔北调》2016年第7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54)

53、盛丹隽(当代小说家):

与先锋小说家墨白的交往,不知不觉超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其过程让我受益匪浅,或远或近,或多或少,墨白始终走在我前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小说创作。去年五月在郑州家中休假,再次于忐忑之中拨通墨白的手机,向他表达了想去府上拜访的意愿,墨白愉快接受了,当天傍晚,我走进了墨白三世同堂的家,走进了他的书房。

第二天,当我在家中逐字逐句读完他赠我的五万多字篇幅的小说论著《博尔赫斯宫殿》以后,立即给墨白发短信由衷赞:

“这是我读到的中国作家写就的最好文论,墨白的小说观念在与博尔赫斯的对话中,得到最充分的表达,真不敢相信一个作家怎么可以把博尔赫斯读得如此透彻!”

——摘自《小说家墨白》,原载《厦门文学》2016年第1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55)

54、吕东亮(河南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信阳师范传媒学院院长)

整体来看,《谋杀与终结》的先锋小说的气质是浓郁的。这缘于作者长期以来对于先锋写作的坚守。先锋小说异军突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趋于衰落。当年的代表性作家马原、余华、格非等或者长期辍笔,或者转向“与现实和解”的常态写作。这一转向是深刻的,有着多重的意识形态背景和纷纭的文化逻辑。但先锋小说的衰落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衰落,先锋的气质和精神则已注入这些作家的写作,也改造了并继续改造着文坛的写作生态。在一时显得浩浩荡荡的转型潮流中,墨白以坚守先锋的姿态而显得格格不入。墨白的坚守有其刻骨铭心的生存经验作底,在创作上也表现得自立不俗、风骨凛然。这一坚守不是没有代价的,先锋小说所面临的困顿也一样会在墨白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来。比如先锋小说叙事形式在八十年代所携带的革新能量已经耗尽,先锋小说八十年代所崇尚的理解现实历史的方式也渐趋固化并因此而丧失解释现实的效力,也就是说先锋小说初生时所面临的他者、所攻击的敌人已经不见踪影了,先锋小说的持续成长就成为一个尴尬的话题。在关于墨白的许多访谈中,我感到这些问题事实上对墨白的写作也构成了压迫。这使得墨白的坚守以及坚守中的写作显得艰苦卓绝,他需要克服先锋意义的弥散,需要在新的现实文化语境中激活先锋的能量。《谋杀与终结》反映了墨白克服这种文化窘境的努力,也显示出为先锋写作寻找新的契机的旨趣。应该说,这种努力和寻找是有成效的。

——《在新的现实中召唤先锋的能量——评墨白的“谋杀与终结”系列中篇小说》,原载《中州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56)

55、曹军庆(当代小说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

墨白在《讨债者》里讲述了中国的债务故事,一笔永远也讨不到手的债务,一直缺席又如影相随的欠债者成了制胜方,可怜的讨债者处处受到掣肘,最后还死在讨债途中,讨债本身也变得荒诞可笑。墨白的叙事每一处都很写实,但是又处处在耍花招。一个简单的讨债故事被他讲得纷乱如麻,故事的走向屡屡会有意外的分岔出现。如果将这个故事连根拔起,就像从乡村松软的土地里拔起一蔸花生,你会发现,在它的下面连缀着一串串籽粒饱满的果实,也许还带出其他植物的根茎。墨白始终坚持先锋写作,保持着较为前卫的写作姿态,十分难得,令人敬服。因而,重读墨白小说,浮想联翩,仍然有诸多解读空间。

——摘自《长江文艺·好小说》2016年第3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57)

56、孙先科(河南评论家协会主席、郑州师范学院校长、博士生导师):

现在批评界或者是很多人,都把墨白先生放在先锋作家里面,而且也认为他是在很多先锋作家上世纪九十年代转向之后仍然坚持先锋性的一位作家。但我觉得他的先锋性,和我们所理解的比如上世纪八五年、八六年之后的格非、余华的先锋性不是完全一样,他的先锋性不是完全体现在叙事上,他的先锋性更多地体现在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上,就像我刚才说的关于这个“房间”的隐喻,或者他把人与人之间就看做一个又一个房间,那么,我为了完成对这个房间的探索,我以什么方式进入这个房间呢,那么,这个方式本身就构成了他的先锋性。那么,这种先锋性就不表现在我在叙事上玩弄多少技巧,像小说的第三部,像引用史料、大量的日记,还引用了男主人公他的真正情人写的有关他绘画的评论,从文体上来讲,这些评论、诗歌、日记,完全不同的、各种各样的语体,单个来看,每一个文体本身并不先锋,但是放在一块就构成一个对人你怎么进去,或者对这个房间你怎么进去的一个诗学方式,这个诗学方式就是他的先锋性。所以我觉得,墨白先生不存在这个时候是先锋性另外一个时候不是先锋性的问题,他始终保持一个先锋的一个探索的状态里面,始终是如此,至少我们可以把《欲望》三部曲看做是由墨白先生自己书写的文学史,从这个文学史来看,他从始到终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另外一种不是先锋的东西,所以我认为,他的先锋姿态保持始终,而且这种先锋姿态不仅仅是一种叙述技巧上的先锋性问题,而是一个如何看人、如何看这个世界的眼光和诗学的先锋性。

