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妃是甄嬛最重要的盟友之一。
记住,是盟友,而不是朋友。
端妃的分量很重,即使到了后期,甄嬛也是时刻上心,担心端妃和自己生出嫌隙。那么她还得费更多力气去解决问题。
这算是甄嬛宫斗组队中「防患于未然」的重要策略之一。
有一个细节能说明这一点。
皇帝大封六宫时,甄嬛已有一子二女,位分又是贵妃,皇贵妃这个职位于她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甄嬛力推,说服皇帝册封端妃为皇贵妃。
皇帝有些意外。在他心目中,皇后之下唯一的皇贵妃,甄嬛是不二人选。
甄嬛这样做,是怕端妃内心吃味,和自己生了嫌隙。
皇贵妃这个头衔,对于甄嬛这样的宠妃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对于端妃这种不得宠但资历深又心有城府的妃嫔来说,却很有安抚意义。
皇贵妃地位特殊,位同“副后”,让皇后更加忌惮。这样的位置,让给端妃更好,起码分担了一部分皇后的注意力。
端妃也不是傻子,岂能看不出来甄嬛的用意?
不过她很干脆接过皇贵妃的封号。
为什么?
端妃其实也是为了她心爱的养女,温宜公主。
母亲的位分越高,女儿将来议亲更有优势。比如留在京中,比如嫁给家世更好的世家子弟。
这样一来,端妃和甄嬛成了利益关系稳固的盟友。
二、端妃并不爱皇帝在与甄嬛交好和斗倒华妃的过程中,端妃的表现稳定而又出彩。
她主动帮甄嬛解围;不请自来讲解华妃与曹琴默之间的关系,为甄嬛指点迷津;
端妃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温宜公主的喜爱,即使温宜公主的生母曹琴默完全入不了端妃的眼;
反过来,端妃也爽快接受甄嬛的帮助。
华妃命人苛待端妃,甄嬛就私底下给端妃送医送药,主要是助力一把,让端妃取得温宜公主的抚养权。
在和甄嬛的合作过程中,端妃给人的印象是能忍常人不能忍,做事很会把握时机,擅长一击即中。
端妃表面上看着云淡风轻,甚至有些冷清冷情,但背后的筹谋和隐忍能力,不输甄嬛。
这也是甄嬛内心深处一直忌惮端妃、时刻要和端妃保持同盟关系的原因所在吧。
这样的端妃,会对皇帝情根深种吗?
绝对不会。
端妃可能对皇帝有两三分情分,但绝对不可能是深情。
她唯一表现出来的感情,就只有对温宜公主的母爱。
对大猪蹄子,端妃觉得无甚差别。她出生武将世家,入宫为妃是命运早就做好的安排,加上后续被利用、被虐待、被冷落,她能对皇帝有什么爱情?
反正她成为一个妃嫔,就好像打一份工,老板是谁,并不重要。
这样的端妃,要是听到皇帝驾崩,估计就是参加一场普通的葬礼,心生感慨,并不会因此悲伤到一病不起。
三、端妃的人设为什么会前后矛盾?前期冷心冷情,后续爱皇帝浓情到无法自拔,这样的端妃,有些分裂。
这是因为剧版的端妃,实际上是原著中,端妃 贞一夫人的结合体。
贞一夫人是甄嬛在甘露寺期间时入宫的妃嫔。
她温柔娴静,喜好诗书,是个标准的才女,但不是皇帝喜欢的类型。
甄嬛策划回宫期间,贞一夫人徐燕宜刚好怀孕,转移掉皇后的一部分火力。
甄嬛高调回宫,见到徐燕宜之后,就决定助后者生下儿子,作用之一就是挡子弹。
徐燕宜对皇帝非常痴情。选秀时见过皇帝一面,就把皇帝当做毕生至爱。
甄嬛助她生子,躲过皇后暗害,慢慢地徐燕宜也成为甄嬛的盟友之一。
有一次甄嬛又被皇后陷害,说是害死新晋宫妃的胎儿,是徐燕宜站出来,力挺甄嬛,并训斥皇后身边的大宫女,令后者不敢对甄嬛过分无礼。
她曾受甄嬛之托,劝皇帝对崔槿汐和苏培盛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情节也被挪到端妃身上。
等到甄嬛决定屠龙时,她和徐燕宜的关系自然也疏远了。
徐燕宜爱皇帝,爱到命都不要。这样一个痴情之人,甄嬛能不疏远她么?
原著里面,甄嬛行事过程中,端敬二妃已经敏锐的觉察到形势变化。但端妃、敬妃并没有有任何阻止甄嬛的打算。
敬妃更是厉害。当敬妃听说孙答应偷情之事气得皇帝吐血,派遣心腹女官含珠深夜拜见甄嬛后,含珠立即表示:“一切事宜,我家娘娘自会打点清楚。”
这敏锐程度,不是多年利益高度捆绑的盟友,是达不到这样的高度的。
对于端、敬二妃来说,她们的利益和甄嬛是一致的。
当甄嬛成为太后、她们成为太妃时,她们的后半生才会彻底安稳无忧。
四、小说改编的人物取舍剧版的端妃和小说中的端妃,可以说是两个人。
原著中的端妃,是完全不可能为皇帝哭泣的。
这就涉及到网文小说和影视剧的差别。
当初《甄嬛传》定妆照一出,立即迎来原著迷海啸般的嘲讽。
剧版还删掉几个颇有分量的配角,比如甄嬛的哥哥甄衍、后期宠妃胡蕴蓉和徐燕宜,这些人物都是后期的重要配角,他们的存在,侧面烘托甄嬛后期的际遇比剧版体现的艰难多了。
剧版对小说做了两个较大的改动。
一是把朝代背景从虚构的大周朝放到清朝雍正帝的后宫之中。而书迷心目中,对应的后宫妃嫔影视形象是佟丽娅的赵飞燕和蔡少芬的甄宓。
这两个形象可都是古装美人的经典代表之一。结果剧照变成了美感较差的大拉翅,那种心理暴击程度,的确可以想象。
二是男主的年龄。在小说中属于俊美腹黑的年轻帝王,结果变成了中年四大叔。
虽然结果是真香,但这样的感觉不太妙。
不过这些过程里的细节,都是影视化必须。
端妃人设的前后矛盾,就是这个过程中留下的一个小瑕疵。
为了兼顾故事情节和时长篇幅,进行取舍之后,只能把小说中两个际遇和性格都不太搭的人物凑在一起,造成了这样的「前后矛盾」。
这种瑕不掩瑜,可以让观众看到一部剧的落地过程,必然是一个反复推敲演练的结果。
不过恰恰是这样的功力,才能成全《甄嬛传》的长盛不衰吧!
,