——摘自《墨白长篇小说〈欲望〉研讨会纪要》,原载《东京文学》2013年第11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58)

57、郭洪雷(文学评论家、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

墨白是中国先锋小说家中最具孤往精神的梦境探访者。墨白对幻想、梦境和记忆的独特思考和深刻理解。对他而言,梦境是“最真切的精神载体”(墨白:《梦境、幻想与记忆》,《山花》2005年第5期),孤独的梦境之旅,可以让他找到灵感,体验自由,在幻想、梦境和记忆的绞合中深深切人现实,在社会现实的深处,在人类精神的高处,去抚慰人类存在的创痛。墨白梦境书写的精义应该在这里。

——摘自《新世纪中国先锋小说备忘录》,原载《山花》2013年第8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59)

58、杨文臣(文学评论家、嘉兴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和巴赫金认为的人物和作者的意识彼此独立不同,墨白总是在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不过,我们不能因此拒绝为其贴上复调的标签。事实上,巴赫金关于复调小说中作者和主人公关系的论断自提出起,一直在遭受质疑。笔者也以为,作为作家的创造,人物的意识不可能摆脱作者意识的制约。作家通过人物的不同声音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他对世界复杂性的认识,人物的不同声音其实都是作家意识的一部分。当然,这不是说作家和某个人物相等同的,后者局限于文本的语境之中,而作者超出其外。也不是说,人物就是作者的玩偶,在遵从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将自我意识介入到作品中恰恰有助于创造出有生命力的“自由人”。昆德拉不认为介入会取消人物的独立性,“即使是我本人在说话,我的思想也是跟一个人物联在一起的。我要思考他的态度,他看事物的方式,我处于他的位置去想,而且比他想得更深刻。”这与墨白的观点如出一辙。

之所以要降低作者声音在小说中的地位,是因为巴赫金对人不信任,人很容易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所以他主张借助“人物之见”形成对“己见”的质疑,消除个人有限的视野对复杂的世界的遮蔽。我们要看到,当作家在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时,作家和人物的对话也就包含了作家与自己的对话,一种自我的审视和批判就形成了,这恰恰是符合“复调”的精神实质的。

因此,我们可以抛开巴赫金的具体论述,以是否具有“声音的多重性”作为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复调性质的标准。那么,《欲望与恐惧》就是一部具有复调性质的小说,它力避简单专断的陈述,在很多话题上都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比如婚姻,吴西玉、七仙女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婚姻不人道的一面,而另一方面,通过对婚外情的冷峻的审视,小说又潜在地维护了婚姻的价值。比如文明,吴西玉对记忆中纯洁的颍河——象征了乡土的美好——念念不忘,但“模拟表演”却向我们呈现了乡土文明粗俗野蛮的另一面。在杨景环、田达等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城市文明的优雅华美,也看到了它的颓废丑陋。还有性,它是美好的,也是丑陋的,是人性的一部分,也会导致人性的沦落。在对世界的复杂、存在的暧昧的探寻上,墨白和昆德拉是一致的,后者喜欢摆出哲学家的架子展开议论和思辨,而墨白更喜欢调动小说手段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摘自《论墨白小说的复调艺术》《小说评论》2016年第2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60)

59、武新军(文学评论家、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第一个是可读性的问题,作者是在侦探小说的框架中,运用了书信、诗歌、散文、诗评、图画、新闻等多种文体因素,但是这样一个多种文体因素的运用并没有影响到小说的主体性,在主体上还是一个小说,小说的叙述主线是一个侦探故事,围绕着“黄秋雨之死”,这样一个怪圈始终是小说的叙述主线,这样一个叙述主线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保证小说文体上“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在叙述的主线中不时地为读者设置了各种悬念,套牢了读者跟着“我”这个叙述者一起去寻找去破案,结果是把读者带进作者精心设置的这样一个跨文体写作尝试之中,作者在推进叙述的过场之中,匠心独运环环入扣,在小说的最后作者把每一个悬念慢慢解开。这样一个有头有尾的主序式说明,作者以跨文体的探索颠覆传统的阅读习惯的同时,也充分地考虑到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文学思维和读者的审美心理的特殊性,我觉得这点很难得,在很多跨文体的写作当中,很多人更多地向西方学习,而没有顾及到中国读者这样一个特殊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接受性。

第二个我觉得这个跨文体作品具有很强的审美性,作者在第三卷中运用了多种文体因素,并且在开掘多种文体因素的审美性上,我觉得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读过作品之后获得了多种的审美体验、多层的审美意蕴,在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这种多文体写作上,墨白老师这样写:“有的是试图打动读者的智性”,特别是围绕破案的的线索,在逻辑推理、破案上,给读者快乐,在智性上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我觉得墨白老师的作品,更多地是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感觉,像米慧写的几首诗,以及黄秋雨的几首诗,诗歌评论家汪洋对这些诗歌的评论,以及米慧写给黄秋雨的信,我觉得墨白老师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都是把它们作为美文来经营的,都是为了把这些文章写得美、耐读这样一个高标准去的,所以说我感觉读了之后最起码获得了一种审美享受,特别是一些句子我读了之后还在书上划出来,是值得慢慢去品读的美文。这个文体墨白老师在语言的探索上做出了一些努力,在读这个小说的过程中,哪个地方最深地打动了我?就是黄秋雨的妻子金婉在接受调查的时候讲到黄秋雨的许许多多的事情,这个大概是一章吧,在这一章中大量运用了河南的方言,我觉得方言的运用拓展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整体上感觉非常好,还有一个对语言的实验,我觉得方言的运用非常纯熟,用普通话是表达不出来这种意蕴的,所以我觉得墨白老师在丰富现代汉语的表现力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第三个是《欲望》这部小说具有人性探索的深度,第三卷,是在文体探索和在生存经验的探索上做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这个作品从表层来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之间的故事,这样一个故事只是一个表层的东西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通俗的东西,墨白老师在叙述这些的时候,都把人的那种存在状态推向极致,这点我感受非常深,比如米慧写给黄秋雨的信中,那种精神状态确实到了一种极限的状态,以及对死的问题爱的问题的思索,作者在叙述的时候动用了大量的心血,创作过程中投入了很多对人的精神和灵魂进行拷问,作者做的比较到位,对爱与死的思考,对自由与艺术的思考,我觉得都是很有深度的,这种探索上,墨白老师走得比较远,而且这种探索和多文体的探索结合得比较好,读过之后我感觉这种跨文体的写作确实解放了作者,也解放了语言,解放了思想。就是在这种跨文体的实验中,墨白老师肯定进入到那样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

——摘自《欲望之源——墨白〈欲望〉三部曲研究》,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0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61)

60、刘涛(文学评论家、河南大学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欲望》三位主人公,他们的身份一个是作家,一个是大学教师,一个是著名画家,其实都可以归为知识分子群体,这部小说就是对当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史和生命史的一种探索,可以把《欲望》放在整个当代文学,也就是对知识分子表现的同类作品里面来考察,这部小说的意义才会有更大的凸显,把《欲望》放在整个中国小说对知识分子精神史的探索的过程来考察,比如《围城》,还有当代比如杨绛的小说;比如王濛的《活动变人形》,整个知识分子,当然,当代小说中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有很多,我认为《欲望》是这方面表现的比较深刻的一部。在表现这三位知识分子的时候,他们的具体身份都是农村出身,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欲望》这三个知识分子从农村进入城市,过程中的欲望追逐,最后的悲剧体现在被乡村与城市的双层放逐。他们作为乡村人想进入城市,但是到城市并不被城市接纳。可是当他们想回到乡村,这个乡村的具体隐喻就是颍河镇,他们想回到颍河镇,颍河镇对于他们来说是既故乡又是母体,是他们曾经立足过的大地,可是他们想回到这个母体,回到这片土地已经不可能了。就像第一卷中的谭鱼,他在城市里面一次次的追逐,在京城弄得头破血流,回到了省城又被他的情人所抛弃。这个时候,他想重新回到自己的母体,想回到那片土地,但回来之后连自己的儿子就不认他了,当然,他的结发妻子也完全抛弃了他,他抛弃了故乡,故乡也永远抛弃了他。双重的放逐,没了立足之地,这一点墨白先生写的非常深刻。所以这部《欲望》应该放在整个当代文坛里来考察,放到城乡结构这类小说里面考察,当代小说里面城乡二元结构是一种隐性结构。

——摘自《欲望之源——墨白〈欲望〉三部曲研究》,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0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62)

61、郑积梅(郑州师范学院副教授、《郑州师范教育》编辑部主任):

有学者认为中国先锋小说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和时代文化困境的影响,以描绘个人内心体验为叙事视点。在墨白的自我指认与表达的“侮辱、伤害、复仇”的主题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小说的文本还有更多丰富刻画人生百态的蕴含。在寻找陈平的过程中,孙铭本人以及与孙铭有关的他的妻子杨玉、被毁容的苏南方、年轻的情人小梅、充满自卑而怨毒的冯少田,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凡人链接起另外一种恶的人性循环的怪圈,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难以逃脱的孤独的生存困境,金钱与欲望、伤害与侮辱、嫉妒、阴谋,这些人性深处的负面因子隔绝并摧毁着父子、母女、叔侄、夫妻、情人、乡邻之间的情义,人与人之间隔膜而绝望,哪怕死亡也不会带给他们精神痛苦的解脱。还要值得一提的是卖旧书的年轻人和私人律师事务所的职员们都被金钱所奴役。那个卖旧书的年轻人为了一点点金钱甘愿受人指使,充当了整个事件的棋子。私人律师事务所里除了瑛子作为一个假期搞社会调查的大学生,事务所的其他业务人员只要客户给钱就接受业务的姿态,都从另一个层面上揭示出金钱对人的侵蚀与异化。巴赫金认为:“小说应是时代的充分而全面的反映……(或)小说中应体现为一个时代所有的社会意识的声音……小说应是杂语的小宇宙。”在这个意义上,《拍卖第四十九批》全景式地再现了财富与污浊并行的美国社会全景式的样貌,《来访的陌生人》在表现“侮辱、伤害、复仇”的主题时,对社会百态进行了立体架构的描摹。作家通过小说对社会时代的再现中,传达了自己对社会、文化和历史深邃的思考。

——摘自《叙述构建的迷宫——论墨白与品钦小说的叙事特征》,原载《南腔北调》2019年第10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63)

62、米学军(文学评论家、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墨白的《雨中的墓园》是一篇充满着离奇和怪诞的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表现了墨白对传统历史观所作的形而上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墨白对传统历史观的颠覆和解构,表现了墨白对第二性历史的不信任、怀疑甚至否定。这部小说的篇幅不长,文字不多,但却蕴涵丰厚、意味深长。笔者认为,这是除《梦游症患者》之外,墨白小说里面最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内涵的一部作品。墨白并不是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但至少在这部作品中,墨白却表现了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具有的那种深沉和深刻。他所以对历史作出这样的认识和思考,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有关、与墨白生活的时代有关、与墨白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验、深刻认识有关。

——摘自《对传统历史观的颠覆与解构——读墨白小说<雨中的墓园>》,原载《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4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64)

2022年2月27日,郑州弘润华夏,前排左起:乔学杰、墨白、孙先科、田中禾、李伟昉、马达;后排左起:刘宏志、李勇、张晓林、周颖、张鲜明、饶丹华、刘海燕、赵立功、李勇军。

63、李敏(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欲望》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小说的语言和叙事艺术,三卷分别对不同的叙事风格进行了尝试,包括叙事人称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第三部分。在这一卷中,对跨文体的叙事实验是很成功的,这一卷非常好的非常巧的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时间的调节、意识的衔接,基本上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阅读的时候有一种快感。同时这一卷,也是一个非常具有隐喻性的部分,重访的是旧时代的恋人,是七十年代求学期间的同学、恋人,但是寻访的最后变成了一个罗生门式的叙述,每个叙述人对谭渔叙述的情节都是不相同的,历史变成了一个幽灵式的存在,其实,这是隐喻一段带有创伤性的历史。历史是无法寻觅的,历史真相可能永远都是在一个个体的主观的印象当中,没有一个确定的存在,这个非常具有隐喻性或象征性的章节,放在整个小说的开端,我个人认为是有所企图的。

——摘自《欲望之源——墨白〈欲望〉三部曲研究》,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0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65)

64、王涘海(文学评论家《湘江文艺》《文艺论坛》主编):

墨白先生的作品以极富张力的语言构建了一座座叙事迷宫,其中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苦难、人性的丑陋、道德的堕落,也遭遇到了梦境、幻想和死亡,但是作者却又能够把我们带出这座迷宫,由此我们看到作者感恩之心、悲悯之心,以及作者对一方水土的同情之心。

——摘自《墨白作品研究综述》,原载《创作与评论》2014年2月号(下半月·评论)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66)

65、孟庆澍(文学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往对墨白的关注更多是叙事手法、叙事创新性,但讲什么样的故事也很重要。正如福斯特所言“故事是小说的脊椎”,无论什么样的小说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立在那里。把墨白理解为一个纯技巧主义者,是把他简单化了,形式化了。墨白小说之所以没有离开过故事,是因为他与中国传统的叙事文学有很密切的联系,史传传统、讽喻传统、口头叙事传统,都在墨白那里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摘自《墨白作品研究综述》,原载《创作与评论》2014年2月号(下半月·评论)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67)

66、刘宏志(文学评论家、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墨白的小说,大多数都和一个名叫颍河镇的小地方发生联系——或者故事就发生在颍河镇,或者故事的主人公出自颍河镇,到现在仍然和颍河镇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福克纳创作出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一样,墨白也创作出了自己的“颍河镇世系”。颍河镇是作家虚构出来的一个小镇,但是这个小镇又是作家以自己生存、成长的小镇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小镇,所以,这个小镇对于他来说,显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颍河是从我的精神里流过的,她带给了我对外部世界太多的幻想。同时,这条河流,也是我的小说和外部世界沟通的一个重要的渠道。”于是这个平平常常的地方小镇,就变成了一个人生的大舞台,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一应俱全。他们以多样的人生模态,共同演绎着形形色色的各类悲剧、喜剧与闹剧。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说,颍河镇已经成了墨白观察中国生活、中国精神的一个模板,这个小镇如同邮票一样,方寸之地,却呈现着大千世界。墨白对中国生活、中国精神的认知、批判都借助对颍河镇的叙述完成了。这样,在某种意义上说,墨白笔下的颍河镇其实就是中国典型生活的代表,那么,墨白对颍河镇的全方位的描述,也就蕴含了对中国典型生活的批判,比如说,对国民性的探讨和批判。墨白描写的不是中国,只是中国的一个小镇,但是这个小镇却又是非常富有代表性的小镇,所以,当墨白描写这个小镇的时候,我们又可以说,墨白就是在描写中国,分析中国,而墨白对颍河镇居民精神具体入微的展示显然也比任何空洞的大道理来得更有说服力,它向我们表明了,对于当下的中国文学,国民性批判应该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

——摘自《颍河镇与中国精神意象——谈墨白小说中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原载《山花》2011年第7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68)

67、安昌河(先锋小说家):

墨白相对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个“喻体”。墨白的创作隐忍而踏实,代表着中国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中坚力量。我一直觉得,谈论中国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墨白是个绕不过去的作家,他的“颍河系列”可以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画卷”,也可以是“标本”的。

——摘自《文学和电影,巴掌拍给自己听》,2012年9月18日《西部时报》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69)

68:刘进才(文学评论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普拉东诺夫与墨白作为生活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以及不同时代的两个作家,我们通过这两个具体文本内部的平行性比较,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两个作家在文学语言、审美表达、意象营造的相似性以及看待世界的共同眼光。墨白与普拉东诺夫都以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以隐喻和象征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各自对革命与建设、生活与政治、人性与欲望诸方面的深邃思考。比较文学研究无论是试图探讨不同作家的相通与相似,还是重在考察不同作家的独特与相异,不同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密切交流与互动是当下、也将是未来不可回避的重要方式。我们每一个文化主体总是要不断通过了解“他者”以审视“自我”,同时也要不断反观“自我”以界定“他者”,这种互为镜像的观照方式既是丰富自身文化的内在需要,也是每一种文化主体走向世界、积极融入世界文化的客观要求。那么,基于这样的文学及文化视野,我们对墨白与普拉东诺夫的文本比较就显得尤为必要。如果我们对墨白的研究能够具体下来,对墨白的文学创作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考察,走进墨白建构的属于自身的文学领地——“颍河镇”,那么,我们或许才会真正全面了解“颍河镇”系列,找到墨白何以从“颍河镇”走向世界的精确答案。

——摘自《颍河镇的地域性与世界性——墨白研究现状研讨会综述》,原载《牡丹》2017年第5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70)

69、赵渝(当代小说家、文学评论家):

墨白的小说始终坚持着先锋的视角与写法,提到先锋小说,人们总会想到魔幻、混乱、超现实这些词语,会认为氛围要越神秘越好,环境要越诡异越好,然而,细读《告密者》这本小说集,你会发现他最大的特点其实是严肃而诚恳地面对现实。在墨白笔下,冬天就是冬天,夏天就是夏天,人、事、物都必须如其所是。《夏日往事》和《模拟表演》看似荒诞,却处处从孩子的视角去写,绝不超越孩子的认知水平。其实最神秘的体验往往来自于对平凡细节的冷静透视。美学里有句话叫做“真境逼而神境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来看《尖叫的碎片》,墨白几乎是翻着日历来算雪青被关进监狱的这一百八十二天;《最后一节车厢》里从省会到锦城的里程数、车次、经停站名,到什么地方将电力机车换成蒸汽机车,都介绍得清清楚楚。这种真实是对环境的负责,也是对人物的负责,它使小说本身富有了不可抗拒的使命感,从而更加咄咄逼人,仿佛挟着某种脱颖而出的思想锐器。

墨白的小说是自由的,他将目标指向人类幸福,虽然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身处泥淖,但小说正是通过直面现实的书写赐予我们超拔的勇气。书中摘引了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的一句话“如果重复是可能的话,它将使人类幸福,但是回忆则给他带来不幸。”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幸福自有其秘径,我们应当摒弃将自己等同于上帝的妄想。

——摘自《定格笔下众生的生命》,原载2018年2月8日《文学报》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71)

70、张宝明(历史学家、河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墨白以“颍河镇”为地名在小说中建构了一个文学的空间,具有很多的象征意味,在地域性和文化中用这种形式托起来,比如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乡”等等,都是用“乡”“镇”,或者用一种方位的形式展现出来,所以墨白持续不断书写 “颍河镇”,表现出对地域文化和地域生活方式高度的关注和热情,这种热情来自于他内心的情感记忆,或者说情绪记忆,我们的很多记忆中最难忘的就是我们生活过的地方,很有认同感,所以他创作他的心目中的“颍河镇”,通过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共知。

——摘自《颍河镇的地域性与世界性——墨白研究现状研讨会综述》,原载《牡丹》2017年第5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72)

71、李国平(文学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小说评论》主编):

墨白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可以视为1949年之后中国作家成长生长的一个标本。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那一代那两三代作家,基本上是知识者出身构成,墨白这一代作家,包括我们河南作家,我们陕西的陈忠实,都是从乡村的农民逐渐成长为一个作家的。所以这一代作家——墨白这一代作家丰富了我们当代文学作家构成的这样一个结构。他们由乡村逐渐打开自己,有了一个广阔的参照,有了一个事业,树立了很高的标杆。墨白的文学阅读和文学接受,它的丰富性和广泛性我觉得也可以视作我们中国作家的标本。在墨白的创作里,有着感性神秘中的表述与极强的理性精神或理性意识的呈现,在当代中国作家里具有理性表达的作家现在越来越多,但是这里情况比较复杂。有些作家的理性表达与对文学的理性认知和感性表达是呈分裂状和矛盾状,但在墨白这里他没有一个隔的感觉,就是兼容的,就是墨白对文学的理性感知认知和感性表达是非常兼容的,在许多作家那里我发现有分裂状或者不兼容状,我觉着这是墨白超越于其他作家的地方。

——摘自《颍河镇的地域性与世界性——墨白研究现状研讨会综述》,原载《牡丹》2017年第5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73)

72、江媛(文学评论家、诗人):

赫拉巴尔和墨白似乎都揭示了一个真理,当一个国家将全民化犯罪视为合理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民众的良知将随之消亡,自此以后,人人都会成为犯罪的帮凶,并形成全民犯罪的可怕后果。赫拉巴尔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最初为保护普鲁士王家图书馆的藏书,通知了军队的图书管理员,商定由军车运到外交部的侧屋里,等局势稳定后物归原主,结果消息泄露,这批藏书被宣布成为战利品,被装上火车拉走,主人公要求警察给自己戴上手铐,说自己犯罪了,却遭到警察的嘲笑,后来,主人公再遇到这种情况,就顺其自然地变成了把这些珍贵书籍当作废品处理的帮凶。

墨白在《局部麻醉》中塑造的外科医生白帆,由对院长的唯唯诺诺发展到对妻子及袁屠夫的唯唯诺诺,对强势的非难和种种驱遣,他不敢有丝毫的反抗,甚至全心全力地去完成每一个任务,就是这样一个人,被权势步步紧逼,成为一个麻木的工作机器,最终在没打麻药给妻子做完截肢手术后,受不了妻子和院长的嚎叫,选择了自杀。

赫拉巴尔和墨白的区别在于,前者揭示了良知被毁,普遍犯罪的危害;后者则揭示了在弱肉强食的皇权伦理下,精神萎缩的人物被权力残酷奴役到最后,自杀身死的悲剧。比较而言,墨白的悲剧性更强,因为他的小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皇权伦理将人塑造成奴隶,将人当作工作机器进行无休止榨取的残酷性及被害者对权力犯罪毫无反抗和认识能力的悲剧。

个人精神生活与社会唯权利是从的价值观念的冲突,是造成个人精神价值被消除的根源。此时为了解决痛苦,人们无力改良社会群体价值观,便会异化自我,采用消弱精神生活或放弃精神生活的方式,结果便是创造出物质的人,即物的人,完全毁弃精神生活,仅仅以权力或物质来衡量个人的存在价值。这种衡量方法再次构建并加强了剿灭精神生活的社会关系,至此,受害者和反抗者成为协同者和主动构建者,并进一步形成一个悖谬的关系:受害者成为害人者,进而成为害人体系的建立者,最终转变成剿灭精神生活的集体元凶。

——摘自《孤独的悖论——对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与墨白<局部麻醉>的比较阅读》,原载《南腔北调》2018年第6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74)

73、张燕玲(文学评论家、《南方文坛》主编):

在墨白的文学世界里,审美的温度和宽度是两个让人心动的方面。在他的写作角度中出现的是大量受苦的肉身,关怀肉身就是关怀人心和人文,用他自己的话说,灾难来自于灵魂,托付于肉身。这样的表述非常令人动容,墨白的作品用高度的隐喻性隐喻了这个时代。墨白的生命观与我们的医学国粹中医的那种生命观相似,属于中医那样细腻深切关怀肉身痛苦的人,可见他如何有一种柔软、明敏的怜悯与同情,这些都和他小说里的人物融为一体。这是温度和宽度,还有一个深度。“欲望”两个字可以视为30年来中国的高度概括,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关键词,用刘宏志先生的话说就是“中国精神的镜像”,墨白锲而不舍地追求欲望后面的真相,比如“《欲望》三部曲”,它力图把这30年来的时代特质书写出来,把在其中挣扎的、沉沦的、撕扯的人们的灵魂从中拖出来的那种痛苦,这些人的恐惧都是对自我的恐惧,作品都反映出来了。比如三部曲的蓝卷《别人的房间》,事实上三部曲整体地反映了大量农民工是无根的,他们要去寻找他们自己的乐园,但是在都市里他们连厕所都找不到,生存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对如此疯狂的欲望世界,墨白是以其虚构世界对现有的秩序进行否定,墨白笔下充满了失败者的悲情、尊严。墨白本人以及他的作品,是能够让人沉静下来的。一个人的作品能让人沉静下来,那就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摘自《墨白作品研究综述》,原载《创作与评论》2014年2月号(下半月·评论)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75)

74、张云鹏(文学评论家、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社长、博士生导师)

墨白在写作中对颍河镇进行了一系列的符号建构,在一定程度上,颍河镇是和整个中国、中原的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这些符号的建构,墨白深刻地描写和叙述了当代人所面临的困境。同时墨白追求有独特个性的叙事语言,其语言含有理性的成分,带着很深凝重感。

——摘自《墨白,小说叙事的探索者:长篇小说<手的十种语言>研讨会综述》,《墨白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76)

75、刘军(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卡夫卡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不是某种具有圣人气质的先知,而是某些濒临破碎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的“残缺”,并非是某种在黑暗环境中扭曲变形的人格,而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冷酷逻辑。卡夫卡从不说教,但却动人。这种日常化的战栗折磨着每个苦涩的人。正因为这种逻辑习以为常,才凸显出了某种荒谬的意味。借助虚构,卡夫卡写出来了理性逻辑与人物行动反向性生成的关系,这种绝妙的反差恰恰是一种含着苦笑的反讽。正如本雅明判断的那样,卡夫卡既非一个预言家,也不是一个宗教的创始者,而是一个寓言的创造者。而在《讨债者》中,我们同样可以寻见这种庸常生活中的冷酷逻辑,饭店老板娘以自身的肉体换取屠夫的猪肉,制服者(另外的讨债者)对讨债者的痛下狠手,皆如同此理。除此之外,《讨债者》强烈的隐喻气息也使得这个文本趋于寓言的品质。三角债的现实因子在作品中是不成立的,相反,作品中的每一位出场的人物,皆既是讨债者,又是被讨债者,他们沉陷于一种现代性的自反性之中。而人物间关系、角色的错位,形成了一个显目的黑洞效应,而这种黑洞效应恰恰是在不可控的、不可预知的现实逻辑上生成的,而对上述因素的指认,正是墨白小说中艺术真实的矗立之所。

——摘自《墨白小说〈讨债者〉与卡夫卡小说〈城堡〉叙事艺术之比较》——兼论墨白中篇小说的艺术探索,原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77)

76、何弘(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

墨白多年来坚持的文本探索,为我们从事文学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文本。墨白是一位以深厚的现实内容为写作基础和对文本保持持续探索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小说家。无论是对当下众多的社会问题,还是对小说文本的探索,墨白都保持了特别的和一贯的兴趣。对中国的整个社会现实保持的特别关注和探讨,使墨白的写作有别于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其他先锋小说家的写作,这也让他的写作和那种仅仅从形式上探讨的写作相比有明显的区别。

——摘自《墨白,小说叙事的探索者:长篇小说<手的十种语言>研讨会综述》,《墨白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78)

77、李佩甫(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

墨白的创作始终都在探索中,在语言的方向上有他自己的追求,在想象力上他一直往上走,要达到极致。墨白的《手的十种语言》很值得研究,我们一再说,我们当代作家在想象力方面还很欠缺,我们想象力有局限,我们困在了这里,想象力困住了几代作家,很多评论家并没有看到中国作家在局限的环境中,艰难地走出自己的路子,我们仍然没有走出西方对我们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画出本民族的特征,创作出本民族方式的最高文本,这就是希望。墨白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手的十种语言》和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莫言的《檀香刑》在对语言方向的认识和一个民族的想象力上,是在同一个水平线的。

——摘自《墨白,小说叙事的探索者:长篇小说<手的十种语言>研讨会综述》,《墨白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79)

2003年3月北京,墨白和残雪合影

78、付国锋(河南大学《汉语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硕士生导师):

墨白的“颍河镇”小说以文学现代主义的叙述形式呈现近30年来“颍河镇人”的爱与死,为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当代国人悲喜交加的生命体验提供了一个透视焦点。和欧美国家原发的文学现代主义对社会现代化转型所持的“冷漠”态度相比,墨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转型之痛抱持一种“有情”态度,可称之为“有情的文学现代主义”,这种文学方式源自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抒情传统,也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创造的有情宇宙观。

——《“颍河镇”人的死与爱——论墨白“有情的现代主义”小说》,原载《南腔北调》2017年第4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80)

79、王安琪(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莽原》杂志主编):

墨白悉心对小说文本的探索和改造对当代文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手的十种语言》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我”对绘画、诗歌、书信等不同文体的观赏、阅读、置疑、分析、判断以及意外的阻断和阻断后的再继续,让它们与小说文体在主旋律下有机结合,以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声部、不同的节奏,表现着统一的主题,使它们天衣无缝地成为了一个整体。在《手的十种语言》这部小说中,不同的文体已经成为小说文本的有机组成,无论是绘画、诗歌等其他文体,一方面具有细节的作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不同文体已经成为这部小说的本身,是表现人物、再现故事的载体。不同文体的综合使用,都极大地丰富了《手的十种语言》这部小说的文本意义。令人耳目一新的文本格式,因其非直观性,会产生陌生化效果,让读者感到有意趣,进而产生探究其中意思和意义的渴望。

——摘自《墨白,小说叙事的探索者——长篇小说<手的十种语言>研讨会综述》,《墨白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版。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81)

80、李伟昉(文学评论家、《河南大学学报》杂志主编,博士生导师):

1990年代以来,墨白的创作非常丰富,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以及影视编剧等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墨白的写作在社会、人性和文学形式的探索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从河南地域文化和地域生活出发,对民主、人权、自由等世界性的话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思考。墨白长期生活在河南这片土地上,从事过多种职业、行业,生活经验广泛而深刻,他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思索的是关涉全人类的生存这个重大问题。近年来,墨白的创作引起广泛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出现了一大批研究专著和论文,因此这次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颍河镇的地域性与世界性”,希望各位来宾能就此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主要是基于近期多部墨白研究专著的出版。仅2013年10月至今,大象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时代出版社等,已出版墨白研究专著9部,分别是两部《墨白研究》以及《墨白小说研究》《小说的多维镜像——墨白访谈录》《墨白小说关键词》《欲望之源——墨白〈欲望〉三部曲研究》《精神诊断书——墨白小说世界的切片分析》《文学与人生——墨白小说研究与教学》《颍河镇论》。对于同一个作家,各高校学者进行如此密集的专业研究,并结集出版,在国内极为鲜见。

——摘自《颍河镇的地域性与世界性——墨白研究现状研讨会综述》,原载《牡丹》2017年第5期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82)

部分墨白研究专著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83)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84)

编者:刘海燕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定价:68元

《墨白研究》是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作家研究丛刊”中的一种,是一部由4篇访谈、30篇评论、8篇墨白印象以及墨白研究论文目录索引、墨白著作目录索引汇集而成的墨白研究资料集,它集中了活跃在当今文坛的评论家和作家对墨白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思想性、文学地域及创作技巧的研究成果,从而展现了一种多语化评论的景观,它借助不同的眼光对墨白的文本或定义、或解构、或阐释、或提出问题、或发现细微之处、或论证宏阔的社会背景与文本的关系、或借助古典的哲学理论解读现代文学作品或对自我发现之评论概念进行论证,从而展现出方方面面的一己之发现,复调之声音,为我们提供了不同形态的开启墨白文学故乡颍河镇的钥匙。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85)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86)

作者:刘宏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墨白小说研究》是刘宏志先生有关于墨白小说研究的学术专著。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在书中探讨了墨白文学艺术的真谛,并融入自己的独特看法,不仅深入、细致地展现了墨白的文学魅力,也体现了作者学术研究水准。对喜爱文学的爱好者来说具有阅读和研究意义。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87)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88)

作者:江媛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本书从政治阅读入手,将文本置于社会学范围内、置于政治体制及由权力意识形态统治下的大众意识形态的集中点上,作者以锋利的思想和带有体温的语言,以诗人的敏锐与异域的目光来考察墨白的小说,并将其与中国人精神的历史相结合,深入分析墨白小说所展现出的现实世界,其方法是解读与分析,亦即通过揭示与观察,立足于中国人长期被政治化的历史,揭示出中国人精神疾病的根源、潜伏、爆发和遗传过程,对墨白小说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质和20世纪中国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做了一次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精神诊断,进而找出盘踞于精神领域的人性顽疾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影响、导致的后果、促成的变化、迷障的未来。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89)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90)

编者:杨文臣

总主编:程光炜 吴圣刚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墨白研究》共分四大部分,即作家“自述·访谈·印象记”、“研究论文选辑”、“作品年表”、“研究资料索引”。“研究论文选辑”以时间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先总论、后分论,同一“问题”相对集中,体现逻辑性和层次感,并努力体现作家作品研究的历史进程。对入选的文章,为了出版方便,作统一技术处理,删减了摘要、关键词,注释一律改为脚注,除对一些明显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的疏误作订正外,其他方面包括注释的不完整、不规范,词语使用的不当等,则依旧保持原貌。“作品年表”部分按时间顺序排列整理收录,截止时间为2014年7月。只列入作品的首发、首印,作品的再版、转载不列入年表,海外翻译版本尽可能列入年表。期刊、著作均按年、月排序,报纸具体到日期。重要散文、发表的重要演讲等列入作品年表,但作家编辑的书目、研究资料等均不列入。“研究资料索引”包括单篇学术论文索引、学位论文索引、研究专著索引三部分,截止时间同样为2014年7月,均按刊发/出版时间先后顺序编排。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91)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92)

编者:孟庆澍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3月版

该书编选了1998年至2013年的十五年间小说家墨白与教授、学者、编辑、诗人等所进行的多视角对话,传达出他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和深入思考。基于墨白长期执着于一种富有创新精神的实验性写作,此书将作为引导读者进入由墨白小说创造的文学象征意义的“颍河镇”和墨白化隐喻的“阅读钥匙”。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93)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94)

作者:杨文臣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本书以颍河镇、苦难、权力、欲望、焦虑、时间、梦境、寻找、神秘、多余人等十个社会学关键词,以内视角、色彩、意识流、复调、题记、元小说、构架等七个叙事学关键词来结构,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墨白小说的开放性与丰富性;所涉及的社会学与叙事学关键词可单独成章又相互交融,使墨白小说所具有的颓废性、荒诞感、隐喻性、象征性得以清晰的呈现。

这是一部将墨白的小说放入当下中国先锋背景以及世界视野下的现代、后现代文学潮流与走势中进行研究的学术论著,是一部具有较为宏观视域与立体感的墨白研究文本。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95)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96)

编者:张延文,马新亚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欲望之源——墨白<欲望>三部曲研究》是一部关于墨白的长篇小说《欲望》的全面的研究和评论文章集,也包括一些相关的访谈和随笔,全书四十余万言,共分为五编。第一编《欲望》的综合评论,第二编“红卷”《裸奔的年代》论,第三编“黄卷”《欲望与恐惧》论,第四编“蓝卷”《别人的房间》论,第五编附录部分。这部评论集的专业性比较强。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97)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98)

作者:龚奎林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文学与人生:墨白小说研究与教学》是奎林主持的教改课题的成果,一方面,是他本人对墨白小说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是他在教学中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既有对墨白小说的理论分析,也有对具体文本的细读赏析,这种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教研方式,无论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筛选与甄别、对中国当代高校的中文教学以及对学生的精神成长,都具有积极意义。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99)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100)

作者:杨文臣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实力派豫军作家群中代表人物之一的墨白是我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本书将墨白的小说创作置于20世纪外国文学的宏大视野中,有选择地撷取了卡夫卡、博尔赫斯、胡安?鲁尔福、马尔克斯、加缪、略萨、伯恩哈德、赫拉巴尔、福尔斯、西蒙、品钦、纳博科夫、帕慕克、普拉东诺夫、石黑一雄等14位外国著名作家以及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为参照,加以比较阐释和深入研讨,为我们较为细腻地勾勒了墨白小说创作的本土性与世界性的认知谱系。作者力图走进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贴近作品的迷离空间,与其展开对话,找寻其中可能的价值和意义。本书由15篇文章组成,每篇聚焦一个中心,没有长篇大论,却言简意赅,力透纸背,颇具可读性。虽然不是系统梳理,全面探讨,却又能由一点散发开去,寻找比较两极的共性和差异,在比照中细腻分析各自的思想深度与风格特色,且能联系实际抒发感慨,让文学与生活相得益彰,从而提升认识境界。

火星文学网小说推荐知乎(墨白小说评论80家)(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